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垒元戎

八风五痹

黄帝问曰:风之伤于人也,或为寒热,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夫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绝热而闷。其寒也,则褰衣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怯慓,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泻,为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为寒中而泣出。

风随四时,各入五脏为名,各入其门户所中,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为脑风;风入系头,为目风眼寒;入房汗出中风,为内风。

饮酒中风为漏风。

新浴中风为首风。

在外腠理为泄风。

久风入中,为肠风,飱泄。

肺风,多汗恶风,时欬短气,暴甚昼瘥,诊在眉色白。

心风,焦绝,善怒言,不可快,诊在口色赤。

肝风,善悲,色苍嗌干,憎女子,诊在目下色青。

脾风,怠惰,四肢不欲动,不嗜饮食,诊在鼻色黄。

肾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可正立,隐曲不利,诊在肌色黑。

胃风,头汗多,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满,失衣,食寒则泄,诊在形衰而腹大。

首风,头面多汗,恶风,先一日病甚,头痛,至其风日,却少许。

漏风,多汗,不可单衣,食则汗出,身体自汗,恶风,衣濡,渴,不耐劳也。

泄风,多汗恶风,汗出泄衣口干,上渍风,不能劳事,身尽疼痛则寒。

古中风之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

八风,谓八方之风;五痹,谓皮、肉、筋、骨、脉之痹也。

《灵枢经》曰: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

风从东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于肌。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

风从西南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肉。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

风从西北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之脉。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

风从东北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腋胁。

又《痹论》曰:以春甲乙日伤于风为筋痹。以夏丙丁日伤于风者为脉痹。以秋庚辛日伤于风者为皮痹。以冬壬癸日伤于风者为骨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肉痹,此所谓八风五痹之病也。

按:《新校正》云:按此注引《痹论》今经中痹论不如此,当云《风论》曰:以春甲乙日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日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日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日伤于风者为肺风,以冬壬癸日伤于风者为肾风。

《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成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肉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气穴》云:帝曰:余已知风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有应一岁,有溢奇邪,以通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急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其间所会。帝曰:愿闻溪谷之会。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而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风,邪溢气壅,脉热内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消骨髓,外破大腘,流于节腠,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同源,痹在皮,寒在脉,血凝在筋屈,不伸在骨,重在肉,不仁在皮肤,易已在筋骨,疼入肠则死。阳多阴少为热痹,阴多阳少为寒痹,阳少阴盛汗出,为濡肌痹,至阴遇此也。五痹不已,重感于邪,内舍于脏,各有所归,淫溢之气妄行,随脏所王而入为痹也。行痹风胜,周痹热胜,着痹湿胜,痛痹寒胜,诸痹不已,亦益内也,下有胞痹等,当在此下。

【八风五痹】

筋痹春遇,脉痹夏遇,皮痹秋遇,骨痹冬遇。

头风、脑风、迎风发大寒,脑痛漏风,酒消。

疠风成癞,伏梁为风根,寖汗憎风。

胞痹、肠痹、热痹,当在五痹下。

四时之正气,八节之风来朝天乙,风气安静,乃可利经脉,调血气,故历志,忌之八节前后,各五日,不可灸刺,风朝太乙,具见《天元玉册》。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以在时调之,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故曰天忌,君子不可不知也。海藏云:岂特八风而已,凡遇七十二候中,诸节候之气,寒暑温凉应尔,其变异常者,可避忌之。酒湿之为病,亦能作痹证,口眼㖞斜体曳,半身不遂,浑似中风,舌语不正,当泄湿毒,不可作风病治之而苦汗也。《衍义》所论甚当,《易简》所言,与此相同,见参苏饮条下。

八风散

治八风十二痹,猥腿病,半身不遂,节痛皮瞤,筋缓急,痛不在一处,目眩失神,恍惚妄言,身上【疒/咅】瘰,面上疱起,黄汗染衣,燥湿不等,颜色乍赤乍白,乍青乍黑,乍寒乍热,身反张,一切等证。

