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垒元戎

王朝奉呕论

呕者《病源》云:热在脾胃也,胃家虚冷亦呕也。哕者胃家虚冷也。又病人本虚,伏热在胃,则胃满故冷,气逆故哕。伤寒证、桂枝证、小柴胡证合病,葛根加半夏证、黄芩加半夏证、小青龙证、四逆证、真武证、栀子等汤证皆有呕,各自主治,然小柴胡汤专主呕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也;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汤;《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去茯苓;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愦然无奈者,生姜汁半夏汤;哕逆陈皮竹茹汤;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呕哕,手足逆冷者,小陈皮汤;呕哕胸满,虚烦不安,大橘皮汤。

仲景云:伤寒咳逆,脉散者死。成注云:火刑肺金也。朱奉议以哕者为咳逆,非也。哕,胃也,非咳逆可知。奉议小半夏茯苓汤,生姜煎;小半夏橘皮汤,生姜煎汁;半夏汤、橘皮汤,陈皮生姜二味煎。

大橘皮汤

理气调中

陈皮 甘草 生姜(各二钱) 人参(五钱)

右㕮咀,分作二服,水煎服之。

橘皮青竹茹汤

陈皮 甘草(各二钱) 人参(二钱半) 竹茹(三钱)

上作三服,姜煎。

温中丸

治脾寒呕吐,咳嗽自利。

半夏(汤泡,焙) 干姜(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和汁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木瓜汤下,姜汤亦可。

海藏橘皮茯苓生姜汤

治咳逆,解酒毒,止呕吐。

陈皮(一两) 炙甘草 生姜(各三钱) 茯苓(五钱)

一法加葛根、神曲、半夏,切生姜煎服。

《活人》治呕哕手足逆姜橘汤

橘皮 生姜

《活人》大半夏汤

治痰饮,脾胃不和。

半夏 生姜 茯苓

上为粗末,水煎。如热痰,加炙甘草;脾胃不和,加陈皮。

《活人》半夏生姜汤

治呕饮欲绝。

半夏 生姜

二味同煎服。

桔梗半夏汤

治冷热不合,令胸中痞痛,痰涎不利,气逆呕哕。

桔梗 半夏 陈皮(各等分)

上为粗末,水煎。细末,姜糊丸亦可。

《活人》橘皮竹茹汤

治呕逆。

陈皮 竹茹 人参 甘草(各等分)

上剉,姜枣,煎服。

大橘皮汤

治动气在上不可下,食入则吐,随证加减。

陈皮 人参 甘草 生姜 竹茹 枣

上㕮咀,水煎服。

橘皮半夏汤

治积气痰痞,不下饮食,呕吐不止。

陈皮 半夏(各二两) 生姜(一两半)

上㕮咀,水五盏,煎至二大盏,去滓,分三服,食后、临卧服。

半夏茯苓陈皮汤

消饮止呕,和中顺气。

茯苓(去皮) 半夏(泡) 陈皮(去白) 生姜(各一钱半)

上㕮咀,水二盏半,煎一盏,去滓,临卧温服。

《易简》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并宜服之

陈皮(去白)半夏(各五两)茯苓(三两)甘草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无时。伤寒后,不敢进燥药者,亦宜服饵。如疟疾,加草果一两半,下红丸子;如因酒食所伤,发为黄疸,亦宜用此二药。呕吐甚者,加丁香,并服半硫丸;一法仍用半夏为末,每一两,入丁香一钱,旋以生姜自然汁丸,如桐子大,先以汤二盏,煎沸,次下丸子药,煮令极热,以匙挑服,用药汁咽下,更服■正丹,或来复丹、黑锡丹之类,俟大便利即愈。如妊妇恶阻,古方用茯苓半夏汤,服者病反增剧,不若用此药,极有神验。一方名枳实半夏汤,治痰饮停留,胸膈痞闷,或咳嗽气塞,头目昏重,喘呕恶心,项背拘急,半夏、陈皮各一两,枳实减半,加生姜煎服。一方名丁香茯苓汤,治久积,陈寒流滞肠胃,呕吐痰沫,或有酸水,全不思食,用木香、丁香、干姜、附子、半夏、橘皮、肉桂、缩砂仁等分,加生姜煎服。一方名曰白术半夏汤,治脾虚停饮,痰逆恶心,中脘刺痛,腹胁搅疼,头目昏晕,肢节倦怠,不思饮食,用白术、丁香、赤茯苓各一两,半夏六两,肉桂半两,陈皮二两半,亦加生姜煎服。生姜乃呕家圣药,凡呕吐宜多用之为佳。

《易简》四七汤

治喜怒悲思惊恐忧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之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脘,呕逆恶心,并宜服。

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厚朴(三两) 紫苏叶(二两)

