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疡医大全

论脏腑经络穴道部位始知疮疡何经受病

凡视疮疡,当知部位属于何脏何腑,然后医治用药,自无错误矣。谨照《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绘图详注,俾学者留心参考,施治有当耳。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益意尽言其处。雷公问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愿闻经脉之始生。帝答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矣。

脏腑经络穴道部位铜人图(心经 小肠经 肝经 胆经 脾经 胃经 肺经 大肠经 肾经 膀胱经 心包经 三焦经 督脉经 任脉经 冲脉经 带脉 阳跷脉 阴跷脉 阳维阴维脉)

【手少阴心经】

歌曰:

手少阴属心经,少冲少府与神门,阴郄通里近灵道,少海青灵肘内寻,极泉腋下筋间动,九穴双双须认真。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谓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也。

少冲二穴(一名经始,在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如韭叶。

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直劳宫。)

神门二穴(一名兑冲,一名中都,在掌后兑骨端。)

阴郄二穴(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

通里二穴(在腕后一寸。)

灵道二穴(在掌后一寸五分,或曰一寸。)

少海二穴(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陷中。)

青灵二穴(在肘上三寸。)

极泉二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

【手太阳小肠经】

歌曰:

手太阳小肠十九穴,路从少泽,步前谷后溪之隆道,遵腕骨,观阳谷养老之宗,得支正于小海,逐肩贞以相从,值臑俞兮遇天宗,乘秉风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启天窗兮见天容,匪由颧髎,曷造听宫。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臑似折。主腋所主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也。

少泽二穴(一名少吉,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

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侧,在节前陷中。)

后溪二穴(在手小指侧本节后陷中。)

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阳谷二穴(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

养老二穴(在腕骨上后一寸陷中。)

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

小海二穴(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贞二穴(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

臑俞二穴(在侠肩髎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

秉风二穴(在天髎外,肩上小髁骨后,举臂有穴)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三寸。)

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陷中。)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下。)

颧髎二穴(在面頄骨下廉。)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小豆是。)

【足厥阴肝经】

歌曰:

足厥阴一十三穴,终起大敦于行间,循太冲于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间曲泉之宫,袭阴包于五里,阴廉乃发,寻羊矢于章门,期门可攻。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入阴毛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疒颓]疝,妇人小腹胀,甚则嗌干,面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

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行间二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

太冲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动脉中。)

中封二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

蠡沟二穴(在内踝上五寸。)

中都二穴(在内踝上七寸胻骨中。)

膝关二穴(在犊鼻下二寸陷中。)

曲泉二穴(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在膝横纹头是。)

阴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

五里二穴(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

阴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

章门二穴(一名长平,一名唇髎,在大横外直脐端。)

期门二穴(在不容旁一寸五分,直乳第二肋端。)

【足少阳胆经】

歌曰:

足少阳兮四十三,窍阴侠溪极须详,一纵探得地五会,临泣邱墟取次行,悬钟阳辅光明光,外邱阳交名别阳,阳陵泉,阳关穴,中渎环跳居髎接,维道五枢与带脉,京门同日月,辄筋循渊腋,肩井风池须有别。脑空承灵正营列,目窗临泣上阳白,本神与完骨,窍阴又浮白,天冲率谷耳上穴,曲鬓悬厘须有节,悬颅颔厌曲周下,客主人名上关摄,还须听会一般般,瞳子髎通脉不绝。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却交出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别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别者,目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太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附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别者,从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胆所生病者,头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下至、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也。

窍阴二穴(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侠溪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

地五会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

临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一寸半。)

邱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去临泣三寸。)

悬钟二穴(在外踝上三寸。)

阳辅二穴(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

外邱二穴(在外踝上七寸。)

阳交二穴(一名别阳,在外踝上七寸。)

阳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阳关二穴(在阳陵泉上三寸。)

中渎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

环跳二穴(在髀枢中。)

居髎二穴(在章门下八寸三分。)

维道二穴(在章门下五寸三分。)

五枢二穴(在带脉下三寸,水道傍一寸五分。)

