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辨证玉函

吞酸

吞酸之症皆肝木之凌土也,何以有阴阳之殊哉?不知肝经虽属阴,然肝中有火以克脾克胃,而阴阳遂分之矣。大约脾受肝火之侵多属于阴,胃受肝火之犯多属于阳耳。犯于阳者,心中嘈杂如火之焚,饮之水而辄吐,吐水必黄绿之色,如醋之酸而不可闻者是也。方用解酸汤治之,此方之妙,皆舒肝之圣药,而又解其火郁之气,自然手到功成也。侵于阴者,虽胸中作酸而不甚,今日食之,必至明日,吞酸而不可咽,口虽作渴,饮之水而酸更加吐出,必纯是清水,可用热物而不可用凉物者是也。方用八味地黄丸,实与症相宜。然而丸方终不及煎方之速。吾今定一方,治阴症之吞酸有奇功也。方名补阴化酸汤。一剂少轻,二剂即愈。此方之妙,妙在健脾多于补肾。盖脾健则水湿自去,邪水既去,而真水自生,肾水行于脾之中,脾气即通于胃之上,又何至胃口之寒出于吞酸而作吐乎。倘不知补脾于肾中,而惟图止酸于胃上,势必变为反胃而不可止也。

解酸汤

柴胡(二钱) 白芍(五钱) 苍术(五钱) 炒栀子(三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一钱) 厚朴(一钱) 神曲(一钱) 砂仁(三粒) 枳壳(五分) 香附(二钱)

水煎服。

补阴化酸汤

肉桂(五钱) 熟地(五钱) 山药(一两) 山茱萸(三钱) 芡实(五钱) 陈皮(五分) 薏仁(五钱) 车前子(三钱) 附子(一钱)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白芥子(三钱)

水煎服。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