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垒元戎

痓湿暍三证

伤寒,颈强急,身体反张,属太阳,先因伤风,又感寒湿而致然也。古人谓之痉病,又作痓,痓者强直也,古人以强直为痓。外证发热恶寒,与伤寒相似,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之状,此为异耳。新产,去血多,汗出中风,亦有此证。当察有汗无汗,以分刚、柔二痓。无汗恶寒,名为刚痓;有汗不恶寒,名为柔痓。无汗者,葛根汤主之。有汗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风刚柔二证,加减小续命主之。审之刚痓,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咬齿,大承气汤下之,加羌活尤妙。《外台秘要》云:热而痓者死。热病痓者,反折瘈疭,齿龈噤也。刚柔二痓与阴阳二痓,何如?痓亦作痉,阳痉属刚痓,阴痉属柔痓,以附子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八物白术散,可选数药用之。

附子散

治伤寒,手足逆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颈强,揺头口噤者,宜服之。

桂心(二钱) 附子(炮,一两) 白术(一两) 川芎(三钱) 独活(半两)

上各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盅,枣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桂心白术汤

治伤寒阴痓,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白术 防风 甘草 桂心 附子 川芎(各等分)

上剉如麻豆大,水五盏,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附子防风汤

治伤寒阴痓,闭目合口,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者,宜服之。

白术 防风 甘草 桂心 附子 干姜 柴胡 茯苓 五味子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

八物白术汤

治伤寒阴痉,三日不瘥,手足厥冷,筋脉紧急,汗不出,阴气内伤。

白术 茯苓 五味子 桂心 麻黄 良姜 羌活 附子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盅,姜五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无论有汗无汗,药并下,药中总加羌活。

王朝奉刚柔二痓三药

《金匮》栝楼桂枝汤(有汗者,弱也,属阴。)

太阳证,其证备,身体强,兀兀然,脉沉迟,为痓。

栝楼根(三两) 桂枝(去浮皮) 芍药(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剉,每服五钱,水二小盏,姜七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服,汗不出,食顷,啜热粥以发之。

桂枝加葛根栝楼汤

(治证同前。)

桂枝 芍药(各一两) 甘草 葛根 栝楼根(各二钱半)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服。

《金匮》葛根汤(无汗刚痓,属阳。)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少,反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

葛根(四两) 桂枝(去浮皮) 甘草(炙。各二两) 麻黄(去节) 生姜(切) 芍药(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㕮咀,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取微汗。王朝奉云:芍药二两。

《活人》举败散

(治新产血虚痓者。)

上以荆芥穗,不以多少,微炒,为细末,好酒调五钱匕,服之。

或云:仲景痉病无药,今王朝奉治痉葛根汤,即桂枝汤内加葛根、麻黄是也,治后有“《金匮》芍药三两”一句,即是仲景有本方也,叔和编次仲景言证而无药,《金匮》以有也。《活人》百合证数药,以为《活人》药,而不知《本草》所载皆《金匮》方,当知仲景有本方矣。《金匮玉函》即仲景之昔称也,《金匮要略》亦出《玉函》,故朝奉但言《金匮》处,便为仲景方也。故文潞公辈首称仲景为群方之祖,盖本此也。

海藏痓湿暍别法

神术汤

(治风湿,恶寒,脉紧。)

苍术 防风 甘草

上㕮咀,葱白煎,去滓服。

解利无汗,治刚痓,加羌活、独活、麻黄。

白术汤

(治风湿,恶寒,脉缓。)

白术 防风 甘草

上㕮咀,生姜煎,去滓服。

解利有汗,柔痓,加桂心、黄芪、白术。太阳阳明,加川芎、荆芥穗。正阳阳明,加羌活、酒大黄。少阳阳明,加防风、柴胡。热而在表者,加黄芩。寒而在表者,加桂枝、黄芪、附子。热而在里者,加大黄。寒而在里者,加干姜、良姜、附子。以上数经寒热,当以脉别之。汗少者,加苍术。阳濡而弱,湿温。先伤湿,后伤暑,脉虚,名重暍。汗多者,加白虎桂枝。阴小而急。先伤寒,后伤热,身热脉虚,自汗恶寒,中暑也,白虎加桂汤。身热脉浮,自汗欲睡,风湿也,白术汉防己汤。先伤风,后伤热。