带脉二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京门二穴(一名气府,一名气腧,在监骨腰中夹脊季肋外。)

日月二穴(在期门下五分,直乳第二肋下。)

辄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著胁。)

渊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风池二穴(在颞颥后发际陷中。)

脑空二穴(一名颞颥,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中。)

承灵二穴(在正营后一寸五分。)

正营二穴(在目窗后一寸。)

目窗二穴(一名至荣,在临泣后一寸。)

临泣二穴(当目上直入发际五分。)

阳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发际。)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窍阴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天冲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二寸。)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发际寸半。)

曲鬓二穴(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额有孔。)

悬厘二穴(在曲周上,颞颥下廉。)

悬颅二穴(在曲周上,颞颥中。)

颔厌二穴(在曲周下,颞颥上廉。)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关,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开口有空。)

瞳子髎二穴(在目外眦五分。)

【足太阴脾经】

歌曰:

足太阴脾中州,二十一穴隐白游。赴大都兮瞻太白,访公孙兮至商邱,越三阴之交,而漏谷地机可即,步阴陵之泉,而血海箕门是求,入冲门兮府舍轩豁,解腹结兮大横优游,腹哀食窦兮,接天溪而同泒,胸乡周荣兮,缀大包而如钩。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臑内循胻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吐,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出余气则快然而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下,黄疸,不能卧,强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也。

隐白二穴(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

太白二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公孙二穴(在足大指本节之后一寸。)

商邱二穴(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二穴(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机二穴(一名脾舍,在别走上一寸空中,膝下五寸。)

阴陵泉二穴(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

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

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

冲门二穴(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端。)

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三寸。)

腹结二穴(一名肠窟,在大横下三分。)

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

食窦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

天溪二穴(在胸乡下一寸六分。)

胸乡二穴(在周荣下一寸六分。)

周荣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大包二穴(在渊腋下三寸,九肋间。)

【足阳明胃经】

歌曰:

足阳明四十五,厉兑内庭陷谷通,冲阳解溪与丰隆,下巨条口各不同,上巨三里犊鼻中,梁邱阴市伏兔丛,髀关与气冲,归来水道重,大巨外陵别有容,天枢滑肉太乙宫,关门梁门承满充,不容乳根与乳中,膺窗屋翳库房洪,气户缺盆气舍冲,水突人迎大迎逢,地仓乃交会之宫,巨髎四白鼻口从,承泣颊车下关中,额角发际头维终。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凄凄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主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㖞唇胗,颈肿,喉痹,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盛也。

厉兑二穴(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内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间节中,去内庭二寸。)

冲阳二穴(一名会源,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

解溪二穴(在冲阳后一寸半,腕上陷中。)

丰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前,外廉间,别走太阴。)

下巨虚二穴(一名下廉,在上廉下三寸。)

条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

上巨虚二穴(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骨外大筋内宛宛中。)

犊鼻二穴(在膝膑下,骨上,骨解大筋中。)

梁邱二穴(在膝上二寸两筋间。)

阴市二穴(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处。)

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气冲二穴(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中。)

归来二穴(在水道下二寸。)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

大巨二穴(在外陵下一寸。)

外陵二穴(在天枢下一寸。)

天枢二穴(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在肓俞旁一寸五分,挟脐二寸。)

滑肉门二穴(在太乙下一寸。)

大乙二穴(在关门下一寸。)

关门二穴(在梁门下一寸。)

梁门二穴(在承满下一寸。)

承满二穴(在不容下一寸。)

不容二穴(在幽门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下同。)

乳根二穴(在乳中下一寸四分陷中,仰而取之。)

乳中二穴(当乳中是。)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屋翳二穴(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

库房二穴(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

气户二穴(在巨骨下腧府两旁,去各二寸陷中,下同。)

缺盆二穴(一名天盖,在肩下横骨陷中。)

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下,挟水突陷中。)

水突二穴(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

人迎二穴(一名五会,在颈大脉动应手挟结喉旁一寸五分,以候五脏气。)

