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以心传心

三、佛家文化的死穴

三、佛家文化的死穴

佛家的底色是神本主义,儒家的底色是真正的人本主义;佛家的文化是神性文化,儒家的文化是人性文化,是人文文化。真正的人文文化在我们中国。纵观整个印度佛教发展史,后期的佛教逐步朝着儒家文化的方向发展,即回归平淡,回归人间,它以禅宗为代表。它不是模仿,因为那个时候有喜马拉雅山相隔,它没办法学习儒家,它甚至都不知道中国的儒家。我们现在看它的整个历史发展,就是在不断地向儒家思想和基本理念靠近,这足以证明儒家的真理是终极真理。

任何一个人文文化要想走向成熟,走向终极状态,必须向儒家靠拢,它可以不模仿儒家,但它一定要神似儒家,把儒家作为它的目标、作为它的奋斗方向和归宿。佛家文化就是这样做的,从小乘、大乘到密乘的过程,就是不断人间化的过程,不断人性化的过程。但是它这个过程并不成功,只是做出了一个人性化、人文化的姿态,只是把人性、人文作为一个方向去奋斗,但并没有如愿地实现和完成。所以我们现在说,佛家演化到了密宗并没有彻底和圆满,还要再进一步地往前走。可惜历史停止了,这个文化也停止前进了。到目前为止,它一直处于不断自我复制和自我模仿中,再也没有新的突破。总方向是对的,它往世俗化(即人本化)方向努力是对的,但是它的努力偏离了方向,变成淫密了。

世俗不等于庸俗,人本不等于堕落。我们平时所说的世俗就是指以人为本,更尊重人,更强调人,更重视人。以人为中心,佛教没有把握好,这是印度文化的死穴,印度文化永远不懂什么叫以人为本。现在整个耆那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和佛教文化谈升华、谈超越都很厉害,这是它们的精彩处和殊胜处,但是一谈落实,一谈绚烂之极如何归于平淡,就出问题。也就是说,它们只能往上飞不能往回来,一回来就一个跟头栽下来,不能够平稳降落。儒家的高明就在于,它既能起飞也能降落,极高明 而 道中庸。儒家是先学降落后学起飞,用一句话就概括了:下学而上达。先下学而后上达,下学就是飞机降落,我先学会平稳降落,先学会做一个扎扎实实的人,有一个完善的人格、温和的性情、良好的习惯、不偏激的行为,内内外外通透、刚正、博大,尽心尽力于洒扫应对。这么样一个人做好了,然后再腾飞往上。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格局,或者叫文化的次第。佛家呢?不光是佛家,整个印度文化都是先腾飞,先把你拔起来。拔起来就回不来了,往而不返。它们想不想返呢?非常想返,但是它们不会返。不是不想降落,是它们不会降落,每一次的降落都摔得粉身碎骨。耆那教也是,耆那教一旦降落就堕落,不得了,烧杀掳掠、奸淫偷盗,成了人间最黑暗的东西。佛家一降落就成了淫密,成了庸密,它降落不好,没办法降落。西藏的密宗也在试图降落,但是一降落就失败,降落不下来。

这就是包括佛家文化在内的印度文化的死穴,他们五千年来没有解决降落问题,如何回归人类、回归人性、回归人文、回归人本?怎么样回来?回不来,一直回不来,这是它的一个死穴。

密宗文化是对此前的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改革,改革的总体方向是试图降下来,不要再往上飞了,一直往上飞不是办法。这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文化必然要回归人类,不管你说得有多么稀奇美妙,最终还是要回来。一直到现在,小乘试图要回来,但回不来;大乘试图要回来,还是回不来,结果就成了“说大行小”,躲在山林终老一生,最终都成了自了汉。话说得很大“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事实上你空掉地狱了吗?你与众生同甘苦了吗?没有!你还是躲在山林中,青灯古卷一生,你并没有参与到轰轰烈烈的社会洪流中去。

密宗同样试图要回来,还是回不来,最终还是要走。玛尔巴对密勒日巴说过一句话:我们现在分离了,但是我们死后下一生在净土(乌金刹土)相见。为什么要到净土中相见?难道这一生就不能相见吗?我们能不能就在此时相见?他还是往上飞,飞到净土中相聚,他还是没有回到人间来。佛家的每一种思想、每一个角度,都渗透着它只能起飞不能降落。这是佛家文化的死穴,到现在都解决不了,看我们这一代能不能把这个历史死结打开。

佛法中遇到的这个不能落地的问题,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佛法永远悬在半空中。佛陀好不好?当然好,但他不能落地。中国的禅宗想让它落地,不理想;中国的净土宗想让它落地,不理想;中国的密宗试图让它落地,也不理想。一落地就栽死,一落地就变形。这是两千五百年自佛法诞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到我们手里能不能把它解决?或者说开始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你能发现问题,那就距离解决它不远了。我们把这个问题正式地提出来,我们这一代很有可能解决掉一部分,让下一代再解决,下下一代再解决,最终三五代也许就可以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