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兰室秘藏

小儿门

治惊论

外物惊宜镇心,以黄连安神丸;若气动所惊,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风丸,治风,辛温之药必杀人,何也?辛散浮温热者,火也,能令母实,助风之气,盛皆杀人也。因惊而泄青色,先镇肝,以朱砂之类,勿用寒冷之气,大禁凉惊丸。风木旺必克脾胃,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阎孝忠编集钱氏方,以益黄补土,误矣。其药有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金,丁香辛热大泻肺与大肠,脾实当泻子,今脾胃虚反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矣。其风木旺证,右关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岂可以助火泻金?如寒水来乘脾土,其病呕吐腹痛,泻痢青白,益黄散圣药也。今立一方,先泻火补金,大补其土,是为神治之法。

黄芪汤

黄芪(二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渣,食远服。加白芍药尤妙。

此三味皆甘温能补元气,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白芍药酸寒,寒能泻火,酸味能泻肝而大补肺金,所补得金土之位大旺,火虚,风木何由而来克土?然后泻风之邪。

夫益黄散、理中丸、养神丸之类,皆治脾胃寒湿大盛,神品之药也。若得脾胃中伏热火,劳役不足之证,及服热药巴豆之类,胃虚而成慢惊之证,用之必伤人命。夫慢惊风者,皆由久泻脾胃虚而生也,钱氏以羌活膏疗慢惊风,误矣。脾虚者,由火邪乘其土位,故曰:从后来者为虚邪,火旺能实其木,木旺故来克土。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泻火以甘寒,更于脾土中补金以酸凉,致脾土中金旺火衰,风木自虚矣。损食多进药愈,前药是也。

益黄散 治胃中风热。

黄芪(二钱) 陈皮(去白) 人参(以上各一钱) 芍药(七分) 生甘草 熟甘草(以上各五分) 黄连(少许)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食前服。

升阳益血汤 二月间,有一小儿未满一百日,病腹胀,二日大便一度,瘦弱,身黄色,宜升阳气,滋血,益血,补血,利大便。

蝎梢(二分) 神曲末 升麻(以上各三分) 当归 厚朴(以上各一钱) 桃仁(十个)

上都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渣,食远热服。

厚肠丸 治小儿失乳,以食饲之,未有食肠,不能克化。或生腹胀,四肢瘦弱,或痢色无常。

厚朴 青皮(以上各二分) 橘红 半夏 苍术 人参(以上各三分) 枳实 麦蘖面 神曲末(以上各五分)

上为极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送下,食前,忌饱食。

补阳汤 时初冬,一小儿二岁,大寒证,明堂青脉,额上青黑,脑后青络高起,舌上白滑,喉鸣而喘,大便微青,耳尖冷,目中常常泪下,仍多眵,胸中不利,卧而多惊,无搐则寒。

黄柏 橘皮 葛根 连翘 蝎梢 炙甘草(以上各一分) 升麻 黄芪 柴胡(以上各二分) 当归身 麻黄(以上各三分) 吴茱萸 生地黄 地龙(以上各五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盏半,煎至六分,去渣,乳食后热服。服药之后,添喜笑,精神出,气和顺,乳食旺。

大芜荑汤(一名栀子茯苓汤) 治黄疳,土色,为热,为湿,当小便不利,今反利,知黄色为燥,胃经中大热。发黄脱落,知膀胱与肾俱受土邪,乃大湿热之证。鼻下断作疮者,上逆行荣气伏火也。能乳者,胃中有热也,寒则食不入。喜食土者,胃不足也。面黑色者,为寒,为痹,大便青寒褐色,血黑色,热蓄血中。间黄色,肠中有热。治法当滋荣润燥,除寒热,致津液。

防风 黄连(以上各一分) 黄柏 炙甘草 麻黄(不去根节) 羌活(以上各二分) 山栀子仁 柴胡 茯苓(以上各三分) 当归(四分) 大芜荑 白术(以上各五分)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一大盏半,煎至六分,去渣,食前,稍热服。

塌气退黄汤(一名茯苓渗湿汤) 治小儿面色萎黄,腹胀,食不能下。

白术 柴胡(以上各半分) 升麻(一分) 桂枝 麻黄 吴茱萸 厚朴 羌活 草豆蔻 神曲末 苍术 泽泻 白茯苓 猪苓 黄柏 橘红(以上各二分) 青皮 黄连(以上各五分) 杏仁(二个)

上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

中满分消丸

枳实 黄连(去须) 厚朴(以上各五分) 生姜 姜黄 猪苓(以上各一钱) 橘皮 甘草 白术(以上各一钱五分) 砂仁 泽泻 茯苓(以上各三钱) 半夏(四钱) 黄芩(一两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下。

消痞丸

黄连(五钱) 黄芩(二钱) 厚朴(七分) 姜黄(五分 干生姜 人参以上各四分 甘草三分 枳实二分 橘皮一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随乳下。

