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接着学习《道德经》。今天开始学第五十五章,第五十五章很有意思,内涵要一点点品味,看似好像讲养生,但其实里边讲的道理可能更丰富一些。
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我们今天就来分享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老子说就是把“道”的功德修炼得特别深厚的人,德行显得特别好的人,这种人像什么呢?好比说那个赤子,赤子就是刚生下来的小娃娃,小娃娃不穿衣服,光着,这叫赤子。我们经常说赤子之心,爱国之心,就是特别纯净、特别坦诚,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的叫“赤子之心”。
老子说你把“道”的功德修炼特别深厚的时候,我打一个比方,就好比像刚出生的小娃娃一样,几个月的小孩,整天光着身子很可爱,这种小孩有什么特点?老子说“蜂虿虺蛇弗螫”,这几个字,古书里边写的是一个版本一个样,帛书甲本、乙本写的都不一样,而且这几个字很怪,郭店楚简写的也是稀奇古怪的字,总体讲的都是这种毒虫,首先说这个“蜂”,老子当毒虫讲,因为蜜蜂蜇人会有毒,会肿起来,所以这大堆蜜蜂,有人去捅马蜂窝去,捅完了以后,一蜇,脑袋肿得跟猪八戒似的,甚至有些蜂,蜂毒到什么程度?人被它蜇了以后会死亡的、会死掉的。
“虿”这个字怎么写呢?上边一个“万”,下边一个“虫”,当毒虫讲,上古讲的一种毒虫,具体这个“虿”什么样我们也不知道。“虺”,先看这个“虺”字怎么写,这个“虺”字在乙本就写的是“虫”字,王本里写的是“虺蛇”,“虺”左边是一个金兀术的“兀”字,右边是个“虫”字,“虺”当一种毒蛇讲,后边加个蛇字,老子说“蜂虿虺蛇弗螫”,这个“螫”是什么?蜇你、毒虫咬你,所以叫“螫”。
就说这种“含德”,把“道”、“德”修炼特别好的人,像个小朋友、小娃娃一样,这个小娃娃有什么特点?老子讲了这么一个状态,老子说这种小娃娃躺在那,那些毒蛇都不来咬他。“攫鸟猛兽弗搏”,这个“攫鸟”是大的那种猛鸟,好比说老鹰、秃鹫这些东西,“猛兽”这种大的凶猛的鸟和猛兽都不来抓你、不来吃你。这段话听完了,我知道你们心中在想什么,大家都在想将信将疑,真的假的?我觉得这个事老子就是打一个比方,大家千万不要把它当做真事,您说我孩子刚生下来3个月,我锻炼锻炼他,把他送到动物园的老虎笼子里去,我看看老子讲的猛兽吃不吃他。您别这么试,这是学傻了,老子只是打比方,这种事会不会存在呢?是存在的。但是绝对不是唯一的,一定会如此的,那可是不一定的,会不会有?也会有的。
比如说举个例子,在法国有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名字叫Tippi,她出过画册、出过书,各位可能都看过,畅销书,讲的是这小女孩在非洲出生的,她出生的时候就是在大自然里,所以她与动物特别亲密,她整天跟动物玩耍,结果融为了一体了,所以她跟大象、豹子、狮子,好多动物能玩到一起去,而且还有很深的友谊,她跟小狮子在一起的时候,狮子们跟她都特别好,一点不伤害她,小女孩扎一个虎皮裙子,特别天真的在大草原上跟这些动物玩,这个事后来她家里出了好多照片,结果出了书,轰动全球了。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事,看过这个书,而且这个小女孩来过中国,现在已经长大了,现在在电影学院里上学,爸爸妈妈当年是很幸福的,现在也离婚了。现在有人揭露,她这个动物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畜牧场里,是人工饲养长大的动物,但是这里边也确实含有很多野生的动物,所以这个小女孩整个的人生经历是个非常特殊的经历,其实就一般这些野生动物,只要不是马戏团里的被驯化过的,一般在饲养场里、在牧场里养的,实际上它也是具有野性的,你能跟它玩到一起去,那也是不得了的。豹子说吃你一口就吃你一口,说挠一下就挠一下,会受伤的。
无论如何这个女孩的经历都是特殊经历,也就是说她跟很多猛兽能够在一起生活,为什么?她家人说了句话很重要,她说只有动物在害怕的时候,动物才会攻击你或者它选择逃跑,你如果对它毫无敌意的话,这些动物意识到你不会伤害到它,所以跟你就会和谐相处的,像这个小女孩的故事,我认为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就是说我们社会所有的孩子不会都可以和狮子在一起长大,不一定的,但是它体现了什么?在某些片断、在某些时间,如果你没有攻击性,你不想攻击它,我不伤害你,动物也不会主动发起攻击的,在某些时候,人们是可以和猛兽和谐相处的,这指的某些阶段、某些状态下。
