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张卿子伤寒论

卷六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鞕。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王三阳云:此风寒中于太阴经,非阳邪传里也。若阳邪传里,正当下之,何结鞕之有?况痞字与鞕字亦自分别。邪之初起,必先入经而后入腑脏,此邪中太阴经,其病犹在上膈,非中脏腑之阴证也。当用辛甘之药温散之,则邪散去而自和矣。今误下之,则邪气乘虚入胸膈间作鞕耳。

黄仲理云:宜理中汤,阴经少有用桂枝者,如此证。若肺浮,即用桂枝汤微汗;,若恶寒甚不已者,非理中四逆不可。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故云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王宇泰云:在太阳,则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黄而用桂枝者,以阴病不当更发其阳也,须识无汗亦有用桂枝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脏。

张兼善云:经言辈字,谓药性同类,惟轻重优劣不同耳。四逆汤,甘辛相合,乃大热之剂,苟轻用之,恐有过度之失,所以仲景不为定拟也。莫若以理中循循而用之,至为稳当。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太阴入腑,传于阳明也。今至七八日,暴烦,下利十余行者,脾家实,腐秽去也。下利烦燥者死,此以脾气和,逐邪下泄,故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而利必自止。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