上㕮咀,每服四两,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无时。若因思虑过度,阴阳不分,清浊相干,小便白浊,用此药下青州白丸子,最为切当。妇人恶阻,尤宜服之。一名厚朴半夏汤,一名大七气汤,《局方》七气汤,有半夏五两,人参、甘草、官桂各一两,生姜煎服。大治七气,并心腹绞痛,然药味大甜,恐未能止疼顺气。一方治七气所伤,中脘不快,气不升降,腹胁胀满,用香附子,炒半斤,橘红六两,甘草一两,煎服,尤妙。好事者谓其耗气,则不然,盖有此病而服此药也。

赤茯苓汤

顺气消痰止呕,调中益气,补胃袪湿。

陈皮 半夏 川芎 人参 白术 赤茯苓

上为粗末,生姜水煎服。

《衍义》有人曾患气嗽将期,或教以服陈皮、生姜焙干,神曲等分为末,糊丸,桐子大,食后临卧服三十丸,米饮下,旧有膀胱疾,自此皆愈。

乳和姜皮汤

治赤白下痢,神验。

陈皮(一两) 姜屑(三钱)

上二味,用牛乳一大盏,和药煎热,去滓,入生牛乳一半,顿服。

治胃和痰丸

治中寒,停饮,胸膈痞塞,痰涎。

半夏(洗三两) 橘皮(去白) 干姜(炮) 白术(各二两)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无时下。

大橘皮丸

赵十一郎家制

陈皮(去白) 茯苓 甘草 盐淹姜 葛根曲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细嚼,白汤下。

小七气汤

当在大半夏汤条下,治虚冷上气,喘塞不通。

半夏(洗六钱) 桂心 人参(各一钱) 生姜(五钱)

上四味㕮咀,水四盏,煎至二盏,去滓,分三服,相继无时服。

《活人》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诸呕哕,心下坚满,膈间有痰火,心悸。

半夏(汤洗七次,五两) 茯苓(去皮,三两)

上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三盏,煎一盏,秤生姜四钱,取自然汁,投药中,更煎三两,沸热服,无时。

青龙散

治咳嗽上气,不卧。

人参 陈皮 紫苏叶 五味子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橘皮汤

治伤寒,痰逆恶心。

陈皮 甘草 人参

上为粗末,竹茹、生姜、枣煎,如不恶寒者,加竹叶。

玉液丸、玉芝丸

主治、修制并见《局方》。

文潞公生犀丸

并见药准

易简消暑丹

见暍证附

《局方》玉壶丸

(主治、制修并见本方,易老加雄黄,名水煮金花丸。)

治头风口眼㖞斜,及风痰等证,并见《活法机要》。

南星 半夏 天麻 白面

辰砂化痰丸

主治、制修并见《局方》。

辰砂 南星 白矾 半夏

易老水煮金花丸

主治、修制并见《活法机要》。

南星 半夏 天麻 雄黄 生姜 白面 寒水石

上为细末,滴水丸,桐子大,煮熟,生姜汤下。

小黄丸

主治、修制并见《活法机要》。

黄芩 南星 半夏 生姜

上姜汁打糊,为丸。

定喘丸

治虚人咳嗽胸满,及鼻息音大喘,行坐无时,连年不已,或远或近,并能治之。

人参(二钱半) 南星 半夏(各三钱) 苦葶苈(半两)

上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粒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汤下,渐加亦可,小儿服减丸数。

二妙丹

治精滑,夜梦鬼交,溲出白液,饮食少,虚劳病,或呕或吐。

半夏 木猪苓(各半斤)

上先以猪苓去皮,切作片子,同炒微黄色,半夏另为细末,用陈米饭搜和为丸,豌豆大,风凉一夜,次日将猪苓为粗末,炒热,下丸子同炒,稍干为度,乘热以纸裹,至冷,用木盒子盛贮。一法酒糊丸。

消痰丸

细辛 桔梗 陈皮 旋覆花 神曲 枳实 半夏 白茯苓 麦蘖 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生姜汤下,三五十丸,食后服。

安和丸

治脱证,虚弱嗽,年老虚人,尤宜服之。

粟壳(炒) 陈皮(各二两) 炙甘草(二钱半)

一法加乌梅半两,为细末,姜糊丸。

玉芝丸、玉液丸

加生姜人参藿香名人参半夏丸

《易简》参苏饮、惺惺散

主治并见少阳柴胡例

仲景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不得卧,兼治支饮不得息,又见《金匮》。

苦葶苈(炒香,捣) 大枣(二十枚)

上丸,如弹子大,每用水三升,大枣十枚,煎二升,化一丸,再煎一升,顿服。

三圣丸

治喘嗽,面目微肿。

甜、苦二葶苈

上末,枣肉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临卧,姜汤下。

仲景猪膏丸

此本少阴,为猪肤,故入猪肚胆汁例。

治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邪气自少阳经传入少阴客热

上用猪肤一斤,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入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渣得所,分作六服。(水畜入肾,猪肤解热、润燥、除烦,粉以益气断利。)

仲景白通猪胆汁汤、四逆猪胆汁汤(并见仲景本经)

