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张卿子伤寒论

桃花汤方第八十九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味甘、温) 干姜(一两,味辛、热) 粳米(一升,味甘、平)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别也。下利不止,便脓血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也。

吴氏云:凡下血,便脓血,有阴阳冷热之不同。古人云:见血无寒。又言:血得热而行。此大概之言也。

略曰:阳证内热,则溢出鲜血;阴证内寒,则下紫黑如豚肝也。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下焦血气留聚,腐化则为脓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气。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自阳经传于少阴,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也,与猪肤汤,调阴散热。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