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疗愈场

第2章 光明之海(4)

倘若世上一切次原子物质,都和这种周遭基态能量场不断互动,那么场的次原子波,就会不断铭印万物的形状并留下记录。零点能量场铭印了所有波长和一切频率并对外通报,仿佛就是古今宇宙的影子,也就是历来一切事物的镜像和记录。就某种意义来说,真空就是宇宙万物的起始和终点。

  尽管所有物质四周都有均匀轰击特定物体的零点能,不过在某些状况下,也有办法精确测量场内的这种扰动。零点能量场所造成的这类扰动,有一种称为“兰姆位移”,名称得自美国物理学家威利斯·兰姆,这是在20世纪40年代运用战时雷达装备发展而成的。结果显示,电子因零点起伏在轨道略为移动,频率移位约1000兆赫。

  当时还发现了另一种情况,有位叫亨德里克·卡西米尔的荷兰物理学家,他证明两块金属板紧邻摆放就会产生吸引力。这是由于当两块板彼此紧邻摆放时,中间的零点波便受到局限,基本上只能跨越两块板的间距。由于场的波长受限,部分振幅不会出现,结果场的平衡受到干扰,能量也失去均势,两块板之间的能量低于外侧虚无空间,于是外侧的高密度能量便把两块金属板推在一起。

  还有一种经典演示可以证明零点能量场的存在,被称为“范德瓦尔斯效应”,名称来自发明它的荷兰物理学家约翰尼斯·范德瓦尔斯。他发现原子和分子间的吸力和斥力是源自电荷分布方式,而且最后还发现,这与场平衡的局部不均衡状态也有关系。这种特性使某些气体得以转变为液体。由于不明原因,原子会衰变并发出辐射,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射”,如今证明,“自发射”也是零点能量场的一种效应。

  重力VS.零点能

  物理学家蒂莫西·博耶的论文首先点燃了普索夫的灵感火花,博耶证明,只要把零点能量场也纳入考虑,许多次原子物质的“镜中映像”特质——令物理学家绞尽脑汁,他们由此构思出一套奇特的量子法则——很容易就可以用古典物理学来解释。测不准性、波粒二象性、粒子起伏运动,这些全都和物质与零点能量场的交互作用有关。普索夫甚至还开始推敲,能不能以此来解释最神秘、最惹人嫌恶的一种力——重力。

  重力是物理学的滑铁卢。不断有学者探究物质和宇宙的这项基本性质,试图找出其根源,结果却让许多伟大的物理天才苦恼不堪。就连爱因斯坦也不例外,尽管他推导出相对论,能够极精确地描述重力,却仍然没有办法解释重力来源。多年以来,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许多物理学家,都投注心力,设法确定重力的电磁本质,还把重力定义为一种核力,甚至为它建立了一套量子法则,结果全都无功而返。后来在1968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1921~1989)彻底颠覆了传统假说,设想重力并非物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只是种残留效应。这时的情况如何?讲得更明白一点,倘若重力是零点能量场的一种后作用,是由于物质出现,产生副作用而导致场的变化,那么情况又将如何?

  在夸克和电子层级,所有物质都有轻微颤动,这是由于物质和零点能量场的交互作用。根据电动力学的一项法则,起伏的带电粒子会发出一种电磁辐射场。这就表示,除了初始零点能量场本身之外,还存有这种次级场。这种次级场会在两颗粒子之间生成一种吸引源头,萨哈罗夫认为,这和重力有连带关系。

  普索夫开始推敲这个理念。倘若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么物理学家之所以出差错,就是由于他们都想证明重力是种独立存在的实体,但其实应该把重力看成一种压力。他开始把重力当成一种远程的卡西米尔效应,其中有两件物体局部遮蔽零点能量场波,于是两者便彼此相吸,甚至这还有可能就是种远程的范德华力,就好像相隔特定距离的两颗原子之间的吸引力。由于零点能量场中的粒子会与零点能量场互动,于是粒子便开始颤动。两颗粒子不只是各别自行颤动,而且其他粒子(所有粒子也都各有颤动)所生成的场,对它们也造成影响。于是这种粒子所生成的场——因为粒子在无远弗届的基态零点能量场中构成局部屏蔽——便产生吸引力,从而构成我们所认为的重力。

