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卷七»伤寒论

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热病,有温病,有中湿,有伤寒,其所苦各不同。此五者配入五气,随四时为病,故春风、夏热、秋湿、冬寒、中温,而伤寒则居一焉(其细论在伤寒类证集中)。其四时之病,皆谓之伤寒者,乃总概之名也。内热病者,乃盛暑之时,炎热之气中人为病也,又名曰中暍。湿病者,乃雨露霜雾,烟岚水渍,湿气中人为病也。小儿无此二病,谓小儿不治家事,未有幹办,早卧晚起,不致冲冒故也。外伤风、伤寒、温病,小儿有此三病,谓严寒厉风温气,无所不至,小儿肌肉脆软,气血柔弱,易为伤之故也。是三病者,其证其脉,不可诊切,儿稍大者,可切脉而别之。伤风之脉,阳浮而阴弱也;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也;温病之脉,行在诸经,未知何经之动,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也。若婴小未能诊切者,但看其形候耳。

伤风者,乃四时八方为厉之风伤人,其候昏睡呵欠顿闷,口中气热,或自汗恶风发热,鼻鸣干呕,热多寒少,面光而不惨,手足皆热,烦躁。治当发散,有饮水者,有能食者,有不能食者,其饮水能食者,可微下之,余不可下也。

伤寒者,乃冬时严寒之气伤人,入于腠理。当是之时,壮者气行而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其即发者为伤寒,至春发者为温病(一云:在夏至之前,非时行温气之病),夏发者为热病(一云:在夏至之后,非中暍之热病),其候面赤,浑身壮热,头痛体疼,鼻塞声重,清涕咳嗽,寒毛立,气促急,或呕吐白水,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手足指末微冷,不烦躁而恶寒(伤风者,不恶寒而恶风,伤寒者,不恶风而恶寒。其恶风者,当风而乃憎寒也,其恶寒者,虽不当风而亦自憎寒也,以此别之)。治者若脉洪盛,身体壮热,头痛面赤,四肢暖者为阳证,宜汗之。若脉微细,身冷不甚,头痛体疼,面青,四肢冷者为阴证,宜温之。

温病者,四时之间,非节候邪气伤人,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言此时通行此气为病。无少长略同,故名天行时气,又名时行温病。其候头痛身重,壮热体疼,与伤寒相似。但临时看其脉与其证,属何经受病,随经而分别之,以为治也。以上三病,通以伤寒为治,邪在外者,解之汗之,邪在内者,温之下之,当随证按法而行之。钱乙言:伤寒男体重面黄,女喘急面赤,各憎寒,口中气热,呵欠顿闷项急。此乃不分伤风伤寒而概言之也,况伤风伤寒,证候传变多端,自有专经可凭。孙真人云:治小儿与大人无异,惟减用汤剂极少耳。更有伤风寒而兼食者,俗呼谓之夹食伤寒也,其候壮热烦渴,鼻塞声重,四肢困倦,眼黄腹中胀痛,涎唾呕逆,或呵欠顿闷。治者不先攻所伤,但先解表,候表解然后下之,则病与食自然去也。若不顾其表,便以药攻之,多致结痞也。又有因失饥而食寒饮冷,伤于脾胃,而中风寒,其候胸膈不快,腹胀而痛,面色唇口皆青,手足逆冷,脉沉细者,此寒伤于脾,病属太阴。庸工不识,以为胸膈不快,妄用针灸,或便投快药,则胸膈愈不快而吐利,只一两日间,便致危殆,此不明之误,非其治也。所谓伤寒,本经药证甚多,难以具述,今采其小儿常所患者之方,及有所兼见之证,略为条叙。伤风寒手足冷,身热,面赤头痛者,此脾怯也,宜先和脾,然后发散。伤风寒自利者,脾虚也,宜先补脾,然后发散。未瘥者先调顺其中,有下证者微下之,有惊者退之。

伤风寒腹胀而喘者,脾虚也,宜先补脾,去胀定喘,候喘定,然后发散。

伤风寒得下后,大势已退,而余热未解者,是下之太过,胃虚而热乘之故也。胃中虚热者,饮水无多,当生胃中津液,津液得生,则热与渴皆止矣。(以上钱乙论,其治方本集载之。)