麻黄(去节) 白术(各一斤) 栝楼根 甘草 天雄 蔓荆子 白芷 防风 芍药 石膏 天门冬(各十两) 黄芩(一斤五两) 山茱萸 羌活 食茱萸 踯躅花(各一斤) 茵陈(十四两) 大黄(半斤) 细辛 干姜 桂心(各二两) 丹参 雄黄 朱砂(各一斤,另碾)

上二十五味为散,酒调服方寸匕,日一服,一月后再五十日,知一日,日瘥一岁,可常服先食。患热风者,先制热毒,治四肢不收,不能用力,失神不知人,合三汁法。

竹沥 生葛汁(各一升) 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合,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各一,服讫,觉四肢有异,风疾。人多欲者,加薏苡仁、人参,不能屈伸者,加牛膝。文潞公《药准》所载,《外台》荆沥竹沥法,并大续命后竹沥法,并见前。

四季之风,其伤人也,各舍本脏,先外后内。《难经》云:妄不受邪者乃是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

(后代名医诸书所说皆取此为法)

夫风之为病,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则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脉络空虚,邪贼不泻,或左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则不识人,邪入于脏,则舌强难言,口吐涎沫。

侯氏黑散

(《外台》治风痫,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一两) 白术 防风 当归(各十八两) 细辛 黄芩(一两二钱五分) 牡蛎 人参 白矾(枯) 干姜 川芎(七钱半) 桔梗(二两) 桂皮(去浮皮) 茯苓(七钱半)

上十四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下,禁一切鱼肉、大蒜,当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渣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外台》有钟乳粉三分,则无桔梗。

主癫痫方

大黄 干姜 龙骨 凝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紫石英 白石脂 石膏(各四两) 炙甘草 牡蛎(煅,各二两) 桂枝(去浮皮,一两)

上一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去柤,温服一升。深师云;大人风强少水,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治,除热方效,宜风引也。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强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者。

防己(一分) 桂枝(去浮皮) 防风(各三分) 炙甘草(二分)

上四味㕮咀,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取生地黄二斤,㕮咀,蒸之如粟米烂饭,以器盛其汁,更绞地黄等汁,和,分再服。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炮,去皮脐) 盐(各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脐上,令药行。寸口脉浮而弱,沉即主筋,浮即主肾,弱即主肺,出入水中,如水泻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少阴脉浮而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血风相抟,即疼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节即疼,身体块瘰,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去浮皮) 防风 知母(各四两)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 芍药(各三两) 白术 生姜(切,各五两)

上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柤,温服七合,日三服。

乌头汤

治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切,以蜜三升,煎至一升,用乌头) 麻黄(去节) 芍药 黄芪(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内蜜煎熟,温服七合,不知,再服之。

治脚气冲心方

上以矾石二两,浆水一升五合,煎数沸,浸脚,良。

附方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 当归 石膏 甘草(炙) 干姜 人参(各二两) 川芎(一两)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上九味㕮咀,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渣,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被,凭几坐,汗出即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姚云:与大续命汤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尤宜服。并治但伏不得卧,欬逆上气,面目浮肿。《古今录验方》。

范汪云:是仲景方,欠两味。

三黄汤

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下食。

麻黄(去节,五分) 独活(四分) 细辛 黄芪(各二分) 黄芩(三分)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两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痛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楼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见《千金方》。

八味丸

治风虚,头眩苦极,口不知味,腹饥。温中益精气,附子汤方见风湿中见近效。治脚气上入小腹不仁。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牡丹皮 泽泻(各二两) 桂枝(去浮皮) 附子(去皮脐) 茯苓(各三两)

上细末,炼蜜丸,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五丸,见崔氏。

越婢加术汤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疠风,下焦脚气,并治之。

麻黄(去节 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炙,二两) 白术(四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十枚,擘)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见《千金方》。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