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疡医大全

卷四 · 内景图说(下)»肾

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又曰:肾者,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强弱系之。

《甲乙经》曰:肾者,引也。能引气通于骨髓。

《卮言》曰:肾者,神也。妙万物而言也。

经曰: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二阴。

《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藏精与志。

华元化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经带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又曰:命处于中,两肾左右开阖,正如门中枨闑,故曰命门。一阳处二阴之间,所以成坎也。静而阖,涵养乎一阴之真水,动而开,鼓舞乎龙雷之相火,静为阳本,阴为阳基也。

又曰:足少阴经肾。

又曰:是经常少血多气。

又曰:酉时气血注于肾。

《黄庭经》:人身神名曰肾神,玄冥字育婴。

《灵枢》曰:耳者,肾之官也。肾病者,颧与颜黑,耳枯焦。

象川翁曰:精生于谷。(然醴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澹之味,乃能补精生气,气自生神。)

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黄庭经》曰: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经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原注:肾为都会关司之所,非肾一脏独有精也。)

《真诠》曰:五脏各有藏精,并无停泊于其所。盖人未交感,精涵于血中,未有形状,交感之后,欲火动极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门而变为精以泄焉。故以人所泄之精,贮于器,拌少盐酒,露一宿则复为血矣。

经曰:肾者,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在时为冬,在方为北,在色为黑,通窍于耳。

经曰:北方水也,万物所以合藏也。

又曰: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肺金为母,肝木为子,膀胱为腑,克火主骨,若久立则伤骨,司藏与志,其类水,其畜彘,其卦坎,其性智,其华在发,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其病在骨,其音羽,羽者舒也,阳气将复,万物舒生也。其数六,其臭腐,其声呻,其气吹,其液唾,在变动为栗,其味咸,其虫鳞,其果栗,其菜藿。下应腰肾而色黑,然黑欲如重漆光泽,不欲如炭。

《灵枢》曰: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更肾主寒,然寒则伤肾,病主为疝。痘主黑陷,若淫欲过度则伤骨,湿气胜则病,其病之候则面黑恐欠足寒,逆气腹痛,飧泄而后重,脐下动气。肾实则腹膨胀而体重,少气不言,骨疼飧泄,并小便少;肾虚则欲坠下缩身,面青白,颅囟开解,下窜畏明,心悬如饥,胸痛引脊,厥逆溲多而耳鸣。肾绝则反目直视,狂言遗尿,腰折骨枯,然肾绝者四日死。平脉则冬旺七十二日而脉沉濡石,石者沉濡而滑,举指来疾,其贼则缓而大,并面大黄,皆逆。其危脉则石如转索,去如弹石。

又曰:肾又为气之脏,主纳。

又曰:其日壬癸,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入门》曰:肾主受水谷之精而至静,惟子时浊气一动而已。

又曰:肾与脐相对,与腰相应,腰者肾之外候。

又曰: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肾为牝者,阴也。

又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又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又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灵枢》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又曰: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又曰: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易伤于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或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又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汗出浴水则伤肾。

《难经》曰: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

又曰:脏各有一,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其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

《入门》曰:命门非正脏,三焦非正腑也。

《灵枢》曰: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经曰:肾热者,色黑而齿枯。

又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痛,出白一名蛊。(注曰:出白,谓溲出白液也。)

又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注曰:此肾之藏也,期三百六十五日内死。)

《难经》曰:外证面黑,善恐,数欠。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苦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

《灵枢》曰: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又曰:肾实则腹大腔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入门》曰:肾虚则心悬如饥善恐。

太乙真人曰:戒色欲,养精气,咽津液,养脏气。

无名子曰:天一生水,在人曰精,地二生火,在人曰神。

经曰:肾藏精与志。志者,专意而不移者也。

又曰:脏气绝则神见于外。(无锡游氏子,以酒色得疾,常见两女子衣服鲜丽,冉冉至腰而没。医者曰:此肾神也,肾绝则神不守舍,故见于外也。)

《灵枢》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疼厥,精时自下。

经曰:其精管自两肾脊骨间发来,绕大肠之右,从溺管下,同出前阴而泄精。

又曰:水旺于冬,相于秋,废于春,囚于夏,死于季夏,其壬日壬癸,王时人定夜半,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死日戊己,死时日昳。(昳,乃日昃也。)

