图书:医学从众录

肿症

(肿者,肿于外,胀者,胀于内,二症宜分看,然二症相因亦宜合看。)

肿者,皮肤肿大。古人有气、水之分,其实气滞则水不行,水不行则气愈滞,二者相因为病。《水胀篇》以按其腹窅而不起者,为气肿,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者,为水肿。景岳反其说,以水症按之窅而不起,此水在肉中,如糟如泥之象,未必如水囊之比;按之随起,惟虚无之气,其速乃然。余阅历之久,知二说亦不必拘,大抵肿微则按之随起,肿甚则按之不起,两胁及转动之处,按之即起,足面及膝股内侧,按之不起,辨症不必以此为凭,当于小便之利与不利,以分阴阳。身之多热与多寒,脉之洪大与细微,以分寒热。病之起于骤然,与成于积渐,及年高多病,与少壮无病之人,分其虚实,以先腹而后及四肢,或先四肢而后及于腹,分其顺逆。景岳云:水气本为同类,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行水,以气行而水行也。此症当与癃闭症参看。

初患肿病,气喘不得卧,以五皮饮为第一方。盖此方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妙。

若肿而兼胀,小水不利。宜胃苓汤主之,或以四苓散,以半熟蒜捣丸服,极妙。

五皮散

按:上身肿,宜发汗,加苏叶、荆芥、秦艽各一钱五分。下身肿,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一钱五分,防己一钱。

口渴多热,小便不利,为阳水,加滑石、木通、车前子、麦冬各一钱五分,木香五分。不渴,小便自利,多寒,为阴水,加白术、苍术各二钱,附子、干姜,木香各一钱。

脉滑实,腹胀胁满,加生菔子一钱五分,白芥子八分,枳实一钱,半夏二钱。

妇人经水不调而肿,是血化为水,名水分,加红花八分,桃仁、香附各一钱五分。妇人经水适断即肿,是水化为血,名气分,加当归三钱,五灵脂醋炒一钱五分,香附一钱五分。按:服此方愈后,必以加减肾气丸及六君子汤之类收功。

胃苓散(俱见《妙用》)

四苓散加味为丸

白术(一两,炒) 茯苓(二两) 猪苓(一两) 泽泻(一两)

研末,以半熟蒜为丸,如绿豆大,开水送下三五钱。

肿症,积渐而成,及久而不愈,气喘口渴,不卧,腹胀,小便短少,大便微溏。一切危症,不外薛氏加减肾气丸为主。

张景岳曰:《内经》云,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然关门而何以不利也?《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夫所谓气化者,即肾中之气也,即阴中之火也。阴中无阳,则气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为肿,故凡治气者,必先治水,治水者,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传化,惟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清。求之古法,惟薛立斋先生加味肾气丸,诚对症之方也。余屡用之,无不见效。

薛氏加减肾气丸

熟地(四两) 茯苓(三两) 山茱肉 山药 丹皮 牛膝 泽泻 车前 肉桂(各一两) 附子(五钱)

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一日两服。如素禀阳盛,三焦多火,烦渴,面赤,喘嗽,脉滑实,此湿热相因,阴虚之证,去桂、附,加麦冬主之。《医学心语》云:下焦湿热,去桂、附,加黄柏、蛤蜊粉最妙。

麻黄附子汤(方见《金匮》)

去附子加杏子、石膏,名杏子汤。

又《明医指掌》云:肿势太盛,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虽加利水之剂,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大便以逐其水,随下而随补,则病已去而脾无恙,渐为调理,庶可得生,慎毋守利水之旧规也。如肿势未盛,还以利水为上策。

按:此法惟少年体壮,可以偶用,否则不可轻试。

【脉色】

脉沉迟,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为阴;脉沉数,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为阳。大抵脉喜浮大,忌迟细。

仲景云:水肿脉浮者死,谓肿盛皮肤甚厚,脉浮于皮毛之外,轻扪之如隔一纸,是死脉。

【肿胀危候】

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难治;掌肿无纹者死;大便滑泄,水肿不消者死;唇黑、唇肿,齿焦者死;脐肿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阴囊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足肿者死;足跗肿,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见,泻后腹肿者死;男从身下肿上,女从身上肿下,皆难治。

灯草萝卜汤(《种福堂》) 治肿胀。

灯草(一大把,先将水四碗煎至三大碗) 萝卜子(一两,微炒) 砂仁(二钱,微炒)

将二味研末,倾入灯草汤内,略滚,即盛入壶内,慢慢吃下。吃尽不见效,如前再煎一服,俟腹响放屁,小便长,而肿即退。

【胀症】

(宜参看肿症)

