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道德经文字版-罗大伦

第三章7 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他人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不知道大家现在开始准备返乡了吗?我相信我的听众里有相当比例的朋友,是在远离家乡的外地工作和生活的,现在估计应该开始安排自己的机票、高铁票,开始准备返乡了。祝各位返乡的路途顺利,希望给家里的家人带去温暖、带去问候,多稍点您工作地方的特产回去,也希望大家在忙碌之余,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宇宙的秘密、人生的秘密——《道德经》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所以,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

 

今天聊的是第四章。第四章,老子又在探讨“天之道”了,老子的行文我觉得特别有趣,也就是说他聊一聊人间事,老先生跳出来给你讲一些“天之道”,然后再聊着、聊着又跳出来给你讲一段“天之道”,这是整个《道德经》的行文布局。我以前不大懂这事,我就觉得为什么这么讲啊?我们把“天之道”都挑出来放到一起来讲多好啊,所有的“圣人之道”放到一起讲,这看着多整齐啊?所以,我曾经讲课,有一段时间,把这个全都剔出来讲,结果发现这么一讲索然无味,“天之道”几句话讲完了,“圣人之道”几句话讲完了,老子不这样,老子给您掰开来,一点点讲,讲讲“圣人之道”,提醒一下“天之道”是什么样的?他再讲讲“圣人之道”,再提醒一下“天之道”是什么样。这个是有讲究的。所以,古代的圣人们写文章真是不得不惊叹其结构的精妙,今天我们再回到“天之道”。

 

老子第四章上来说:“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什么意思呢?“沖”是三滴水放个中国的中字,念冲,跟冲锋的冲意思差不多,是水摇动上来的一种感觉,还有一种讲法是跟酒盅的“盅”通假,也就是说老子说“道”就像那种酒盅一样的,酒盅的“盅”不一定指酒盅,装水的都是,那种中空的器皿,中间是空的,您说它是无吗?它不是无,它边上有东西,但是中间是空的,“道”总保持一种中间是空的状态,然后里边化生万物出来,但是您看它生那么多万物出来,它永远保持空的状态,所以“而用之又弗盈也”,总是不盈,不是充盈。所以老子说,“道”总保持一种中空的状态,然后化生万物出来,但是它永远不会满的,永远保持自己中间是空的状态,老子说这是“天之道”的一个特点。

 

所以,这章老子在讲“天之道”的一个特点,这特点是什么呢?第一中间是空的,总保持虚空的状态,这是这个世界秘密,“道”的秘密,我们了解这个秘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人生也可以这样什么都不想,一直往前走,但是也可以想想,有什么秘密,有什么规则,我们按照规则怎么做?怎么能够更顺利一些,老子这就叫讲规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如果能够模仿“天之道”,您就符合自然规律,您做事就会更加顺利,更加从容,“天之道”是什么?就是保持自己虚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您更容易创造、更容易接纳,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大智慧,谁能够经常保持虚空、中空的状态,谁就能进步。

 

我举个例子,美国苹果的创始人叫乔布斯,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特别有名,叫“Stay hungery,Stay foolish”,什么意思?就是总要保持一种饥饿,如饥似渴的状态,保持一种傻傻的状态,说傻不是傻,是大智若愚的状态,这话其实并不是乔布斯讲的,这话是谁说的呢?是美国一位大牛,这人叫凯文·凯里,是《连线》的主编,他在美国也很有影响的。李开复曾经就问过凯文·凯里,说您讲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中国人翻译出来好多,他说我这话是说人要有清空自己的能力,这是智慧,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学习能力本身,并不是每个学的东西有多么珍贵,而是你学习能力的本身,因为你所学的东西会随时的被更替掉,你学的东西,有可能随着条件的变化它就变了,但是你只要保持这种学习的能力,你就总能够学到新的知识,他说的是这个意思,这话就符合老子讲的“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这个状态,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你就能进步。

 

我在传播中医知识的过程中,就有过这样的过程。我一开始学完中医知识,觉得这些东西太美妙了,我们应该给老百姓讲,我就按照中医理论给大家讲,讲出来的都是阴阳、五行,都是术语,什么肝木恒逆克脾土等等,我读博士之前是这样做的,结果老百姓根本听不懂,老百姓也不接受你,所以自己就陷入这种对立状态。给老百姓讲他不懂啊,不用给他讲,你就给他开方就行了,陷入这种状态以后,我觉得就没法进步了,因为你没法再传播了,只能是不给老百姓讲了,我开方就行了,反正治好你病算,讲不讲无所谓。但是后来我觉得不行,因为中医文化要推广,要让老百姓理解你,所以要清空自己这种满的状态,要虚心的学,那我就要看老百姓到底喜欢什么,所以我就低下头来看,年轻人喜欢什么呢?因为当时我是想给年轻人传播中医知识,结果我就发现年轻人当时都喜欢看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在北京坐地铁,满地铁的人都在看《明朝那些事》,拿着厚厚的一本在那看,这个东西大家能接受,您说为什么本来枯燥的历史书大家从来不爱看的,这人写的怎么大家看的就这么来劲呢?坐地铁都看历史书,这在中国以前没出现过,这书写的有什么魅力呢?我拿来一看,作者叫当年明月,他就用这种现代语言来写历史,比如朱元璋同学,人家叫同学,大家感觉好笑,亲切。什么急的头直撞墙,大臣不会头撞墙的,但是他这么形容一下,大家觉得有意思,你看把大臣的形象搞的很生动嘛!原来大家接受的是这种生动的语言,这种比喻、这种玩笑、搞笑,所以我就要学习这个,我讲的中医知识,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讲应该就可以,我不能固守原来的,我说古代的就是古代的,古代说的话永远不变,那是不行的。所以,我就把古代的中医知识,用这种语言来给它包装。