癍疹论

夫癍疹始出之证,必先见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足稍冷,多睡惊,并疮疹之证。或生脓疱,或生小红癍,或生瘾疹,此三等不同,何故俱显上证而后乃出?盖以上诸证,皆太阳寒水起于右肾之下,煎熬左肾,足太阳膀胱寒水夹脊逆流,上头下额,逆手太阳丙火不得传导,逆于面上,故显是证。盖壬癸寒水克丙丁热火故也。诸癍证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医者当知此理,乃敢用药。夫胞者,一名赤宫,一名丹田,一名命门,主男子藏精施化,妇人系胞有孕,俱为生化之源,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此天地之异名也,象坤土之生万物也。夫人之始生也,血海始净,一日、二日精胜其血,则为男子,三日、四日、五日血脉已旺,精不胜血,则为女子。二物相搏,长生先身,谓之神,又谓之精。道释二门言之,本来面目是也。其子在腹中十月之间,随母呼吸,呼吸者,阳气也,而生动作,滋益精气神,饥则食母血,渴则饮母血,儿随日长,皮肉、筋骨、血脉、形气俱足。十月降生,口中尚有恶血,啼声一发,随吸而下,此恶血复归命门胞中,僻于一隅,伏而不发,直至因内伤乳食,湿热之气下流,合于肾中,二火交攻,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恶血乃发。诸癍疹皆出于膀胱壬水,其疡后聚肉理,归于阳明,故三番癍始显之证,皆足太阳壬膀胱克丙小肠。其始出皆见于面,终归于阳明肉理,热化为脓者也。二火炽甚,反胜寒水,遍身俱出,此皆出从足太阳传变中来也。当外发寒邪,使令消散,内泻二火,不令交攻,其中令湿气上归,复其本位,可一二服立已,仍令小儿以后再无二番癍出之患,此《内经》之法,览者详之。

消毒救苦散 治癍证悉具,消化,便令不出,如已出稀者,再不生癍。

防风 羌活 麻黄根 升麻 生地黄 连翘(初出者减,出大者加) 酒黄柏(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 黄连(以上各三分) 川芎 藁本 柴胡 葛根 酒黄芩 生黄芩 苍术(以上各二分) 细辛 生甘草 白术 陈皮 苏木 红花(以上各一分) 吴茱萸(半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

夫癍疹出者,皆因内伤,必出癍,营气逆故也。大禁牵牛、巴豆食药,宜以半夏、枳、术、大黄、益智仁之类去其泄泻,止其吐。若耳尖冷,呵欠,睡中惊,嚏喷,眼涩,知必出癍也。诸大脓泡、小水泡、癍疹瘾三色,皆营气逆而寒复其表,宜以四味升麻汤中加当归身、连翘,此定法也。

如肺成脓癍,先嗽喘,或气高而喘促,加人参,少加黄芩以泻伏火而补元气。

如心出小红癍,必先见嗌干,惊悸,身热,肌肉肿,脉弦洪,少加黄连。

如命门出瘾疹,必先骨疼身热,其疼痛不敢动摇,少加生地黄,又加黄柏。

诸癍疹皆为阴证疮,须皆因内伤饮食,脾胃不足,营气逆行,虽大热内炽,阴覆其外,治法如前。

辨小儿癍证:呵欠、嚏喷、睡中发惊,或耳尖冷、眼涩。

辨复食:口热,或口醋气,奶瓣不消,或腹中痛。

如癍证少具,其癍未发,乃与升麻汤三五钱,带热服之。待身表温和,癍疹已显,服药乃止。

如其身凉,其癍未出,辨得是癍证,无问服数,直候身表温和,乃癍疮已显,然后乃止。只时时与桔梗汤,宽胸膈,利咽喉。

桔梗汤 如癍已出,只时时与之,快咽喉,宽利胸膈。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渣,大温,时时服之,不可计服数。

如见伤食证,又见癍证,先与不犯大黄、巴豆药克化过,再与升麻汤。

如食重伤,前药不能过,再与犯大黄、巴豆药过。

如大便行,当即便,与升麻汤服之,恐癍子内陷,以后临时作,罪过。

如癍子已出稠密,身表热,急与下项。

黍粘子汤 如癍子已出稠密,身表热,急与此药服之,防后青干黑陷。

黍粘子(炒香) 当归身(酒洗) 炙甘草(以上各一钱) 柴胡 连翘 黄芪 黄芩(以上各一钱五分) 地骨皮(二钱)

上同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渣,温服,腹空。服药毕,日休与乳食。

麻黄柴胡升麻汤 治小儿寒郁而喘,喉鸣,腹中鸣,腹满,鼻流清涕,脉沉急而数。

麻黄 草豆蔻仁 益智仁(以上各一钱五分) 吴茱萸 厚朴(以上各二分) 当归梢 甘草 柴胡 生黄芩(以上各一分) 升麻 神曲 苏木(以上各半分) 全蝎(二个) 红花(少许)

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一大盏,煎至七分,食远服,忌风寒,微有汗则效。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