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王旭高临证医案

脘腹痛门

胡 腹中雷鸣切痛,痛甚则胀及两腰,呕吐酸苦水。此水寒之气侮脾,乃中土阳气不足也。温而通之。

附子理中汤去草加 川椒 吴茱萸 水红花子

又 脾脏虚寒,宿积痰水阻滞,腹中时痛,痛甚则呕。仿许学士法。

附子理中汤加 当归 茯苓 吴茱萸 枳实 大黄

渊按:温下之法甚善,惜以后易辄耳。

又 腹痛,下午则胀,脉沉弦。此属虚寒挟积。前用温下,痛势稍减。今以温中化积。

川熟附 党参 干姜 花槟榔 茯苓 当归 青皮 陈皮 乌药

又 腹痛三年,时作时止,寒在中焦,当与温化无疑。然脉小弦滑,必有宿积。前用温下、温通两法,病虽减而未定。据云每交午月,其痛倍甚,则兼湿热,故脉浮小而沉大,按之有力。此为阴中伏阳也。当利少阴之枢,温厥阴之气,运太阴之滞,更参滑以去着法。

柴胡 白芍 枳实 甘草 吴茱萸 茯苓 木香 白术

另:用黄鳝三段,取中七寸,炙脆,共研末,分三服。

渊按:既知宿积,何不再进温下?三年之病,谅非久虚。脉浮小沉大,乃积伏下焦。盖痛则气聚于下,故脉见沉大。此论似是而非。

又 腹痛,左脉弦,木克土也。仲景云: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主之。若不止者,小柴胡汤。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余前用四逆散,即是此意。然三年腹痛,痛时得食稍安,究属中虚,而漉漉有声,或兼水饮。今拟建中法加椒目,去其水饮,再观动静。