伤风寒,其热在外者,为表病。若未入于里而下之太早,里虚气逆,热结胸中,坚硬而痛者,此为结胸。但若硬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气。若因饮水得者,则为水结。若三四日外热入于里,则腹满痛,内实有燥粪者,当下之。若热入大肠,则为大便秘涩不通。若热入小肠,则为小便难涩不通。热入大小肠,则为大小便不通。热入脾胃,脾胃属土,候于肌肉,热盛蕴蒸于外则为发黄。热熏于心胸则为烦躁。津液耗减者,则为发渴。热上冲咽喉口舌者,则生疮肿疼痛。有血泄者,血得热则流溢妄行。从鼻出者,则为衄血。从口出者,则吐血。从大便出者,则便血。从小便出者,则遗血。若壮热未汗,躁喘鼻鸣,因衄一升数合而热得歇者,病则解矣。若出至二三升者,危矣。若热毒积满于内,不得时下,致毒乘瘀血,则烦盛发狂。若郁塞昏冒闷乱者,死。若胃有寒气相搏,则呕哕欬逆。若肺有寒相搏,则咳嗽气急。若气怯者,传变入阴,则四肢厥逆,面青体冷,下利清谷,并当随证施治。

钱乙论伤风、伤寒、疮疹、伤食、壮热、昏睡,一皆相似,若仓卒未能辨认之间,但与升麻葛根汤、惺惺散、小柴胡汤,此数药通治,甚验。

《圣惠方》云:婴孩伤寒,不可用性燥药发汗。燥加腑脏,热极伤心,则厥逆而难治。又不可用性热药,乃助阳,阳极则阴争,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冷或热,多致发狂,癫痫搐搦,为难治。又不可用性寒药,寒则阳受其冷,则寒热相击,一向叫啼不睡,使热上冲于脑,则头骨缝开为难治。予流落钱塘,就馆于亲家苏伯正防御家,伯正以医治伤寒名闻,予常观其用药次第,若小儿伤寒壮热,头痛体疼,脉大鼻塞声重,嚏咳呵欠,恶风憎寒,病在表可汗者,用银白散;热多者,甘露散;有食饮宿滞,脾胃不和者,以安胃圆间服;胸膈不快者,以香壳散间服;烦渴饮水,或作寒热者,苓砂散间服;有惊者,天麻防风圆、人参化风膏;涎盛咳嗽者,小珍珠圆。如此施治,随手得愈者,十有八九,余一二者,乃病久传深,或已成坏证,方才请召,亦依法调治,乃得痊可。其所用之药,多非古方,性不燥热,率皆温平,是谓达南北之异地,识寒热之所宜,深通古人治病之大体也。予尽得其方,今于诸方共叙于后。

银白散

治伤寒壮热,头痛体疼脉大,解表发汗,夹惊者皆可服。

上以煅熟寒水石半斤,研极细,入炒熟黄丹一钱半研匀,如淡即添入些小,以红粉色为度,每服一钱,生姜汤调下。未能饮者,稠调抹口中,以乳汁送下,无时。

甘露散

治伤寒壮热,头疼体痛,解表发汗,及热多者。

上以好滑石二两研细,入甘草末半两拌匀,每服一钱,以浓煎萝卜汤调下。一方更有防风半两为末,同研匀,滑石可用桂府白色者妙。

安胃圆(乃化滞丹,小圆子也)

香壳散

治伤寒心胸满闷不快。

上以橘皮洗,去瓤,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汤调下,乳食前。

苓砂散

治伤风寒温热,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引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作寒热,及汗出表解,而烦燥不止。

上以五苓散半两,入朱砂细末一钱,同研匀,每服一小钱,米饮调服,无时。

天麻防风圆、人参化风膏(二方俱具惊痫门)

小珍珠圆

治风壅痰实,利咽膈,除咳嗽,止烦热,清头目。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末,一两) 白矾(烧汁尽,研末,一两) 寒水石(煅通赤,出火毒,研,一两)

上拌匀研细,面糊和圆,黄米、麻子、绿豆三等圆子,每服五七圆至十圆,温生姜汤下,食后量大小加减与服。

欢喜散

治伤风寒,发热头痛,无汗恶风,或温热鼻塞清涕,泪出嚏喷。

防风(去芦并叉枝) 人参(去芦) 甘草(炙) 天麻(去芦) 前胡(去芦。各二钱半) 细辛(去苗) 柴胡(去芦。各一钱半) 白茯苓(去黑皮) 桔梗(去芦。各二钱) 枳壳(去瓤,麸炒,二钱半) 川芎(三钱)

