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以心传心

一、主体性存在与客体性存在

一、主体性存在与客体性存在

东方是有科学的,东方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是主体的学问。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作为意识的主体存在。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意识”,第二是“主体”。哲学里面有个概念叫主客关系,那么主体是什么?也要给这个“主体”下个定义。客体大家似乎好理解,我们看到的这个外在的事物叫客体,但这在佛法中还要讨论,佛法认为没有客体,在唯识宗里就提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通俗地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范畴,而且还要大于那个范畴。佛法中讲的三界,欲界是生物界,色界是客观物理界。那无色界是什么呢?无色界就是能量、信息这个范畴。比如说我打你手机,你看不见电波过去,但是你的手机响了,这个就属于无色界,它没有色了,它纯粹是一种波,靠人的五官是感知不到这些电磁波的,这便属于无色。无色不等于不存在。

佛法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唯识,就是三界唯心,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三界都在心里,都是心的外化,佛法也好,瑜伽也好,探索的是作为意识存在的主体,不是客体,是纳客入主。纳客入主是现在的表达方式,过去的表达方式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我的语言系统中,我认为“纳客为主”或“纳客入主”这句话无比重要,修行人一定要弄明白,否则,问题十分严重。我个人有个习惯,时常把过去的词翻译成现在大家更容易懂的词,因为过去的词语毕竟几千年了,太过古奥生涩,把它们翻译成现代通俗的白话文,大家容易理解。但是,我们还要力求在这个古今词语转换的过程中保留这个词的原始含义,不能因为转换就把它的原始意思丢了,所以我们在转换“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时力求保留它的原意,翻译成“纳客入主”,或“援客入主”,或者“化客入主”。

西方科学研究的是物理。所谓的“物”是什么?“物”就是作为客观的存在。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哲学流派中的定义很不一样。在儒家的学说体系和在佛家的思想体系中对物的定义差异巨大,同样是“物”这个字,百家对“物”的感觉和反应是不一样的。在佛家、儒家的眼中各不相同,而在物理学家眼中那又是另外一个含义,且古典物理学家和现代物理学家又不尽相同。同时,在宗教中和在科学家心目中对物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比如在基督教徒看来,物是上帝的显化;而物理学家对物的定义就是一个能量团,就是一团相对静止、相对凝固的能量,质能互换里面就暗含着一句话:物质是能量的凝固。不然的话,E=mc2不成立的,E=mc2话外之意就是物质都是能量,它们互为对方的一种存在,是不可分的。如果非要分的话,那就一个是相对静止,一个是相对运动;一个是以粒子的形式存在,一个是以波场的形式存在。因此,西方物理学研究的是作为客观的存在,它研究的是物之理,简称“物理”;而我们东方的学问研究的是生命之理,作为意识的主体存在,探索的是命理,统称为“生命科学”,或“生命学”。

我们东方为什么要注重这个主体,为什么要抓住“生命是作为意识的主体存在”这句话不放?因为这与我们的世界观、宇宙观、价值观有直接相关,那就是追求解脱、追求觉醒。我们的兴趣不在于简单地认识外部世界,即使是对外部世界有兴趣,也是把这个兴趣纳入到那个终极目标。佛家叫那个终极目的为“般若智的打开”,我把它翻译成现代语叫“生命的开显”,过去的说法是开悟、成佛、成圣、成真人。东方人认为有身即苦,只要有这个人身,只要被生下来即苦,佛家“苦海无边”一词表达得最完整。苦海无边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离苦得乐,如何跳出苦海。那么导致苦海无边的原因是什么呢?佛家概括为一个字:“迷”。因为迷而不觉导致苦海无边,如果不迷了,觉了,醒了,那就会快乐无边,智慧无穷,这就是印度文化所说的极乐世界。

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迷?

西方哲学有一个观点,即所有的哲学问题归纳起来就两个字:“生”和“死”。即活着还是死去。的确,活着苦海无边,死了未必一了百了。这个问题怎么办?西方,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但是他们讨论的,说实在的,不是我替东方文化张目,萨特、叔本华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大家,他们的思想之浅薄,根本无法与东方文化相提并论。我们东方文化的佛法、丹法等博大精深,一本经书顶得上他们几百年来说的话,就像《心经》二百六十个字,顶得上他们几百年来讨论的所有关于人生、心灵的著作。有身即苦,苦了就要离苦。如何离苦?苦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愚昧,因为我们迷了。迷了的原因是什么?继续追问,最后追问到了意识的堕落,追到主体这儿来了。意识越低,意识本身越黑暗;意识越高,意识本身就越光明、越觉醒。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