  针对这些概念,萨哈罗夫只发展到假设阶段,普索夫则更往前推,并开始做数学分析。他证明重力效应完全是由零点粒子运动所构成,也就是德国人所称的“往复运动”或“振颤运动”。重力和零点能两相结合,结果便解决了物理学界历经几个世纪都束手无策的几项难题。举例来说,这能解释重力为什么很微弱,还有为什么重力无法遮挡(无所不在的零点能量场,本身就无法完全屏蔽)。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只有正质量,却没有负质量。最后,这还让重力得以结合其他的物理力,比如,核能和电磁,构成一种令人信服的统一理论,而这正是物理学界一直迫切渴求,却始终一无所成的领域。

  普索夫发表了他的重力理论,获得相对礼貌的回应。尽管没有人急着想参照他的数据来重做研究,但至少也没有人嘲笑他,然而,他在这几篇论文里面所陈述的内容,实际上是撼动了20世纪物理学的整片床岩基础。量子物理学中最著名的主张是:除非接受观察,然后接受测量,否则粒子同时也可以是波。观测之际,粒子的一切可能的潜在状况便完全崩解,于是尘埃落定,构成实体。然而根据普索夫的理论,粒子始终都是粒子,只因为粒子和这种背景能量场是不断互动的,于是看来就像呈现不定态一样。量子论还认定电子等次原子粒子都有另一种先天的性质,那就是“非定域性”,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这种特性或许也可以用零点能量场来解释。普索夫认为,这就好比把两根棍子插在海滨的沙子中,等候大海涌浪冲刷。如果你对海浪一无所知,当两根棍子分别被海浪冲倒,这时你或许就会设想,其中一根棍子是在一段距离之外影响到另一根,这便称为非定域效应。然而,倘若起因是零点起伏,也就是这种底层机制对量子实体产生作用,导致其中一个实体影响到另一个,这时又该如何解释?倘若这是真的,那就表示宇宙的所有部分都有可能与其他范围瞬间产生接触。

  普索夫一边在斯坦福研究院继续其他研究,同时也在佩斯卡德罗市建立了一间小型实验室,这间实验室坐落在北加州海岸线的一个丘陵地带,就设在才华横溢的实验室技师肯·舒尔德斯家中。普索夫与舒尔德斯相识多年,近期才聘请他来帮忙。他们开始研究凝聚电荷技术,这是摩擦生电术的先进版本,就像拖着脚步走过地毯,若是碰触金属就会触电。电子一般是彼此排斥的,不喜欢被推挤得太近。不过,只要把零点能量场计算在内,就可以把电荷紧密聚拢,零点能量场偶尔会把电子推挤在一起,就像是极弱的卡西米尔力。于是就可以研发出非常细小空间的电子学应用。

  普索夫和舒尔德斯钻研这种能量的应用方式,并开始发展出各种巧妙用途,然后拿他们的发现去申请专利。后来他们开发出一种特殊装置,可以在皮下注射针头安装一个X射线组件,供医疗人员深入体内隙缝拍摄照片,接着还推出一种高频信号产生器雷达装置,这种无线电发射源的尺寸比信用卡还小。后来他们还设计出一种平面电视,成为这项产品的研发先驱之一。他们的专利申请全都获准,专利证上还说明能量的最终源头“显然是真空连续体的零点辐射”。

  普索夫和舒尔德斯的发现还意外获得帮助。当时五角大楼评比新科技对国家的重要程度,结果凝聚电荷技术(零点能研究的旧名)名列国家重大课题清单第三位,只排在隐形轰炸机和光学计算机运算之后。过了一年,凝聚电荷技术就排到了第二位。技术评估组深信,普索夫的研究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而且唯有从真空中吸取能量,航天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