上为细末,每三岁以上抄一钱,水六分,薄荷两叶,同煎三两沸,通口服无时。

红绵散

治伤风寒,及夹惊,取汗。

麻黄(去根、节) 全蝎(炒) 大黄(纸裹煨熟,切,焙) 甘草(炙) 白附子 苏木(剉、炒) 天麻(生。各一分)

上为细末,一岁下儿服一字,以上儿半钱,四五岁一钱,水一小盏,以绵少许,裹药煎之,至绵红色即去绵,温服。

坯煎散

治伤风寒,夹惊潮发,头痛体热,咳嗽,手足冷。

麻黄(去根、节,半两) 人参(去芦) 茯苓 白僵蚕(去丝、嘴) 全蝎 天麻 白附子 甘草(炙。各一分) 朱砂(二钱,研) 川乌(炮,去皮、尖,一钱半)

上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五分,入坯子胭脂一豆大,薄荷两叶,葱白一寸,同煎至四分,放温服,不拘时。

千金圆

治伤寒夹风、夹惊、夹食,取微利。

朱砂(末,一钱) 全蝎(七个,末) 白丁香(七个,末) 腻粉(一钱) 麝香(半钱)

上为末匀,白饭和圆萝卜子大,薄荷汤下,一岁儿三圆,量大小加减,无时。

茯苓散

治伤寒数日,胸膈不利,调中养胃。

赤茯苓(一两) 陈皮(三分) 桔梗(去芦,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六分,入生姜二片,煎至四分,温服无时。

枳实散

治伤寒已汗未汗,卒胸膈痞痛。

上以枳实麸炒黄,为末,每服一钱或半钱,米饮调下,无时。

竹沥

治伤寒数日,烦躁不解。

上以竹沥新汲水各半茶脚和匀,服无时。

珍珠散

治伤寒口干,心神烦躁。

珍珠(末,研) 龙脑(研) 牛黄(研。各半钱) 瓜蒌根 茯神(去心内木) 朱砂(研。各一分) 牙硝 寒水石(煅,半分)

上为末匀,每服半钱,蜜水调下,无时。

秦艽煎

治伤寒心神烦躁,口干烦渴。

上以秦艽半两,去芦细剉,用牛乳半盏,煎至六分,去滓放温,分三四服,无时。

藕汁蜜

治伤寒烦渴。

上以生藕捣取汁,半茶脚许,入蜜一钱,调匀服,无时。

葛根汤

治伤寒发热烦渴。

葛根 人参(去芦。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 白伏苓 甘草(炙) 泽泻(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水半盏,薄荷两叶,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无时。

百合散

治伤寒腹中满痛。

上以百合半两,炒黄为末,每服半钱或一字,米饮调下,无时。

黄芩散

治伤寒五六日,大便不通,热燥闷乱。

黄芩 枳壳(去瓤,麸炒) 大黄 大腹子(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半盏,煎至四分,去滓服,不拘时。

犀角散

治如前。

犀角屑 川大黄(炮) 柴胡(去苗。各半两) 人参(去芦,一分) 朴硝 甘草(各半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五分,入枣一个,煎至四分,去滓温服,量大小加减。

石燕散

治伤寒小便不通,小腹胀满。

上以石燕火煅为末,葱白汤调下一字,以通为度,无时。

又方

上以萱草根煎汤,调五苓散服之,乳食前。

葛根汁

治伤寒衄血不止。

上以生葛根汁一小盏,分三四服即止,无时。

立应散

治如前。

蒲黄 干葛根末 石榴花(焙干,末。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字,生地黄汁调下,并二三服止,无时。

又方

以黄药为末,每服半钱或一字,新汲水调下,无时。

金汁蜜

治伤寒衄血,数日不止。

生地黄汁(小半盏) 白蜜(小半盏) 蒲黄(半两)

上和匀,微暖过,每服半茶脚许,无时。

神白散

治伤寒吐血、衄血、咯血,大小便利血。

槐花(一分,微炒) 蛤粉(半两)

上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或半钱,煎柳枝汤放温调下,如修合不及,但以柳枝为末,新水调下亦可。

