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又曰: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
又曰: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浮秽流入大肠。
《难经》曰:重二斤十四两。
经曰:小肠为赤肠。
又曰:小肠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又曰:小肠有寒则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又曰: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又曰:小肠胀者,小肠䐜满,(䐜音嗔,胀起也。)引腹而痛。
又曰: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又曰: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其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又曰:厥气客于小肠,则梦聚邑街衢。
又曰:是动病,则嗌痛颈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
又曰: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又曰:小肠热胀生口疮;小肠热结满不通;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小肠冷气,非时刺痛;小肠酒后饮冷,气裹热结伏脐下,结硬块不通,连外肾俱肿。
经曰:手太阳小肠经。
又曰:是经多血少气。
又曰:未时气血注于小肠。
《人门》曰: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入于小肠上口,自小肠下口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秽入大肠上口。
《难经》曰:小肠大肠会,谓之阑门,言由关阑分隔也。
《灵枢》曰: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又曰: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小肠结也。
又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又曰: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睾,阴丸也。)时窘之候,当耳前热。
又曰:小肠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也。
《内经》曰:小肠为泄。
《入门》曰:小肠有气则小腹痛;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茎中痛。
又曰:小肠者,心之腑也;有病宜通利,用导赤散、赤茯苓汤。
《脉经》曰: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溺血属小肠、膀胱经。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小腹急满,为小肠水。
补:牡蛎、石斛。
泻:葱白、木通、紫苏、荔枝核。
温:大茴香、小茴香、乌药。
凉:黄芩、天花粉。
引经报使:羌活、藁本上行,黄柏下行。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