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幼科类萃

诸热治法

心热者,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卧,及上窜摇头咬牙。泻心汤主之。

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壮热,饮水喘闷,泻白散主之。

脾热,其热在肌肉,遇夜尤甚,怠堕嗜卧,身热饮水,四肢不收,泻黄散主之。

肺热,手掐眉目,日西热甚,喘嗽寒热,壮热饮水,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散主之。

肾热,两足不喜衣复,然此者,脐之下皆肾之所主,缘心气下行于肾部也。东垣滋肾地黄丸主之。

潮热,因伤寒、时疫触变邪气,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阳邪暴伤,则血气凝滞,不即流通,壅逆无归,传于足阳明之经,遂生潮热,早晚两度,如潮水之应期也。《伤寒论》云:潮热者,实热也,当利大便。脉实者,大柴胡汤下之。脉虚浮数者,百解散汗之。

惊热者,遍身发热,面青自汗,心悸不宁,脉数烦躁,啼叫恍惚,以钱氏凉惊丸,安神丸主之。

夜热者,但夜间发热,是阴中有阳邪也。以元戎四物二连汤主之。

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惊之遗热也。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倶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法当和胃气,使阳气收敛归内,其热自止,宜以参苓白术散主之。

食热者,手心热壮,背先热,嗳气吐乳,大便酸臭,宜下积丸主之。

疳热者,形瘦多渴,吃食不长肌肉,骨蒸盗汗,泄泻无常,肚大脚弱是也,宜龙胆丸、胡黄连丸,芦荟丸之类。

壮热者,一向不止,由血气壅实,五脏生热。蒸熨于内,则眠卧不安,精神恍惚;蒸发于外,表里俱热,烦躁喘麄,甚则发惊痫也。火府散、通圣散主之。

烦热者,心躁不安,五心烦热,四肢温壮,小便赤涩,宜一粒金丹主之。

积热者,颊赤口疮,下盛则腰腿壅肿,表里实则身热便涩,虚则汗下后仍热也。或内因酒麯、煎煿、热药峻补,外因大暖炉火侵逼,皆能生热。此内外蕴积之热。非食积热也。宜三黄丸、四顺饮主之。

风热者,汗出身热,呵久面赤,因其解脱风邪,致令所伤,客于皮毛,人于脏腑,则恶风发热,目涩多睡。阳气有余,身热无汗;阴气有余,身寒有汗;阴阳有余,无汗而寒。《素问》曰: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消风散、绿霞丸主之。

虚热者,因伤寒及诸热,汗下之后,去津太过,气血未调,食饮劳伤,致令虚热。其候困倦少力,面色青白,泄泻多尿,虚汗自出,恍惚神慢,虚气软弱,又有久嗽、久泻、久痢、久血、久疟,以致诸疾之后成者,留虚热也。凡病久则血气虚,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气血皆虚则手足厥而身热也。宜以惺惺散、四君子汤、钱氏白术散主之。

客热者,为阳邪干于心。心若受邪,则热形于额,故先起于头面,头而身热,恍惚多惊,闻声惊恐,此良由真气虚而邪气胜也。邪气既胜,真气与之交争,发渴无时,进退不定,如客之往来,故曰客热。导赤散,黄连泻心汤主之。

癖热者,涎口漱饮水,由乳食不消,伏结于中,致成癖块也。宜与白术散滋养津液,以珍珠丸下其痰涎,或以褐丸子磨之。

寒热者,证如疟状,阴阳相胜也。先寒而后热,阳不足;先热而后寒,阴不足;寒多而热少,阴胜阳也;热多而寒少,阳胜阴也;寒热相半,阴阳交攻也;寒热隔日,阴阳乍离也;阳盛发热,阴盛发寒也。其有头疼汗多者;有呕吐不食者,有憎寒而饮水者,壮热而饮汤者;有筋骨疼痛者,或泻,或秘,或内寒而外热,或内热而外寒,又有寒而腹中痛,热而腹中鸣,是有食积也。治法:因于食积者,当用白饼子下之,次行补助以钱氏白术散;寒多热少者,小柴胡汤加桂;热多寒少者,白虎汤加桂;寒热相半者,并用小柴胡汤主之。

血热者,每日巳午间发热,遇夜则凉。六合汤主之。

疹热,耳鼻尖冷是也。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之类。

按:以上辨论诸热证,可谓详悉。《全婴方》所云:血热者,巳午发热,遇夜则凉,与东垣所谓夜则发热,昼则明了不同,然东坦所云:血热者,指阴虚而火内热也,夜则发热,取其昼阳夜阴也;郑氏所云血热者,指小儿血盛实而言也,盖谓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时也,心主血,血气行至巳午,则阳气盛,阳气与正气相搏故至期而发热,非其时者,非血热也。因二说不同故并录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