香墨圆

治伤寒衄血,儿小不能服散药者。

上以好细墨为末,鸡子清和圆黍米大,每五七圆,饮下或灌之。

地黄汁

治伤寒吐血,心胸不利,烦渴不已。

上以生地黄杵绞取汁,量大小与之,亦治衄血。

麦门冬汤

治伤寒咳嗽喘急。

麦门冬(去心) 款冬花(去枝、梗) 人参(去芦) 紫菀(洗,焙。各一两) 桂心(半两) 甘草(一分)

上为末,后入杏仁二十枚,麸炒,去皮、尖,研细拌匀,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一捻金散

治伤寒风热咳嗽。

白僵蚕(去丝、嘴,一钱) 甘草(半两,炙) 延胡索(去皮,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捻,齑汁调下,无时。

润肺散

治伤寒鼻塞,涎壅咳嗽,肺气不利,语声不出。

麻黄(去根、节) 人参(去芦。各一两) 杏仁(麸炒,去皮、尖) 贝母(去心,麸炒黄。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陈皮(去白,一分半) 桔梗(去芦,一分) 阿胶(蛤粉炒如珠子大用,一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赤芍药散

治伤寒阳证欬逆。

上以赤芍药沸汤浸七遍,每遍以瓦盆盖少时,数足取出,炒燥为末,每服一钱,豆豉三粒,生姜一片,水七分,煎至五分,放温服,无时。

荜良汤

治伤寒寒多欬逆。

荜澄茄 良姜(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六分,煎数沸,入醋少许搅匀,带热服。

苓砂膏

治伤寒脉数,热入胃呕吐。

泽泻(二两半) 桂(去皮,一两) 猪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各一两半)

上为末,炼蜜和膏鸡头大,每服一圆,生姜自然汁化破与服,只末用便是五苓散。亦治发热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瘀热在里发黄,浓煎茵陈蒿汤调下,余病饮调。

四味人参汤

治伤寒脉迟,胃冷呕吐。

干姜(炮) 黄芩 黄连(去须) 人参(去芦。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无时。

附子姜朴圆

治伤寒寒多,呕吐,手足厥冷。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干姜(一分,炮) 厚朴(去粗皮,生姜制,一分)

上为末,糊圆,麻子大,每服五七圆,米饮下,无时。

半夏汤

治伤寒呕逆,不下乳食。

上以半夏半两,汤洗七次去滑,生姜一两,同剉碎,焙干,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时时与服,无时。

芦根饮子

治伤寒干哕,及反胃呕吐。

生芦根(切碎) 青竹茹(各二合) 糯米(半合) 生姜(半两)

上㕮咀,先以水一升,煮千里鞋底,取半升,澄清,下药再煮,取二三合,随意服,量大小加减。

小半夏汤

治伤寒干哕欲死。

半夏 生姜(各一两)

上㕮咀,以水一大盏,入药煎,留半盏,去滓,分数服。

三黄散

治伤寒发黄。

川大黄(半两,剉,微炒) 黄芩(一分) 黄连(去须,一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六分,煎半,去滓,温服无时。

大麦苗汁

治如前。

上取大麦苗捣烂绞汁与服,小麦苗亦得。

人参柴胡饮子

治体虚伤于寒邪,浑身壮热,头目昏重,项背拘急,肢体疼痛,干哕呕逆,或作寒热,发歇无时,烦渴不食。

人参(去芦) 柴胡(去苗) 白术 白茯苓 青皮(去瓤) 桔梗(去芦) 麦门冬(去心) 川芎 白芍药 甘草(炙) 桑白皮 升麻(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或二钱,水一盏,乌梅一个,煎至六分,量大小分服,无时。

治伤寒时气,头痛不可忍。

上以朴硝研细末,生油调涂顶上。

治伤寒毒攻手足痛者。

上以羊桃汁,杂盐豉汁渍之。

黑龙散

治小儿伤寒在表,服冷药,寒伏于中,危困不得汗。

麻黄(去根、节,三分) 竹茹(一分) 苏木(一分) 蝎梢(二十一个) 乌龙土(一分,乃火团也)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五分,煎至三分,温服无时。

鸡白调散

治伤寒伤风,发寒热似疟,久不瘥,渐变骨间蒸热。

朱砂(水飞) 白矾(枯) 铁华粉 粉霜 铅白霜(各一钱) 轻粉 白附子(各二钱) 蝎梢(六个) 龙脑 麝香(各少许)