胀者,心腹胀满,实者胀起于骤然,便实,脉滑而实,宜散之,消导之,攻下之;虚者胀成于积渐,小便利,大便滑,脉涩小虚微。病在中焦,以参、术补之;病在下焦,以桂、附、吴萸温之,或兼行滞之品,而标本并治,亦有与肿症相兼者,当参看肿症辨证法。

胀而属热,脉实而滑者,廓清饮主之。

廓清饮

枳壳(二钱) 姜朴(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钱) 茯苓皮(二钱) 莱菔子(生捣一钱,如中不甚胀,能食者,不必用) 泽泻(一二钱) 陈皮(一钱)

水煎服。

胀而属寒者,胃苓汤主之,兼小便不利者,四苓散以蒜为丸主之。(二方见肿症。)

胀而属七情所致者,宜四七汤主之,逍遥散亦主之。

四七汤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厚朴(二钱) 苏叶(一钱)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苏叶一味,辛以散结,香以醒脾,而顺气消胀行水,乃其余事。

逍遥散(方见《时方》)

此症宜加半夏二钱,以降逆气,加生麦芽二钱,以达肝气,盖麦先春萌芽,得春生之气最早也。

胀而属虚者,脉向弱细小,喜摩按,二便利,气衰言微,宜六君子汤、理中汤合八味丸服之。

单腹胀,死症也,或青年壮健,起于骤然,若心下坚大如盘者,以《金匮》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直捣其痰水气血之巢穴,嗣以枳术散消补并施,可救十中之一,然此犹实症也。若虚证难治,攻之则速其危,补之愈增其胀。余家传有消鼓丹,加白术一两,试用四五剂,不增胀,方可议治。但消鼓丹方中阳起石无真,硫黄非从倭来,亦不能效,故方亦不列。又名鼓胀,以外实中空,其状如鼓也。又名蛊胀,《易》曰:蛊,坏极而有事也。人病蛊者,脾土败坏,身不即死,复有事也,事犹病也。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见《金匮》)

枳术散(方见《金匮》)

白术(四两) 枳实(二两)

研末,每服三钱,谷芽汤送下。

【脉象】

喜浮大,忌虚小,余参看肿症脉。

萝卜牙皂散 治五臌神方。

莱菔子(四两,用巴豆十六粒同炒) 牙皂(一两五钱,煨,去弦) 沉香(五钱) 枳壳(四两,火酒煮,切片,炒) 大黄(一两,酒,焙) 琥珀(一两)

上共为末,每服一钱,随病轻重加减,鸡鸣时温酒送下,姜皮下亦可,后服金匮肾气丸,调理收功。

蕉扇千金滑石散 治水臌。

陈芭蕉扇(去筋,烧灰存性,五分) 千金子(去油、壳,一分五厘) 滑石(二分)

共为细末,以腐皮包,滚水送下,一服全愈。

黄牛粪散 治臌胀。

用四五月时黄牛粪阴干,微炒黄香,为末,每服一两,煎半时,滤清服之,不过三服即愈。

葫芦糯米酒散 治中满臌胀。

陈葫芦(一个,要三四年者佳) 糯米(一斗)

作酒待熟。用葫芦瓢于炭上炙热,入酒浸之,如此五六次。将瓢烧灰存性,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下。

猪肚大蒜汤 治臌胀。

雄猪肚子(一个)入大蒜(四两) 槟榔(研末) 砂仁(研末,各三钱) 木香(二钱)

砂锅内用河水煮熟,空心服猪肚,立效。

橘叶青盐汤 治肝气胀。

乌梅(三个) 鲜橘叶(三钱) 青盐(三分) 川椒(二钱)

水煎,空心服。

蛤蟆砂仁散 治气臌。

将大蛤蟆(一只)破开,用大砂仁填满腹中,黄泥封固,炭上煅红,冷定去泥研末,陈皮汤调服,放屁即愈。

萝卜砂仁散 治气臌气胀。

莱菔子(二两)捣研,以水滤汁,用砂仁一两,浸一夜,炒干,又浸又晒,凡七次,为末,每米汤送下一钱。

田螺解胀敷脐方(俱见《种福堂》) 治一切臌胀,肚饱发虚。

大田螺(一个) 雄黄(一钱) 甘遂末(一钱) 麝香(一分)

先将药末用田螺捣如泥,以麝置脐,放药脐上,以物覆之,束好,待小便大通,去之,重者用此相兼,小便大通,病即解矣。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