仲景猪肚丸

白术(四两) 牡蛎(烧研) 苦参(二两)

上为细末,猪肚一枚,内药末,缠定,煮软熟,切碎,碾泥成膏,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又猪肚黄连丸见《本草》

钱氏香连丸、橘连丸

并见本方

猪肚丸

治骨蒸,唇红颊赤,气粗口干,身壮热,多虚寒,大便秘,小便赤,食减少。

鳖甲(醋炙) 柴胡 木香 青蒿 黄连 生芐(各一两) 青皮(半两)

上为细末,嫩大猪肚一枚,入药在内,系定,蒸软,药肚仍碾匀可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食前,日三服,忌热物、湿面。

补真丸

一名天真丸

天门冬(去心,三两) 羊肉(三斤,去筋膜) 肉苁蓉(六两,去粗皮) 当归(五两,去芦)

上已上俱作片子,焙干为末,焙先将羊肉煮,去羊肉水,洗净,再煮至熟,去丝细筋膜,研烂,再入无灰酒煮,至成膏,入上项药末,及糯米粉子半斤,再煮数十沸,至稠粘膏子为度,再入下项药。

黄芪(六两) 远志 白术 枸杞(各二两) 沉香(半两) 神曲(五两) 赤茯苓(四两) 干山药(二两)

上为细末,入上件膏子内同和,更入宿蒸饼面,十数两,搜和成剂,至可丸即止,丸如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送下七、八十丸至百丸。

猪蹄汤

知母 贝母 牡蛎(炒过赤,作粉,各等分)

上为细末,猪蹄四个,慢火煮软熟用,调服三钱匕,后滋味汁一碗投之,少时,熟蹄,任意食用,或先食猪蹄,饱后服亦得。

海藏评解利伤寒丸药杂例

并见本方注后

玄胡丸

玄胡 青皮 陈皮 三棱 广荗 当归 雄黄(另研细,入上末同研) 干姜(各五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酒糊亦得,每服二三十丸,白汤,无时下。解利内外伤。

紫霜丸

治伤寒,温肚内夹冷食,或因得汗,身热不除,及变蒸,发热日久不解,饮食成痫,俗呼为食迷风。

代赭石(火煅醋淬,一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麸炒,另研) 赤石脂(为末,,一两) 巴豆(三十个,去皮心膜油,炒,研)

上合碾匀,汤浸,蒸饼为丸,黄米大,小儿生三十日以外,可一丸,一年、二年,可三丸,乳下,米饮亦得。

无名丸

(解内外伤)

与四生丸例相似,在半夏条下。

代赭石 贯众 茯苓(各一两) 寒水石 黑豆(去皮,四两) 自然铜(三两三钱,醋淬九次)

上件共为细末,水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米饮亦得。

无名丸料

寒水石(洗粉) 黑豆面(去皮,各一两) 贯众 茯苓(各为末) 代赭石(火烧酒淬,末之,各三钱半) 自然铜(酒淬,七钱半,为末)

上无名丸,此药不知来例,别无解利味数,止是贯众治头风有毒,大抵解疫疠毒气,则效,非若古法之分经也。《本草》云:代赭石,苦甘寒,治鬼疰贼风;自然铜,辛平无毒,疗折伤,散血止痛;贯众,治头风;半夏,治伤寒、寒热;巴豆,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豉煎亦解利,上此三药,虽云治伤寒,只治因内感而发出者,多效,若外感一日,太阳受之,不宜用此等之药性者。不可执此,以解利外伤,此药大抵只治内,而不治外,不能行经,若要行经,非汤液不能也。代赭石、自然铜二味,兼以醋淬过,煅以苦酒,上火力同能上行,故解也,若以代赭石、自然铜二石性论,下行之体无疑。更宜详紫霜丸,主治伤寒温壮,内夹冷食一句,即知无名体也。

天麻辰砂丸

天麻(四两) 巴豆(二百粒,去皮膜油) 雄黄(各五钱) 朱砂(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丸,白汤送下,温酒亦得,食后,蜡和丸,黍米大。

玄胡丸

内有雄黄、干姜、苦酒,与此一体解利,在厥阴门,木香槟榔例后。

安先生传易老解利二药

狼毒 大戟 草乌头(生,各等分)

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或十丸,温水送下。

解利伤寒【口畜】药

干山药(一两) 藜芦(连须,一钱)

上细末,以纸捻【口畜】之。

杨氏内解丸

芫花 红药子(各等分)

上细末,醋糊丸,绿豆大,温水下二丸,无时,以葱白、醋米汤投之。

四生丸

南星 半夏 芫花 自然铜(等分,皆生用)

上为细末,醋打荞麦面,糊为丸,绿豆大,如酒积痰饮,胸膈胀满,饮食不消,每用五丸,临卧,温水下,忌热物。如伤寒时疾,煎豉汤,下一十丸,三服解;如心气大痛,醋汤下。海藏云:非汤液所用,丸药解利,世多不同,皆取此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