上为末,每服半钱,入鸡子、白井花水共约一茶脚,调匀服,无时。

茵陈散

治伤寒发黄不可下。

茵陈(一两) 白术(半两) 甘草(半两)

上为散,每服半钱,沸汤调下,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

绛雪丹

治伤寒五六日,发黄,小便不利,烦躁热闷,饮水烦躁不解。

朱砂(半两,水飞) 硝石(二两,研) 龙脑(少许)

上同研匀细,白米饭和圆鸡头子大,砂糖水化下,量大小服。

商陆散

治伤寒咽喉肿痛。

上以商陆根切碎,杵烂炒熟,用手帕子裹之,熨肿处,冷即易之。

甘桔汤

治伤寒咽喉妨肿。

桔梗(去芦,一两,米泔浸一宿,焙干用) 甘草(二两,炒)

上为末,每二钱,水一盏,煎六分,放温冷,细细呷服。

黄柏蜜

治伤寒热毒,口舌生疮赤烂。

上以黄柏去粗皮,用蜜渍一宿,微煎过,含之,咽汁勿绝,或以黄柏为末,同煎膏含之,量多少。

黄芩汤

治伤寒口舌诸病,舌黄舌黑,舌肿舌裂,舌上生芒刺,舌上出血皆治。

黄芩(三钱) 赤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炙)

上㕮咀,每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亦主鼻衄。

胜金饼子

治伤寒结胸气痞,并主之。

大黄(半两) 枳壳(去瓤,麸炒黄,净,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剂,捏作饼子,如小钱大。结胸者用芒硝半钱,同生姜水化半饼或一饼服之。痞气者煎陈皮汤化下,无时。

生熟散

治伤寒结胸硬痛。

上以草乌头二个,一生一炮,同为末,生姜自然汁和匀为圆,如鸡头子大,每一圆用蜜汤化下。

芫花熨法

治伤寒因饮水,心下结痞硬痛,名水结。

上以芫花醋拌匀,慢火炒熟,用绵裹熨之,冷即易,再炒用,以效为度。

蓝靛

治伤寒热毒乘心,神志冒闷,烦躁昏乱。

上以蓝靛一字或半钱,新水调下。

苦参酒

治伤寒热毒结在胸膈,六七日望死。

上以苦参半两剉碎,用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放温,分三四服,连并服之,须臾吐出苦胆汁,立愈。

黄连汤

治伤寒热入肠胃,下痢脓血。

黄连(去须,微炒,二两) 黄柏(一两,剉,微炒) 阿胶(一两,蛤粉炒) 栀子仁(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水六分,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无时。

栀子仁汤

治伤寒热毒攻于肠胃,下赤汁或如烂肉鸭肝,壮热腹痛。

栀子仁(二十一个) 豉(二合) 薤白(一握,切)

上以水二大盏,同煎至一盏,去滓,量大小分作数服,无时。

乌仙散

治阴证伤寒,四肢厥逆。

上以川乌不拘多少,童子小便浸,不计日数,直至浸脱皮时,用水净洗切碎,晒至八分干,便以纸袋盛吊于当风处,用时旋取为末,腊茶调下半钱,量大小及病势与之。

烧附散

治伤寒阴盛隔阳,身冷厥逆,脉沉细,而烦躁体冷。

上以大附子一枚半两者,入急火烧,微存中心二三分,取出,用瓷器合盖,放冷为末,更入腊茶末一大钱,同研匀细,每服半钱,水一小盏,蜜少许,同煎半盏,去滓温服,服讫须臾,躁止得睡,汗出而解。又一方,烧附末每一字或半钱,酒调下,频服取汗出,瘥,小儿本怯者,最宜服。

茱萸熨法

治伤寒阴证厥逆。

上以茱萸半升,酒和匀湿,用绢袋二枚盛,蒸令热甚,以熨脚心,冷即易之,候气通畅匀暖,即止。

牛蒡根汁

治伤寒汗后,余热不退,烦躁发渴,四肢无力,不能食。

上以牛蒡根杵烂,绞取汁服,看大小多少与之。

玉女散

治伤寒汗后,潮热日发,诸药不效。

上以川乌一两,火炮,去皮、脐,为细末,每服一钱或半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四分,温服无时。

伤寒之病,传变证候甚多,予尝编《伤寒类证论方》,亦颇详备,今集小儿伤寒截方,如或有证候未尽者,请照《类证》,依法为治耳。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