又曰:肾俞在十四椎旁,募在京门腰间季胁。

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又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二阴,前阴后阴。)

又曰:肾也者,其荣在发。发无润泽者,骨先死。

又曰:两气通于肾。

又曰:精气并于肾则恐。

又曰:肾恶燥。

又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又曰:久立伤骨,劳于肾也。

又曰:损其肾者,益其精。

又曰:肾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又曰:黑如乌羽者生,如炲者死。(炲,音苔。)

又曰:肾热者,颐先赤。

又曰: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员员,谓似急也。澹澹,谓似欲不足也。)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又曰:肾开窍于二阴,实则胀满。

又曰:肾著之病,其人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

又曰: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又曰:肾水者,腹大脐肿腰重,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其人足逆寒,大便反坚。

又曰:肾病者,色黑气弱,呼吸少气,两耳若聋,腰痛时时失精食减,膝以下清,其脉沉迟为可治,宜补。(清,冷也。)

又曰:肾疟者,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眴,音绚。目动也。)

又曰: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治主于肺,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痓,音次。恶也。)

又曰:精脱者耳聋。

《仙经》曰:背后有三关,脑后曰玉枕关,夹脊曰辘轳关,水火之际曰尾闾关,皆精气往来之道路也。若得斗柄之机斡运,则上下循环,如天河之流转也。

谦甫曰:夫肾藏天一,以悭为事,志意内治则精全而涩。若思想外淫,房室太甚,则固有淫佚不守,辄随溲尿而下。然本于筋瘘者,以宗筋弛纵也。

经曰:其不御女漏者,或闻淫事,或见美色,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而精自出者,谓之白淫,宜乎渗漏而不止也。

丹溪曰:精滑专主湿热,宜知、柏、蛎、蛤。

经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入门》曰:少时欲过肠脱而遗泄者,宜金锁正元丹。

又曰:欲心一动,精随念去,碍滞久则茎中疼痛,常如欲小便然,或小便而出,或不从便出而自流者,谓之遗精,比之梦遗尤甚。(《纲目》曰:一人虚而泄精,脉弦大,用五倍子一两,白茯苓二两为丸,服之良愈,涩脱之功,敏于龙蛎。)

又曰:不因梦而自泄者,谓之精滑,皆相火所动也。

东垣曰:面色白而不泽,悲愁欲哭,脉按之空虚,是为脱精脱神,宜峻补肝肾,收敛补气,补益元阳。

《医鉴》曰:童男阳盛,情动于中,志有所慕而不得,遂成夜梦而遗精,慎不可补,宜清心定志。

张子和曰:茎中作痛,痛极则痒,或阴茎挺纵不收,或出白物如精,随溲而下,得之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谓之白淫,宜以降心火之剂下之。

《真诰》曰:精者人之神,明者身之宝,劳多则精散,营兢则明消。

经曰:心火旺盛,肾水不足,心有所欲,速于感动,疾于施泄。

又曰:肾在志为恐。

又曰:胃为恐。(注曰:胃热则肾气微弱,故为恐。)

又曰:精气并于肾则恐,由心虚而肾气并之,故为恐。

《灵枢》曰:足少阴之脉病,善恐。

又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又曰:恐惧者神荡散而不收。

又曰:恐则气下。(注曰:上焦固禁下焦气还,故气不行矣。)

子和曰:肝藏血,血不足则恐。

《纲目》曰:恐与惊相似,然惊者,为自不知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乃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必须人为伴侣,方不恐,或夜必用灯烛,亦恐惧者是也。

《灵枢》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

经曰: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丹溪曰:恐伤肾者,以思胜之,以忧解之。

经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圣人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微矣。

《直指》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脏制在肾,气虚不能管摄,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因见闻而出者,曰漏精。

《入门》曰:初因君火不宁,久则相火擅权,精元一于走而不固,甚则夜失连连,日亦滑流不已,宜坎离丸。知柏用童便九蒸、九晒、九露,地黄煎膏丸,盐汤下。

又曰:梦遗不可作虚冷,亦有经络热而得之。

《脉经》曰: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也。

又曰:涩脉为精血不足之候,丈夫脉涩号伤精。

又曰:涩为精竭血枯。

《脉诀》曰:遗精血浊,当验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

《医鉴》曰:微涩伤精。

戴氏曰:梦遗精滑,皆相火所动,久则有虚,而无寒也。

又曰:梦遗日久,气下陷宜升提肾气以归原。

《本事》曰:肾气闭,即泄精。

又曰:肾藏精,盖肾能摄精气,以生育人伦者也。或育或散,皆主于肾,今肾气衰,则一身之精气无所管摄,故妄行而出不时。

《纲目》曰:梦遗属郁滞者居大半,庸医不知其郁,但用涩剂固脱,殊不知愈涩愈郁,其病反甚。

仲景曰: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经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