老桂木 白芍 干姜 炙甘草 党参 川椒目

渊按:此寒而有积,为虚中实证,与建中甘温不合,故服之痛反上攻,以甘能满中,胃气转失顺下也。

又 用建中法,痛势上攻及胃脘,连于心下,左脉独弦滑,是肝邪乘胃也。姑拟疏肝。

金铃子 延胡索 吴茱萸 香附 高良姜 木香 白檀香

沈 肝胃气痛,发则呕吐酸水。治以温通。

二陈汤去草加 瓜蒌皮 吴茱萸 白胡椒 当归 香附 川楝子

时 脘痛不时发作,曾经吐蛔,兼见鼻血。女年二七,天癸未通。想由胃中有寒,肝家有火。

金铃子散加五灵脂 香附 干姜 川连 使君子肉 乌药 乌梅 茯苓

又 肝胃不和,脘胁痛,得食乃安,中气虚。拟泄肝和胃。

二陈汤去草加 川连 六神曲 乌药 高良姜 香附 砂仁

殷 呕而不食,病在胃也。食而腹痛,病在脾也。痛连胸胁,肝亦病矣。气弱血枯,病已深矣。和胃养血,生津益气为治。

淡苁蓉 枸杞子 归身 火麻仁 大麦仁 茯苓 半夏 陈皮 沉香 砂仁

谭 脘痛欲呕,甚则防厥。

党参 陈皮 茯苓 川椒 吴茱萸 蔻仁 生姜

冯 脾胃阳衰,浊阴僭逆。每至下午,腹左有块,上攻则心嘈,嘈则脘痛,黄昏乃止,大便常艰。

拟通胃阳而化浊阴,和养血液以悦脾气。

淡苁蓉 陈皮 吴茱萸 茯苓 柏子仁 郁李仁 沙苑子 乌梅 川椒 制半夏

又 脘痛呕酸,腹中亦痛。非用辛温,何能散寒蠲饮。

二陈汤 去草加肉桂 制附子 干姜 吴茱萸 川椒 白术 蔻仁

冯 当脐腹痛,呱呱有声,此寒也。以温药通之。

二陈汤去草加 淡苁蓉 当归 干姜 吴茱萸 乌药 砂仁

又 温肾通阳以散沉寒之气。久服腹痛自已。

前方去当归加 川熟附 葫芦巴

顾 当脐硬痛,不食不便,外似恶寒,里无大热,渴不多饮。寒食风热互结于脾胃中,用《局方》五积散合通圣散,分头解治。

五积合通圣,共为末。朝暮各用开水调服三钱。

又 用五积合通圣温通散寒,便通而痛未止。脉迟,喜食甜味,痛在当脐,后连及腰,身常懔懔恶寒。此中虚阳弱,寒积内停。拟通阳以破其沉寒,益火以消其阴翳。

四君去草加肉桂 制附子 木香 元明粉 乌药 苁蓉

又 温脏散寒,腹痛已止。今当温补。

淡苁蓉 杞子 熟地 当归 茯苓 陈皮 吴茱萸 制附子 乌药 砂仁

渊按:尚嫌腻滞。仍从四君加减为妙。

袁 三四年来腹痛常发,发则极甚,必数日而平。此脾脏有寒积,肝经有湿热,故痛则腹中觉热。拟温脾兼以凉肝。

金铃子散加 陈皮 茯苓 干姜 白术 川朴 白芍 神曲 砂仁

又 腹中寒积错杂而痛,古今越桃散最妙,变散为丸可耳。

淡吴萸 干姜 黑山栀 白芍 炙甘草。

神曲末一两,煮糊为丸。每朝服三钱,开水送下。

夫越桃散惟姜、栀二味。吴萸、白芍者,复以戊己法。加甘草取其调和也。

某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腹中结瘕,亦气之不运也。

二陈汤去草加 白术 沙苑子 焦神曲 苡仁 泽泻 砂仁 通草

又 肝胃不和,脘腹作痛,呕吐酸水痰涎,经来则腹痛。先与泄肝和胃。

川连 半夏 陈皮 茯苓 瓜蒌皮 薤白头 干姜 蔻仁 猩绛 旋复花

又 腹中久有癖块,今因冷食伤中,腹痛泄泻,呕吐不止,心中觉热。拟苦辛通降,先止其呕。

二陈汤去草加 黄芩 川连 川朴 苏梗 藿梗 蔻仁 泽泻 改方加神曲

某 自咸丰四年秋季,饱食睡卧起病,今已五载。过投消积破气之药,中气伤戕。脘间窒痛,得食则安,不能嗳气,亦不易转矢气,脉迟弦。肝胃不和,阳虚寒聚于中。拟通阳泄木法。

苓桂术甘汤加 陈皮 白芍 吴茱萸 干姜 大枣

又 胸背相引而痛,症属胸痹。

二陈汤去草加 瓜蒌仁 制附子 桂枝 干姜 吴茱萸 蔻仁 竹茹

孙 中虚土不制水,下焦阴气上逆于胃。胃脘作痛,呕吐清水,得食则痛缓。拟温中固下,佐以镇逆。

四君子汤去草加 干姜 乌药 白芍 熟地 紫石英 代赭石 橘饼

渊按:土虚水盛,用熟地未合。若欲扶土,不去草可也。

秦 悬饮居于胁下,疼痛,呕吐清水。用仲景法。

芫花 大戟 甘遂 白芥子 吴茱萸(各三钱) 大枣(二十枚)

将河水两大碗,上药五味,煎至浓汁一大碗,去滓,然后入大枣煮烂,候干。每日清晨食枣二枚。

渊按:此十枣汤变法也。以吴萸易葶苈,颇有心思。

某 寒气凝聚,少腹结瘕,时或上攻作痛。法以温通。

小茴香 吴茱萸 木香 青皮 乌药 延胡索 三棱 砂仁 香附

钱 脉微细,阴之象也。少腹有块,上攻及脘,自脘至嗌一条气塞,发作则块攻,大痛欲厥,头汗如雨。用方大法,温通无疑。惟舌黄腻浊苔,便泄臭秽,必兼湿热;而块痛得按稍减,又属虚象。