大迎二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陷中动脉。)

地仓二穴(一名胃维,挟口吻旁四分,KT脉、阳,明之交会。)

巨髎二穴(挟鼻旁八分,直目瞳子。)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

下关二穴(在上关下合口有空。)

头维二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

【手太阴肺经】

歌曰:

手太阴肺十一穴,少商鱼际指端论,太渊经渠并列缺,孔最尺泽腕肘行,侠白天府与云门,此中玄妙理,中府最堪寻。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为臂厥。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凡十二经之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其十二经皆仿此也。

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鱼际二穴(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太渊二穴(在掌后陷中。)

经渠二穴(在寸口脉中。)

列缺二穴(在腕后一寸五分。)

孔最二穴(去腕上七寸。)

尺泽二穴(在肘约纹中。)

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内廉。)

云门二穴(在巨骨下,挟气户旁各三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得之。)

中府二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寸间,动脉应手。)

【手阳明大肠经】

歌曰:手阳明大肠十二穴,循商阳二间三间而行,历合谷阳溪之俞,过偏历温溜之滨,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髎五里之程,臂臑肩髃上于巨骨,天鼎纾乎扶突,禾髎唇连,迎香鼻迫。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下入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肿,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也。

商阳二穴(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二间二穴(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廉侧陷中。)

三间二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廉侧陷中。)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大指歧骨间。)

阳溪二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陷中。)

偏历二穴(在腕中后三寸。)

温溜二穴(在腕后,小士五寸,大士六寸。)

下廉二穴(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

曲池二穴(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

肘髎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脉中。)

臂臑二穴(在肘上七寸。)

肩髃二穴(在肩端两骨间。)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

天鼎二穴(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

扶突二穴(在气舍后一寸五分。)

禾髎二穴(一名长频,直鼻孔挟水沟旁五分。)

迎香二穴(一名冲阳,在禾髎上鼻孔旁。)

【足少阴肾经】

歌曰:

足少阴兮二十七,涌泉流于然谷,太溪大钟兮水泉缘,照海复留兮信续,从筑宾兮上阴谷,掩横骨兮大赫粗,气穴四满乎中注,肓俞上通乎商曲,守石关兮阴都宁,闭通谷兮幽门肃,步廊神封而灵墟存,神藏彧中而俞府足。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去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荒][目荒]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嗌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也。

涌泉二穴(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然谷二穴(一名龙渊,在足踝前大骨下陷中。)

太溪二穴(在足下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大钟二穴(在足跟后冲中。)

照海二穴(在足内踝下,阴跷脉所生。)

水泉二穴(去太溪下一寸,在内踝下。)

复溜二穴(一名伏白,一名昌阳,在足内踝上二寸。)

交信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

筑宾二穴(在内踝上腨分中,阴维之郄。)

阴谷二穴(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

横骨二穴(在大赫下一寸。)

大赫二穴(一名阴维,一名阴关,在气穴下一寸。)

气穴二穴(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

四满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

中注二穴(在肓俞下一寸。)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去脐旁五分。)

商曲二穴(在石关下一寸。)

石关二穴(在阴都下一寸,足少阴之会。)

阴都二穴(一名石宫,在通谷下一寸。)

通谷二穴(在幽门下一寸。)

幽门二穴(一名上关,在巨阙旁相去各五分。)

神藏二穴(彧中下一寸六分。)

神封二穴(在灵墟下一寸六分。)

灵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七分。)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

【足太阳膀胱经】

歌曰:

足太阳膀胱六十三,至阴通谷二穴藏,束骨与京骨,金门同关梁,申脉在外踝,仆参仔细详,昆仑二穴,跗阳飞扬,承山鱼腹,承筋腨肠,合阳在膝之中央,委中又委阳,浮郄殷门之旁,承扶秩边共胞肓志室,肓门到胃仓,意舍与阳纲,魂门膈关譩譆,神堂膏肓俞,魄户相将,附分,会阳,下髎中髎次髎,上髎要费平章,白环俞,中膂俞,膀胱俞,小大之肠肾三焦,胃脾胆肝膈,心厥阴肺,一一分张,风门名热府,大杼在两旁,天柱玉枕各相当,络郤通天方承光,五处曲差攒竹处,睛明五脉会三阳。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腘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是动则病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回转,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癫疾,头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也。

