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卷一 ·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抟,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按〕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再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之十一条中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

〔注〕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口噤,反张拘强之证矣。此皆痉病之形证,故首揭之,以为要领。

〔集注〕李彣曰: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急而口噤。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注〕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注〕痉家,其脉紧弦,直上下者,以痉病属太阳表也。《脉经》所云:其脉伏坚,直上下者,以痉病属阳明里也。盖痉家原属二经,故有太阳葛根汤汗之,阳明大承气汤下之之治也。伏坚,沉实也;直上下,弦直也,即沉实弦直之脉也。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按〕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

〔注〕痉病既属太阳,当以太阳虚实例之,故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者,强而有力也。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者,强而无力也。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注〕此申明刚痉在表,以明其治也。太阳病,为头项强痛、发热等证也。无汗,谓伤寒也。太阳伤寒,小便不当少,今反少者,是寒气盛而收引也。不当气上冲胸,今气上冲胸,是寒气盛而上逆也。不当口噤不得语,今口噤不得语,是寒气盛,牙关紧急而甚也。以太阳伤寒,而有此冲击劲急之象,是欲作刚痉之病也。麻黄汤能治太阳,而不能治阳明,故以葛根汤兼太阳、阳明两经之治,为刚痉无汗之正法也。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注〕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脚挛急,劲急甚也;必齘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其曰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