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药百科

驱虫药»鹤虱

药用

为菊科植物天名精或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主产于华北各地,称北鹤虱,为本草书籍所记载的正品;后者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称南鹤虱。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炒用。

药性

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功效

杀虫消积。

应用

1、虫积腹痛。本品苦辛,苦降辛行,能除逆气。虫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有杀虫消积之功,可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对蛔虫、蛲虫、钩虫及绦虫等引发的虫积腹痛均有效。《新修本草》单用本品作散剂服,杀蛔虫、蛲虫;《千金方》单用本品十两,捣筛为蜜丸,梧桐子大,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治蛔咬痛;亦可与楝实、胡粉、白矾、槟榔等同用,治疗虫痛发作有时,口吐清水等证,如安虫散(《小儿药证直诀》);或与苦楝根皮、槟榔、使君子、芜荑、胡粉、枯矾为末,酒煮面糊为丸,治肠胃诸虫,如化虫丸(《医方集解》);用治蛲虫病,可用鹤虱、百部各6g,苦楝皮12g,研末装胶囊,每晚塞入肛门1粒。

2、小儿疳疾。本品驱虫面广,并能消疳。可与使君子、槟榔、木香同用,治湿热蕴结之蛔疳,如下虫丸(《医宗金鉴》);或与胡粉、槟榔、苦楝皮、白矾同用,治虫积所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等,如化虫丸(《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小毒,服后可有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故孕妇、腹泻者忌用;又南鹤虱有抗生育作用,孕妇忌用。

鉴别用药

据考证,唐代以山道年头状花序作鹤虱用,驱虫功效确实,但毒性大;宋代改用天名精子作驱虫之剂,属小毒之品;清代民间则以野胡萝卜子作为鹤虱药用。另外,近代华南鹤虱在昆明、广东、新疆等地区使用;东北鹤虱仅东北三省习用。四种鹤虱均有驱蛔作用,但以南鹤虱驱蛔力较强,毒性小,应用范围广,已成为鹤虱主流商品;北鹤虱驱蛔作用次之,毒副作用较大;华南鹤虱与东北鹤虱驱蛔作用则较弱。此外,鹤虱风乃野胡萝卜的全草,亦属杀虫之品,并兼解毒消肿,消气祛痰之效。

古籍摘要

《新修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

《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凝气滞,杀虫。”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