各位朋友会问一个问题,老子这章难道讲这段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跟野生动物相处吗?不是的,老子《道德经》是给领导者讲的,讲的是如何去修炼自己的德行,更加能够做一个好的领导的,跟你和野生动物是不是相处没大关系,当然您在《道德经》的指导下,您跟家里的狗相处得更好了,我觉得那是《道德经》多余出来的您的心得,但是老子讲的本意不是这个意思。老子讲“含德之厚者”,那种把道德、德行修炼得特别好的人,他会进入什么状态呢?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不在意做事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和荣誉等等,不去争取那些虚幻的东西,争取虚幻的东西有什么坏处呢?坏处非常多,第一个你可能不关注做事本身了,您说那虚幻的东西好,为这个费尽心机,内心有各种煎熬,欲火攻心,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这个本身的事做不好了,而且做事动机会有问题了,稍微有点什么波动,你可能本身的事就不做了,因为得不到做什么做?是这么想的。还有什么坏处?还有你去拼力的去争取那些名誉、地位和利益会遭到更多的攻击。
比如说,就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就有这样的例子,国君看到别人国家里有个宝贝,有个玉石,这个宝玉了不得,天天想,这多美好,这我要是拿来多好啊!这东西有那么重要吗?他就觉得这东西代表地位、代表身份,代表荣耀,所以一定要抢来,发兵去打他去,结果一发兵抢了玉石,人家国家立刻反抗,结果经过战争,人家的国家一路打过来了,最后把这个国家给灭了。就为了这点欲望招致了更多的敌意。
我为什么讲这个例子?我给大家做的是一个演示。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坦诚地讲,生下来都不是圣人,我们都有神性和世俗性,也就是说我们心里边有为大家好的这一面,遗传来的,我们需要为大家好,关爱;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动物性,要争取,去抢、去攻击、去占领。比如说,在大猩猩里边,这种兽性特别的强,两个大猩猩群在一起,相邻的树林会不断地互相攻击,抢对方地盘,打,最后会打死很多。我们人类也有这样,在一个团体里生活,我们到底激发出其他团队成员的心中的爱,是激发善的一面,还是激发争夺的一面?这个很重要,如果你采用一种模式来激发所有人心中的争夺这一面,我觉得整个社会组织、团体组织就会陷入冲突里,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说一个办公室里,大家本来和谐相处,现在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每天发出这样的信息,那个位置应该是你的,怎么给他了呢?应该给你,我怎么看这个位置都应该是你的,你能忍吗?这事都忍?你跟领导反映去啊?跟那个人又讲,那笔奖金该是你的,你应该比他多,怎么他会比你多?如果一个人不断发出这样的信息来,您放心,过一段时间,整个团队的和谐状态就会被破坏掉,因为激发了人们去攫取名誉、地位和利益等等这种欲望的心。
亲爱的朋友们,这如果是个员工还好,如果要是一个领导有这样的心,坏了,这会引起各种冲突,引起上下离心离德的状态,所以老子讲事并不是讲你怎么跟动物相处,跟动物相处只是个启发,其实一个猛兽面对你的时候,这个猛兽的行为会有可能向两方面发展,你静静看它,它可能就安静,他觉得你可能没有伤害性,所以也不会伤害你,但是你一旦触发它的杀机,我要攻击你,猛兽想攻击你更快,它马上做出反应,立刻采取攻击模式,会立刻把你杀掉的。老子用这种状态来比喻我们人,心机其实有两方面,每一个人都要知道,对方、所有周围的人都有两方面心机,我们尽量要像赤子一样,修行自己的德行,引发对方的善的一面的心机,不要引发对面攻击、抢夺一面的心机。
如果一个领导者懂了这个原理的话,在您所领导的系统里,处处引发大家的善念,而不触发大家的那种像猛兽、蛇虫一样的杀机、恶念,那么您就是一个好领导。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您要修德,您要把“道”的德行给阐发出来,您要学会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私念,那些名誉、地位、利益、去争取之心,把争夺之心给放掉,为大家认真做事,尽量去利益众生,然后不看重回报,您这么做了以后,您所有的员工能感受到,慢慢慢慢整个团队的氛围都会改变,进入那种人心中的猛兽之心都消除的状态,这时候大家来成就您,越做事越好,所有人的回报会越来越多,因为公司繁荣发展了,所有人的收入都上来了,大家都来成就您,这样就进入一种什么状态呢?孟子讲的“仁者无敌”的状态。
什么叫“仁者无敌”?一般人想,仁者无敌就是仁慈的人打谁都能打赢,战无不胜,其实不是这意思,是仁慈的人会使周围所有的人没有敌对之心,这叫仁者无敌。就是老子讲的这一段的思想,和孟子讲的仁者无敌是一致的,仁慈的人会通过自己的修行去感化别人,最终让所有人都放下敌对之心,不单是对我不敌对,是你们互相也不要敌对,仁者无敌会让大家一起团结往前走,这是仁者无敌的真正含义,这也是老子这段讲的真正含义,所以老子这并不是讲我们怎么跟动物和谐共处的,而是讲仁者无敌的概念。这样阐发出来,大家就不至于误解,否则有些朋友读《道德经》读到这儿的时候,以为就是讲我们怎么跟动物相处的,这样就不能了解《道德经》所讲的深刻的含义了。
今天我们先分享到这,下一周这个时间我们再接着来分享《道德经》的含义,谢谢大家,我们下周不见不散!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