至阴二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菜叶。)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足外踝下。)

申脉二穴(在外踝下陷中,阳跷脉所生。)

仆参二穴(一名安邦,在跟骨下陷中。)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

跗阳二穴(在外踝上三寸。)

飞扬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伤山、肉柱,在兑腨肠下分。)

承筋二穴(一名腨肠,在腨肠中央陷中。)

合阳二穴(在膝约中央下二寸。)

委中二穴(在腘中约文中动脉。)

委阳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

浮郄二穴(在委阳上一寸。)

殷门二穴(在肉郄下六寸。)

承扶二穴(一名肉部,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下横文中央。)

秩边二穴(在第廿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

譩譆二穴(肩膊内廉挟脊,第六椎两旁各三寸。)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

膏肓俞二穴(第四椎近五椎两旁三寸。出《千金》《外台》《内经》。

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

附分二穴(在第五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各三寸。)

会阳二穴(在阴尾尻骨间两旁,督脉所发。)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挟脊陷中。)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挟脊陷中。)

中髎二穴(在第三空,挟脊陷中。)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挟脊陷中。)

白环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中膂内俞二穴(二十椎下,相去一寸五分。)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大肠俞二穴(在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小肠俞二穴(十八椎下两旁,相去一寸五分。)

肾俞二穴(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

胃俞二穴(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胆俞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厥阴俞二穴(第四椎上两旁各一寸五分,出《山眺坿经》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各挟脊相去一寸五分。)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大杼二穴(在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下同。)

玉枕二穴(在络郤后一寸五分,挟脑户旁一寸三分。)

天柱二穴(在颈大筋外廉,挟项发陷中。)

络郤二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通天后一寸五分。)

通天二穴(一名天伯,在承光后一寸五分。)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二寸。)

五处二穴(侠上星旁一寸五分。)

曲差二穴(侠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

攒竹二穴(一名员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两眉陷中。)

睛明二穴(在目内眦,手足太阳少阳五脉之会。)

【手厥阴心包经】

歌曰:

手厥阴心包之络,计有九穴之奇,中冲劳宫与大陵,内关间使郄门窍,曲泽天泉各二门,天池与天会,总是一般名。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善笑不休,目黄。是主心包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也。

中冲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劳宫二穴(在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

大陵二穴(在掌中后,两筋间陷中。)

内关二穴(在掌后去腕二寸。)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郄门二穴(在掌后去腕五寸。)

曲泽二穴(在肘内廉陷中,屈肘得之。)

天泉二穴(一名天湿,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得之。)

天池二穴(一名天会,乳后一寸,著胁直腋撅肋间。)

【手少阳三焦经】

歌曰:

手少阳三焦之脉,二十三穴之中,关冲连开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相连,天髎处天牖之下,翳风让瘛脉居先,颅囟定而角孙近耳,丝竹空而禾髎倒悬,耳门既辟,夏蚋闻焉。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偏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却出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耳鸣嘈嘈,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也。

关冲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液门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陷中。)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

阳池二穴(一名别阳,在手表腕上陷中。)

外关二穴(在腕后二寸,别走心主。)

支沟二穴(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

会宗二穴(在腕后三寸,空中一寸。)

三阳络二穴(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

四渎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后,肘上一寸陷中。)

清冷渊二穴(在肘上二寸。)

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行。)

臑会二穴(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

肩髎二穴(在肩端臑上,举臂取之。)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

天牖二穴(在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

翳风二穴(在耳后尖角陷中。)

瘛脉二穴(在耳本鸡足青脉中。)

颅息二穴(在耳后青脉中。)

角孙二穴(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

丝竹空二穴(一名目髎,在眉后陷中。)

和髎二穴(在耳后兑发陷中。)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中缺者。)

