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药百科

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天麻

药用

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冬季茎枯时采挖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季发芽时采挖者名“春麻”,质量较差。采挖后,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用时润透或蒸软,切片。生于腐殖质较多而湿润的林下,向阳灌丛及草坡亦有。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现多栽培。须与白蘑科真菌密环菌和紫萁小菇共生,才能使种子萌芽形成圆球茎并生长成为健常的天麻块茎。紫萁小菇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蜜环菌为原球菌长成天麻块茎提供营养。

药性

甘,平。归肝经。

功效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应用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本品主入肝经,功能息风止痉,且味甘质润,药性平和。故可用治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如治小儿急惊风,常与羚羊角、钩藤、全蝎等息风止痉药同用,如钩藤饮(《医宗金鉴》);用治小儿脾虚慢惊,则与人参、白术、白僵蚕等药配伍,如醒脾丸(《普济本事方》);用治小儿诸惊,可与全蝎、制南星、白僵蚕同用,如天麻丸(《魏氏家藏方》),若用治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又与天南星、白附子、防风等药配伍,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2、眩晕,头痛。本品既息肝风,又平肝阳,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不论虚证、实证,随不同配伍皆可应用。用治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常与钩藤、石决明、牛膝等同用,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用治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痰多胸闷者,常与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若头风攻注,偏正头痛,头晕欲倒者,可配等量川芎为丸,如天麻丸(《普济方》)。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本品又能祛外风,通经络,止痛。用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等,可与没药、制乌头、麝香等药配伍,如天麻丸(《圣济总录》);用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遂,可与牛膝、杜仲、附子浸酒服,如天麻酒(《十便良方》);若治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者,多与秦艽、羌活、桑枝等祛风湿药同用,如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

煎服,3~9g。研末冲服,每次1~1.5g。

鉴别用药

钩藤、羚羊角、天麻均有平肝息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然钩藤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息风,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羚羊角性寒,清热力强,除用治热极生风证外,又能清心解毒,多用于高热神昏,热毒发斑等症;天麻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钩藤、羚羊角,但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

古籍摘要

《开宝本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

《用药法象》:“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