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理痰汤

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渍于肺中为喘促咳逆;停于心下为惊悸不寐;滞于胃口为胀满哕呃;溢于经络为肢体麻木或偏枯;留于关节,着于筋骨,为俯仰不利,牵引作疼;随逆气肝火上升为眩晕不能坐立。

生芡实(一两) 清半夏(四钱) 黑脂麻(炒捣,三钱) 柏子仁(炒捣,二钱) 生杭芍(二钱) 陈皮(二钱) 茯苓片(二钱)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此方以半夏为君,以降冲胃之逆。即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肾之气化治,膀胱与冲之气化,自无不治,痰之本原清矣。用脂麻、柏实者,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也。用芍药、茯苓者,一滋阴以利小便,一淡渗以利小便也。用陈皮者,非借其化痰之力,实借其行气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脂麻、柏实之滞腻也。

初制此方时,愚年未及壮,医术无所知名。有李龙章先生,邑之宿医也。见之大赞异,谓异日必成名医。后果用此方屡次建奇效。即痰证垂危,服之亦可挽救。

友人毛仙阁,曾治一妇人,年四十余。上盛下虚,痰涎壅滞,饮食减少,动则作喘。他医用二陈汤加减治之,三年,病转增剧。后延仙阁诊视,投以此汤,数剂病愈强半。又将芡实减去四钱,加生山药五钱,连服二十余剂,痰尽消,诸病皆愈。至今数年,未尝反复。

仙阁又尝治一少妇,患痫风。初两三月一发,浸至两三日一发。脉滑、体丰,知系痰涎为恙。亦治以此汤,加赭石三钱,数剂竟能拔除病根。后与愚觌面述之。愚喜曰:向拟此汤时,原不知能治痫风,经兄加赭石一味,即建此奇功,大为此方生色矣。

按:此方若治痫风,或加朱砂,或加生铁落,或用磨刀水煎药,皆可。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