 

记得当时我买了本《明朝那些事》,我是拿着笔在上面画这些搞怪的语言,老百姓、年轻人接受这些语言,我就跟着学,学完了一写,贴到网上,火了,年轻人喜欢看。现在好多中医院校的大学生一见到我就说,罗老师,我当时读中学的时候,就是看您写的这本书,我才立志要学习中医的,因为我对中医感兴趣了,您看,保持一种谦虚的状态是有好处的,如果我总觉得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我学了古文,古文多么高妙,我才不跟你们对接呢,完了,您没法普及中医了。

 

医学是不断发展的,有时候发展会匪夷所思的。比如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学得够好,我学的就是正统的,所以在中医界有个毛病,就是互相斗,互相瞧不起。我坦诚地讲,中医界有这个毛病,互相瞧不起,我这是什么派,你那个是什么派,我这个派才厉害呢,我这派怎么样,你那派不行等等,实际上这样把自己建个壁垒出来,有的时候明知道对方说的话是对的,您都跟人斗:不对,我告诉你我就怎么样……抬杠,我拐弯抹角也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古代人说这种状态叫什么?因为你心里有一个墙,所以你天天虽然面对圣人,但是你仍然学不到东西,因为你觉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所以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才好,这种状态会让你感觉到进步的。比如说前两天我在飞机上遇到两个朋友,很巧,坐我边上,一扭头看到了:“您不是罗博士吗?”“是啊。”“我就看您的书才学中医的!”怎么回事呢?这位朋友本来是一个西医的肿瘤医生,在肿瘤医院工作,结果看了我的中医书以后,觉得很感兴趣,开始学中医,人越学水平越高,学得不错,您看他把自己原来的先放下,然后再学习新的东西,学习新的东西以后又拜了老师。结果见到这个老师以后,他觉得这老师水平很高,这老师不是中医,他对中医理论也不懂,他是一个西医大夫,他对解剖特别熟悉,搞了几十年的解剖,对神经走向,对血管的走向等等特别清楚。所以,他就用他解剖学的这套原理,来给人调病,怎么调呢?他通过按摩的方法给你调整你血管的流量,然后哪边堵了给你通开等等,调动神经力量,然后把体内的能量来回调动,结果治很多大病,据他学生讲,治肿瘤患者基本上到他手里的肿瘤有的都晚期了,他就这么给你调,他认为肝癌并不是肝单独出问题了,是其他部分的能量过不来了,所以他就给你来回调动,这么给你运转,结果患者慢慢就好了,我就问他的学生,因为他的学生也是肿瘤医生。我问您观察肿瘤是怎么好的?是排出去了还是怎么样?他说没有,逐渐就被吸收了,检查病兆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奇妙的事。

 

我听说以后,给我一个感觉是这种理论在我们现有的体系里面,是没见到的,那么这就是什么?就是你必须保持谦虚状态,因为你不能说,我的学问多高了,这个我天下第一了。您看高人随处有,就这么一位民间高人,人家就治肿瘤,就觉得易如反掌,我觉得这就是您要学习去,有可能学习好了以后,不但能够丰富西医理论,也能丰富中医理论,有可能人家这种治疗方法会创立一大门派。所以,我的感觉就是我们必须保持一种虚空状态,你不要自满,一听这种就说人家胡说八道、不可能……你怎么知道不可能?你谦虚点去看一看病例,有可能你就会学到另外一个很大的天地。所以,人要总保持虚空的状态,这是一种智慧,但凡自满、不进步的人,你做事的水平只能越来越低,你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不断地去寻求新的灵感、知识,您就会进步,而且更大的秘密是在您保持虚空的状态的时候,更容易与“天之道”相吻合、相接轨,可能有更多的能量,更多的灵感会进入您的身体来帮助您,这是一个没法证实的秘密,但是但凡有一些悟性的人,就会了解它的。

 

今天就聊到这,祝大家返乡顺利。明天我们再接着聊《道德经》,谢谢大家。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