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卷五»疟疾门

疟疾治法有二:新疟先截后补,久疟先补后截。

凡疟要分早晚治之,如上半日发者,此邪在阳分气位也,先用平胃散加常山(五十岁以后、体气衰弱者,不宜妄用)、草果截之,后用平疟养脾丸,调理而安。如下半日发者,此邪在阴分血位也,轻者以四物汤加桂枝、桃仁、红花,发出血中寒邪;甚者,以小柴胡汤加升麻、当归提到阳分,然后以小柴胡汤加常山、草果截之,略愈,以平疟养脾丸调之而安。

如疟来寒多热少者,以平胃散加常山、桂枝、草果仁截之;热多寒少者,以白虎汤加常山、草果、青皮截之;寒热相半者,用小柴胡汤加常山、草果截之,后以平疟养脾丸调之,如大人,以补中益气汤调之。以上数症,皆先截后补也。

如久疟连绵不退者,或二三日一次,其邪已深,不可妄用截药,只以平疟养脾丸调之。有汗要无汗,无汗要有汗,其疟易退。勿触犯风寒,禁鸡、鱼、冷水,无不安者。如犯禁戒,虽九转仙丹,亦难治也。

凡疟后转作痢疾者,此症多得于夏末秋初,因内有伏阴,多伤生冷故也。当作虚治,不可妄用通利之药。如平常下痢者,以香连丸,米汤送下。

如疟、痢并作者,以平疟养脾丸、橘皮和中丸相间服之。

如疟后遍身浮肿者,此因汗后受风故也。以胃苓丸加五加皮、大腹皮,灯心,长流水煎汤治之,大儿加减胃苓汤治之。外用浴法,于日当午时,向避风处,以温水拂拭遍身,略睡一时,以被盖之,微汗为度。每日依此行之,其法甚效。

如疟后腹胀,或喘或不喘者,此因内伤生冷,肺脾俱病故也。盖脾主胀,喘属肺,以塌气丸消胀,以葶苈丸定喘治之,后以集圣丸调之。

如疟后腹中有痞者,此疟母也。因多食冷水所致,亦有热而成者,治以月蟾丸主之。

凡疟后形体黄瘦者,只以集圣丸调之。

平胃散

此治湿养脾之药也。

苍术(米泔浸,炒,一钱二分) 厚朴(姜汁炒,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加常山、草果,姜、枣引。

四物汤

此药性平,治血不足之圣药也。

桂枝汤

此发散风邪之要药也。

桂枝 赤芍 甘草

姜、枣引。

小柴胡汤

此半表半里之药也。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加山栀、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姜、枣引。

心中饱闷,加枳壳、桔梗;

痞满,加黄连、枳实;

口渴,加知母,石膏;

内热甚,错语心烦,不得眠者,合解毒汤。

白虎汤

此药性寒,所以治热也。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水煎服。

以上诸方,截疟必用常山、草果者,盖此二味,乃治疟必用之药也。

补中益气汤

此补中气不足之圣药也。

黄芪 人参 甘草 柴胡 升麻 白术 当归 陈皮

水煎,姜、枣引。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治疟加青皮。

加减胃苓汤

此渗利之圣药也。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 官桂 五加皮 苍术 陈皮 厚朴 甘草 木通 大腹皮 防风 生姜皮

灯心、姜引,取顺流水煎服。

平疟养脾丸

归身 人参 陈皮 黄芩 草果仁 南星 白术 白茯苓 柴胡 甘草

共为末,米糊丸,如黍米大,竹叶、炒米汤下。一方加常山、黄芪、鳖甲。

月蟾丸

木香 人参 黄芪 当归 桔梗 使君子肉 黄连 三棱 枳实 莪术 鳖甲 苦楝根皮 干蟾 诃子肉 夜明砂 绿矾

共为末,醋糊丸,陈米汤下。

祖传治疟之法:以斩鬼丹截之,胃苓丸调之。常用平胃散,加常山、草果,为末,每服一字,于临发日五更,用桃柳枝七根,煎汤调服。

治大人疟疾方

人参(五分) 常山(三分,酒炒) 槟榔(二分) 草果(四分) 绿豆粉(炒) 甘草(炙) 贝母(三分) 青皮(五分)

水煎服。

又方

常山 槟榔(一个) 当归 苍术 陈皮 甘草

先一服,用酒引煎。若不效后,如再服,用桃枝七根,灯心七根,水煎,将发时,煎一碗,调服,少温服。禁生冷及诸发物。

 

【西江月】

 

疟疾痰火发热,内伤外感生痰,初时截法似神仙,不可养虎成患。外感小柴饮子,内伤平胃为先,内加草果与常山,引用桃柳枝叶。

前后发热唇青,只因寒湿伤脾。袪邪补正作良医,不必小阳钱氏。疟人如有痞块,面黄腹满消肌,月蟾集圣是仙芝,此方定要熟记。

若是严恶疾疟,或如午后来潮,又如间日二三朝,截法不能治疗,只用养脾清疟,相兼集圣和调,神丹斩鬼莫轻饶,发日五更分晓。

疟痢如逢并作,其间吉凶须知,大端饮食要如时,胃气完全可治。若是不思乳食,强将脾胃扶持,胃苓丸子莫差池,间以香连痢止。

久疟多成坏症,脾焦腹大青筋,颈干脚细减元神,饮食全然不进。面目虚浮怯弱,四肢无力难行,不须医治枉劳心,九死一生危病。

平疟养脾用人参,白术陈皮当归身。

茯苓厚朴姜汁炒,苍术五钱米水浸。

粉草半夏浸七次,青皮柴胡与黄芩。

常山草果二钱半,鳖甲三钱效如神。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