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鼓楼东,徐姓媪,年五十九岁,于中秋上旬得温病,带有伏气化热。
病因
从前原居他处,因迁居劳碌,天气燥热,有汗受风,遂得斯病。
证候
晨起觉周身微发热兼酸懒不舒,过午陡觉表里大热且其热浸增。及晚四点钟往视时,见其卧床闭目,精神昏昏,呻吟不止。诊其脉左部沉弦,右部洪实,数近六至。问其未病之前,曾有拂意之事乎?其家人曰:诚然,其禀性褊急,恒多忧思,且又易动肝火。欲见其舌苔,大声呼数次,始知启口,视其舌上似无苔而有肿胀之意,问其大便,言素恒干燥。
诊断
其左脉沉弦者,知其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是以呻吟不止,此欲借呻吟以舒其气也。其右脉洪实者,知此证必有伏气化热,窜入阳明,不然则外感之温病,半日之间何至若斯之剧也。此当用白虎汤以清阳明之热,而以调气舒肝之药佐之。
处方
生石膏(捣细二两) 知母(八钱) 生莱菔子(捣碎三钱) 青连翘(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四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
方解
莱菔子为善化郁气之药。其性善升亦善降,炒用之则降多于升,生用之则升多于降,凡肝气之郁者宜升,是以方中用生者。至于连翘,原具有透表之力,而用于此方之中,不但取其能透表也,其性又善舒肝,凡肝气之郁而不舒者,连翘皆能舒之也。是则连翘一味,既可佐白虎以清温热,更可辅莱菔以开肝气之郁滞。
复诊
将药两次服完,周身得汗,热退十之七八,精神骤然清爽。左脉仍有弦象而不沉,右脉已无洪象而仍似有力,至数之数亦减。问其心中仍有觉热之时,且腹中知饥而懒于进食,此则再宜用凉润滋阴之品清其余热。
处方
玄参(一两) 沙参(五钱) 生杭芍(四钱) 生麦芽(三钱) 鲜茅根(四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方中用滑石者,欲其余热自小便泻出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大便通下,其热全消。能进饮食,脉象亦和平矣。而至数仍有数象,俾再用玄参两半,潞参三钱,煎服数剂以善其后。
说明
医者论温病之成,多言由于伏气化热,而推本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二语,谓所受之伏气皆为冬令所感之寒。夫春日之温病,谓系冬日所感之寒化热,斯原近理,至夏日、秋日,皆有温病,若亦谓系冬日所感之寒化热则非是。盖凡伏气伏于三焦脂膜之中,能阻塞人身气化之流通,其人恒不易得汗。若能遍体出透汗,其伏气即可随汗发出。由斯而论,人之春日或可不出汗,至夏日则人有不出汗者乎?至夏日屡次出汗,纵有伏气有不暗消者乎?盖人四时皆可受外感,其受外感之轻者不能即发,皆可伏于三焦脂膜之中而为伏气,至于伏气之化热,冷时则迟,暖时则速,若交夏令以后,其化热不过旬日间耳。乃医者多不悟此理,仍执定旧说,遂致来西医之讥,谓病菌之伏于人身,其发皆有定期,未有至一月者,而况至数月乎?此固西医之轻言多事,然亦中医自遗人以口实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