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杂病源流犀烛

麻木源流

麻木,风虚病亦兼寒湿痰血病也。麻,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或遍身淫淫如虫行有声之状,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之状。木,不痒不痛,自己肌肉如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麻木皆有久暂,暂时虽因气血不足,未足为病,若用重剂,反损真元,惟经年累月,无一日不麻,必内气甚虚,风痰凑之之故。夫痰本不能作麻,为风所吹,如波浪沸腾而起,阴阳失运行之柄,安得不麻?仲景曰:身如虫行,汗多亡阳也。则知气虚是本,风痰是标,当先以生姜为向导,枳壳开气,半夏逐痰,防风、羌活散风,木通、牙皂通经络,僵蚕为治虫行之圣药。在手臂用桑条,在股足加牛膝,待病减,用补中益气汤,多加参芪。若经年累月,无一日不木,乃死血凝滞于内,而外挟风寒,阳气虚败,不能运动,先用桂、附为向导,乌药、木香行气,当归、阿胶、桃仁、红花活血,木通、牙皂、穿山甲通经络,待病减,用八珍汤大补气血,无不验。此治麻木之大法也。而其变现于一身上下之间者,正非一端可尽,今条举之。有浑身麻木者(宜八仙汤、五积散)。有浑身麻木兼目缩,或昏或热者(宜神效黄芪汤)。有皮肤麻木者,是肺气不行也(宜芍药补气汤)。有暑天手麻木,是热伤元气也(宜人参益气汤)。有左腿麻木沉重者(宜除湿补气汤)。有体倦麻木,食汗善饥,舌强声哑声重者(宜清阳补气汤)。有四肢肿,肌肉麻者(宜续断丸)。有痹病甚而麻木不知者(宜黄芪酒)。有十指面目皆麻者(宜补中益气汤)。有十指尖着指甲肉麻者(宜沈氏桑尖汤)。有口舌麻木,吐痰涎或身麻有痰者(宜止麻消痰饮)。有因瘀血麻木者(宜四物汤加桃仁、甘草、红花)。有身麻木生疙瘩者(宜散滞汤)。有因气麻木者(宜开结舒筋汤)。有合目则麻,开目则不麻,四肢痿厥,目昏头眩者(宜冲和补气汤)。有湿痰死血相并作麻木者(宜双合汤)。有自头麻至心窝而死,或自足心麻至膝盖而死者(宜麻骨方)。有妇人七情六郁气滞经络,手足麻痹者(宜开结舒筋汤)。种种形证,既各不同,而治之之法,总须以补助气血为培本之要,不可专用消散,切记切记。至人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者,三年内须防中风,宜一切预防,常服十全大补汤,加羌活、秦艽。若如古法服愈风汤、天麻丸等,开其玄府,漏其真液,适以招风取中耳,预防云乎哉。

〔脉法〕 《正传》曰:脉浮而濡属气虚,关前得之,麻在上体;关后得之,麻在下体。又曰:脉浮而缓属湿,为麻痹;脉紧而浮属寒,为痛痹;脉涩而芤属死血,为木,不知痛痒。

〔麻木原由证治〕 《灵枢》曰:卫气不行,则为麻且木。东垣曰:久坐而起,亦有麻木,知其气不行也。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正传》曰:河间云着痹者,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内经》曰:病久入深,荣卫之气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纲目》曰:如肌肉麻,必待泻荣气而愈。《医鉴》曰:手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痰用二陈汤加二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血用四物汤加二术、陈皮、茯苓、羌活、苏木、红花。《入门》曰:麻,气虚也。木,湿痰死血也。盖麻犹之痹,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在手多兼风湿,在足多兼寒湿,木则非惟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也。缪仲淳曰:手足冷麻,风冷气血闭。手足身体疼痛冷麻者,宜用五灵脂二两,没药一两,乳香五钱,川乌头两半,炮去皮,为末水丸,弹子大,每以生姜温酒磨服一丸。如腹皮麻痹不仁,多煮葱白食之,即自愈。如风淫湿痹,手足麻木不举,筋节挛疼者,先与通关,次以全蝎七个瓦炒,入麝香一字研匀,酒三盏,空心调服,如觉已透则止,未透再服。如病未尽除,此后专以婆蒿根酒煎二日服。如面上麻木,牛皮胶化和桂末,厚涂一二分自愈。如年久麻痹,或历节走气疼痛不仁者,不拘男女,用草乌头半斤,去皮为末,以袋盛豆腐半袋,入乌末在内,再将豆腐填满压干,煮一夜,其药即坚如石,取出晒干为末,每服五分,冷风湿气姜汤下,麻木不仁葱白汤下。