先饮冷,后伤暑,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也,浓煎生姜汤调服,或四君子汤、调中汤亦可。若中和后,或小便不利,或茎中痛,以蒲黄三钱,滑石五钱,甘草一钱,为细末,热水调送金花丸三五十丸。太阳中热者,暍病也。中暑亦暍病也。太阳中热,发热恶寒,身重反痛,脉弦细芤迟,小便洒洒然毛耸,小有劳,忽然身热,口开齿燥,此有三忌:忌发汗(一),忌温针(二),忌大下(三)。若犯此三忌,则有三甚。发汗,恶寒愈甚(一);温针,发热愈甚(二);大下,小便淋甚(三)。

问:脉弦细芤迟,当用何药?答曰:海藏黄芪汤主之。

海藏黄芪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东垣李明之先生云:如治风,先浸防风二两,次煎余药。与同例。

苍术不以多少,泔浸透,刮去皮,切作片子,晒干,每四两,以水三大碗,煎至二大碗,去滓,煎用下项药:

白术 白茯苓 黄芪 白芍药

上四味各等分,细剉,每服一两,以苍术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远可用。若三焦气弱,中土不能营饮食,心下痞,内外三焦之气绝也,当先浸黄芪二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再煎正药,黄芪汤一大服,用接内外三焦元气,同东垣先生法。

上浸苍术煎药,燥湿。下浸黄芪煎药,接气也。

《易简》白术汤

治小儿泄洩,胃热烦渴,不问阴阳,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术 木香 茯苓 甘草 黄芪(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㕮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量大小与服,仍用香连丸间之。渴欲饮水者,时时煎服,取意饮之,弥多弥加。

白术汤一方,治呕吐,白术、人参(各一两),半夏(一两半),茯苓、甘草、干姜(各半两),姜煎服。

钱氏谓小儿吐泻,当温补之,每用理中丸,以温其中,五苓散以导其逆,连进数服,兼用四君子汤加陈皮调之。若已虚损,用金液丹,杂以青州白丸子,为末,米饮调服,多服乃效。若吐泻之后,发热,必作惊风,二药服之,累有神效。若胃气已生,则旋减金液丹,以异功散等药,徐徐调之。若食不消,而脾胃虚寒,呕吐恶心者,当服益黄散,用陈皮、半夏、青皮、诃子肉、甘草各一分,丁香一钱,量大小煎服。小儿暑月吐泻,其证不一,宜详审用之,不可差谬。有伏暑,小便必不利,宜五苓散、香薷散服。有伤食者,其吐并粪,必酸臭气,宜服感应丸。有虚冷者,泄泻必多,宜以六神汤加附子服之,用人参、茯苓、山药、白术、扁豆、甘草等分,姜枣煎服。风证加天麻,痢加罂粟壳。吐泻初定,当以天南星为末,每服加冬瓜子仁七粒,煎服,以防变痫。若泻色青,当有惊药。小儿之病,与大人无异,用药亦同,量力用之。惟风气、脐风、夜啼、重舌、变蒸、客忤、惊痫、解颅、魃病、疳气不行数证,钱氏方甚详。

消暑丹

半夏(一斤,姜制) 茯苓(半斤) 甘草(生,半斤)

上以醋五升煮半夏,尽醋熬干,姜汁作糊,无见生水,为丸,每服五十丸,热水咽下,精意修治,用之极效。中暑为患,药下即甦。伤暑,发热头疼,服,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虽饮水多,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此。若痰饮停滞,并用生姜汤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