【督脉经】

歌曰:

督脉在背之中行,二十七穴督脉,下极之腧兮上巅,循素髎水沟兮兑端,在于鼻唇龈交,神庭兮通于上星,囟会兮前顶,百会兮后顶,强间脑户风府,痖门大椎陶道,身柱须论神道,灵台兮至阳之经,筋缩脊中兮悬枢命门,阳关与腰腧,长强脊骶寻,中行二十七,乾道海中行。

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其见证也,脊强而腰厥。督脉,都也,行背部中为阳脉之都纲,乃奇经脉也。

鼻柱下:

素髎一穴(在鼻柱上端。)

水沟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交会,直唇取之。)

兑端一穴(在唇上端。)

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督、任二脉之会。)

额上行:

神庭一穴(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

上星一穴(在神庭后入发际一寸。)

囟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五分。)

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

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脉、足太阳之交会。)

顶后至项:

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

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

脑户一穴(一名匝风,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

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入项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五分,项大筋内宛中。)

痖门一穴(在风府后五分,入发际五分,系舌本,阳维之会,伸头取之。)

背脊下: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阳督脉所发。)

陶道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灵台一穴(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至阳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令人伛偻。)

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命门一穴(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腰俞一穴(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长强一穴(在脊骶端。)

【任脉经】

歌曰:

任脉二十四穴,任脉起中枢,循腹上关元,承浆与廉泉,天突璇玑转,花盖与紫宫,玉堂不可缓,膻中名元儿,中庭膺腧纂,鸠尾巨阙由上脘,中脘建里又下脘,水分到神阙,阴交气海须不舛,石门与关元,中极曲骨亦不远,循腹而中行,会阴两阴显。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其见证也,若内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任脉,妊也,行腹部中,为生养之本,乃奇经脉也。

颐前:

承浆一穴(一名天池,在颐前唇下陷中,足阳明之会。)

颔下:

廉泉一穴(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仰而取之,阴维、任脉之会。)

膺腧:

天突一穴(一名五户,在项结喉下四寸宛宛中。)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华盖一穴(在璇玑上二寸。)

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膻中一穴(一名元儿,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腹中行:

鸠尾一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形,故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歧骨之际下行一寸是也。)

巨阙一穴(在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

上脘一穴(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脉、手太阳、足阳明之会也。)

中脘一穴(脐上四寸,胃募也,谓上纪也。)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为幽门。)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

神阙一穴(在脐中。)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

气海一穴(一名脖胦,一名下肓,阴交下五分。)

石门一穴(在脐下二寸三分,三焦募,女子禁灸。)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小肠募,谓下纪也。三阴、任脉之会。)

中极一穴(脐下四寸,一名气原、玉泉,三阴会。)

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横骨之上陷毛际中,动脉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

会阴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后,一名屏翳,两阴间是也。)

冲脉

冲者,通也。言上至头,下至足,通十二经之气血,其脉起于气冲,并阳明经夹脐上行,至胃中而散,即脐之动气脉也。其见证也,气逆而里急。

带脉

带者,束也,总束诸经之脉也。其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见证也,苦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按:季胁在肋下,接髋骨之间是也。又曰即胁下肋骨之尽处,短骨间是也。

阳跷脉

跷者,健也,是人动足之所由也。其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穴而止。其见证也,阴缓而阳急,阳跷得之,太阳之列。

两足跷脉者,有阴有阳,犹圣人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泛滥之患。故人身之有经络,犹天地之有河道,血脉之运行经络,犹源泉之传流河道,河道壅塞,则水势之泛滥无拘,源泉枯涸,则地道之脉气闭塞,人身血气之于经络,亦然也。

阴跷脉

义与阳跷同。其脉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而止。其见证阳缓而阴急。阴跷本诸少阴之别。

阳维、阴维脉

维者,维持之义,为诸脉之纲维。阳维之脉,起于诸阳之会,阴维之脉,起于诸阴之交。二经之见证也,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持,惊则痴愚,喜则恍惚。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