金铃子散加 人参 乌梅 乌药 泽泻 补故纸 吴茱萸 木香 肉桂 枸杞子 五味子 茯苓 肉果

又 水饮痰涎与下焦浊阴之气,盘踞于中。中脘腹胁有块,攻撑作痛,痛甚发厥。昨用温通,痛势稍减。但脉仍微细,泄仍臭秽,谷食厌纳,中气大虚,阴气凝结,当脐硬痛,恐属脏结。攻之不可,补之亦难,仍为棘手。

前方去人参、五味、乌药、故纸、肉果,加白芍、干姜、萱花、橘饼。

某 腹中有寒,疼痛不止,法当温通。

金铃子散加干姜 吴茱萸 当归 枸杞子 官桂 木香 乌药 紫石英

张 寒气稽留,气机不利。胸背引痛,脘胁气攻有块。宜辛温通达。

二陈汤去草加 瓜蒌皮 薤白头 干姜 吴茱萸 延胡索 九香虫

某 肝胃不和,腰胁胸背相引而痛。舌光无苔,营阴内亏。大便溏薄,脾气亦弱,并无呕吐痰涎酸水等症。宜辛温通阳,酸甘化阴。

陈皮 茯苓 苏梗 吴茱萸 沙苑子 枸杞子 薤白头 白芍 橘饼

渊按:脾肾虚寒宜甘温,营阴内虚宜柔缓,故不用姜、附刚燥之药。

某 饮停中脘,脘腹鸣响,攻撑作痛。大便坚结如栗,但能嗳气而无矢气,是胃失下行而气但上逆也。和胃降逆,逐水蠲饮治之。

二陈汤去草加 代赭石 旋复花 神曲 干姜 白芍 川椒 甘遂 泽泻

某 丹田有寒,胸中有热,中焦不运,湿甚生虫。与黄连汤。

川连 肉桂 吴茱萸 干姜 砂仁 使君子 半夏 青皮 乌药 花槟榔

又 虫痛,面黄吐涎。拟苦辛法。

川连 桂枝 川椒 蔻仁 乌梅 芜荑 焦六曲 香附 合金铃子散

张 脘痛两载,近发更勤。得温稍松,过劳则甚。块居中脘,患处皮冷,法以温通。

二陈汤去草加 炮姜 吴茱萸 木香 川朴 归身 神曲 泽泻 生熟谷芽

又 腹痛有块,肝脾不和,食少面黄。治以疏和。

丹参 白芍 怀山药 茯苓 茯神 冬术 神曲 香附 砂仁

仁渊曰:脘痛属胃,腹痛属脾。吞酸呕苦,俗名肝气,乃积饮病也。或得之喜餐生冷,或忧思郁结。夫肝胆属木而喜升达,寄根于土。今脾胃为生冷忧思伤其阳和之气,布化转运失职,肝胆无温润升达之机,郁久而肆其横逆,侮其所胜,脾胃受克,气机与痰饮凝滞于中脘,故作痛耳。其吞酸呕苦者,脾寒不化,胃中之水饮停积,如食物置器中不动,其味变焉。稼穑味甘,今胃不能化,木乘其胜,而齐木之味,化而为酸,齐胆火之味,化而为苦。木气冲逆,泛呕不已,久久积饮成囊,亦生癖块。由餐凉而起者,尚可治,由七情而起者,每成噎膈。盖忧思既久,中阳受伤,呕多胃汁槁枯,始则阳气伤,继则阴津竭,营卫少生化之源,胃管干瘪,肠液不充矣。徒恃医药无益,须怡神静养。治法喻氏进退黄连汤,最有深意。辛以化胃,苦以降逆,所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也。罗谦甫治中汤亦合,用金以制木。若南阳之瓜蒌薤白等,或辛或苦,或通或润,皆可用,务在通中焦阳气,使脾胃之阴凝开,肝木之郁结达,其痛自已。若腹痛须分部位,当脐太阴,脐旁少阴,少腹厥阴。尤宜辨寒热虚实,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热者多实,虚者多寒。《内经·举痛论》:寒者八九,热者一二。须从脉证细辨焉。湿郁之年,亦多是证,亦脾胃为寒湿所郁,阳气不得宣化耳。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