〔导引法〕 《保生秘要》曰:将左足搭右膝上,以右手扳左脚尖,左手托脚跟扳向右,头即转左,右亦如之,兼法运动,气脉自朝。

〔运功〕 《保生秘要》曰:气血两虚之证,起于归元,会意运法,渐行患处,多旋百回,以还原位,行住坐卧,得闲皆可运用。或时以指甲捻麻处,捻之觉疼,使血来朝之意。

【治麻木方十九】

补中益气汤 〈治麻〉

黄芪 人参 陈皮 甘草 白术 归身 柴胡 升麻

八珍汤 〈治木〉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八仙汤 〈身麻木〉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川芎 当归身 白芍 地黄 羌活 半夏 陈皮 秦艽 牛膝 柴胡 桂枝 防风

五积散 〈又〉

白芷 茯苓 当归 半夏 川芎 炙草 肉桂 白芍 枳壳 麻黄 陈皮 桔梗 厚朴 干姜 苍术 姜 葱白

挟气加吴萸。

神效黄芪汤 〈昏热〉

人参 黄芪 白芍 炙草 陈皮 蔓荆子

六服可效。溲涩加泽泻。大热加丹皮,或多加黄芪。甚者加木通、白芍,目缩者去白芍。

芍药补气汤 〈皮肤〉

黄芪 白芍 陈皮 炙甘草

人参益气汤 〈暑天〉

黄芪(二钱) 人参 生草(各钱半) 白芍(七分) 柴胡(六分) 升麻 炙草(各五分) 五味子(三十粒)

空腹服,于麻木处频按摩屈伸之。午前又一服,药料稍轻亦可。

第二日:黄芪四钱,红花三分半,陈皮五分,泽泻二分半,亦是日二服。

第三日:黄芪三钱,黄柏六分,陈皮一钱半,升麻一钱,泽泻钱二分,白芍二钱二分,生草二分,炙草五分,五味子三十五粒,亦是日二服。

除湿补气汤 〈左腿〉

黄芪(二钱) 青皮(一钱) 炙草(钱半) 五味子(三十五粒) 升麻(钱半) 当归 柴胡 泽泻(各五分) 红花(六分) 陈皮(二分半)

清阳补气汤 〈体倦〉

苍术(一钱) 甘草 当归 蒿本 知母(各五分) 升麻(钱半) 柴胡 黄柏 黄芪(各八分) 五味子(四分) 陈皮(六分)

续断丸 〈肌肉〉

川断 当归 防风 附子 萆薢 天麻(各五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白芍(二钱)

蜜丸,酒下。

黄芪酒 〈痹甚〉

黄芪 防风 细辛 独活 川芎 牛膝(各两半) 附子 川椒 炙草(各一两) 川乌 山萸 秦艽 葛根(各七钱)

浸酒,日、午、夜服三次,虚加肉苁蓉,下利加女萎,多忘加石斛、菖蒲。

沈氏桑尖汤 〈指尖〉

嫩桑枝尖(五钱) 汉防己(三钱) 归身(酒炒,二钱) 黄芪 茯苓(各钱半) 威灵仙 秦艽(各一钱) 川芎 升麻(各五分)

此金鳖自制方也,用之屡效。加人参亦可。

止麻消痰饮 〈口舌〉

黄连 黄芩茯苓 半夏 桔梗 枳壳 陈皮 天麻 南星 细辛 甘草 瓜蒌仁

血虚加当归,气虚加人参。

四物汤 〈痰血〉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散滞汤 〈疙瘩〉

防风 荆芥(各四分) 羌活 独活 归身 生地 苍术 连翘 槟榔 元参 牛蒡子 忍冬藤 升麻 防己(各五分) 木瓜(六分) 木香(三分) 黄连(四分) 乌药 牛膝(各七分) 茯苓 白蒺藜(各八分) 赤芍 陈皮 萆薢(各一钱) 半夏(二钱)

加姜二,葱白二,温服取汗。初服加麻黄一钱,二三服加当归一钱,四服加酒大黄钱半,五服即愈。

开结舒筋汤 〈因气〉

紫苏 陈皮 香附 乌药 川芎 羌活 苍术 南星 半夏 当归(各八分) 桂枝 甘草(各四分)

冲和补气汤 〈合目麻〉

黄芪(二钱) 苍术 陈皮(各钱半) 人参 白术 白芍 猪苓 泽泻(各一钱) 羌活(七分) 升麻 甘草(各五分) 当归 独活 黄柏(各三分) 柴胡 神曲 木香 麻黄 草豆蔻 黄连(各二分)

上锉,分作二帖,水煎服。

双合汤 〈痰血并〉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白芥子 茯苓 半夏 陈皮(各一钱) 桃仁(八分) 酒红花 甘草(各三分)

入竹沥、姜汁。

麻骨方 〈头足麻〉

人粪烧灰,豆腐浆调服即止。又方,用楝子烧灰为末,每三五钱,酒调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