《灵枢》曰: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经曰: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

又曰: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又曰:肾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又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又曰:肾病禁犯焠㶼,热食温炙衣。

《纲目》曰:肾本无实,不可泻。

钱氏曰: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

《纲目》曰:左肾属水,水不足则阴虚,宜六味地黄丸。右肾属火,火不足则阳虚,宜八味丸,加减八味丸。

又曰:六味地黄丸,血虚阴衰,熟地黄为君;精滑山茱萸为君;小便若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小便淋涩,泽泻为君;心气不足,丹皮为君;皮肤干涩,山药为君。

《入门》曰:小便清利,脉沉迟,是冷气归肾。小便赤涩,脉沉数,是热气归命门。是肾与命门脉同者,谓其所受之病同归于膀胱一府也。

经曰: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金匮真言论曰:冬气者,病在四肢,肾之应也。

《灵枢》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仲景曰: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脉浮而洪,身汗如雨,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者,此为命门绝也。

《脉经》曰: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自汗如流水。一云:人中平,十日死。

梦与鬼交泄精,名曰梦遗。专主于热。

又曰:肾咳之状,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咳,音概,气逆也。)

又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宠然浮肿,(庞,音忙,丰厚貌。)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又曰: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如人垂首向地寻物貌。)

又曰: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虚则梦见舟船溺人;厥气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又曰:是动病则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荒][目荒]如无所见,心如悬,病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

又曰: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又曰: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儿痘疮变黑陷,是肾水克退心火,多不治也。

又曰:心乘肾微邪,内热不恶寒,桂枝丸。

又曰:肺乘肾虚邪,喘嗽皮涩而寒,百部丸。

又曰:肝乘肾实邪,拘急气搐身寒,理中丸。

又曰:脾乘肾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

《人镜经》曰:五行之间,惟肾之一脏,母盛而子反受邪,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论者,肺肾是也。何则?肺属金,应乎皮毛,所主者气,肾属水,主乎骨髓,所藏者精,气之轻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然,今肺盛,乃热作也,气得热而上蒸,则肺不能下生于肾,则肾受邪矣,急以凉药解之,使脏气温和,自能下生于肾,病必先求之于肺,若肺和而肾忽受病,不过脾湿相刑,所以有解肺热去脾邪二药,若脾肺俱和,而肾自病,亦当察其本脏虚实而治之。

足少阴肾引经药歌:

酉肾猪肤猪(苓白)茯苓,牡丹(皮)泽泻(肉)桂阿(魏)丁(香),山(萸肉)吴茱(萸黄)柏砂(仁)乌药,败酱天(门)冬牡蛎停,(豆)豉桔(梗五)味(子)元(参)并独活,(益)智(仁檀)香(甘)草(地)骨(皮)或(朱)砂行,下行知(母)附地(黄地)榆(苍)术,右肾沉(香黄)芪益附称。

《难经》曰:冬脉石。

经曰:劳而动血者,属肾。

又曰:若喉中常有血腥,一咯血即出,或鲜或紫或细屑者,为咯血,或鲜红随唾而出,为唾血。唾中带血,咯出有血,或血丝,皆出于肾。

又曰: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腰痛足冷为肾水,总而论之,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

又曰:诸髓者,皆属于脑。

又曰:黑如乌羽者生,黑如煤炭者死。

又曰:实则梦腰脊解软,虚则梦涉水恐惧。

又曰:声喑不出,寒厥不回,二便闭,不能泄,不能禁者,肾脏气绝,不治证。

又曰:耳聋绝无闻,骨痛之极者,肾之经病危证。

补:地黄、山萸肉、芡实、山药、枸杞、桑螵蛸、牡蛎、杜仲、牛膝、龙骨、锁阳、虎骨、龟版。

泻:知母、黄柏。

温:附子、鹿茸、破故纸、肉桂、沉香、腽肭脐。

凉: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

引经报使:独活、肉桂。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