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疗愈场

第2章 光明之海(5)

普索夫和舒尔德斯的研究有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得以挑选愿意赞助研究的私营公司。最后,他们在1989年选中波音公司。波音对他们的细小雷达装置很感兴趣,打算出资发展并将它纳入一项大型计划。波音的这项计划苦撑数年,后来却失去赞助,而其他公司多数都要先看到全尺寸原型才愿意赞助该计划。普索夫决定自行创办公司来开发X射线组件,直到做了一半才想到这么做得走远路,不但违背他的意愿,恐怕还要花掉大笔资金。然而,他对这项计划之所以感兴趣,只是想得到资金来投资支持的能量研究。建立及经营这家公司至少要耗费十年的时间,算起来和他投入比尔家族企业的那十年光阴同样漫长。普索夫当下打定主意,专注寻找资金来集中进行能量研究,随后秉持初衷,专注于利他目标——这是以他的终生事业为赌注的。先提供服务,再获得荣耀,最后(真有的话)再获取报酬。

  一通狂妄的留言

  普索夫等了将近20年,才有人重做研究并扩展他的理论。对他的肯定,是从一通电话留言开始的。那是在凌晨3点钟录下的留言,就多数物理学家而言,这种举止似乎显得过于傲慢,甚至是无理取闹。伯尼·海施正要结束他在帕洛阿尔托市洛克希德办公室的工作,等最后几项细节工作收尾,就准备动身前往德国加兴镇,到普朗克研究院履约上任。海施是洛克希德的天体物理学家,当时他盼望能在暑期从事星体X射线发射研究,而且也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海施兼具两种迥异的个性,公众场合举止刻板拘谨,私底下却热情奔放,还写民歌抒发感情。但是在实验室中,他喜欢用夸张的语调,这和他的朋友阿方索·鲁埃达很像。鲁埃达是位知名的物理学家暨应用数学家,在加州大学长堤校区任职,海施那通半夜的电话留言就是他留的。

  留在海施录音机上的信息表示:“喔,老天,我想我才刚导出F=ma。”

  对于一个物理学家而言,讲这句话就相当于宣称自己已经导出数学方程式。就这个例子来讲,上帝是牛顿,而F=ma就是第一诫命。F=ma是物理学界的核心信条,这是牛顿于1687年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假设,这本书成为古典物理的圣经,而这个公设则是运动方程式的基础。这是物理学说的重要核心,是种假定事实,不是可以证明的现象,即使完全假定为真,也从来不必去质疑。力等于质量(或惯量)乘以加速度,或者也可以说,任意设定一力,所得的加速度都与质量成反比。惯性指一种倾向——当物体静止不动便难以开始移动,而且一旦物体开始移动便难以停止,它和提高某物体速率的能力相抗衡。物体愈大,使其移动所需之力便愈强,抛掷一只跳蚤飞越网球场所需的力气,不够移动一头河马。

  重点在于,还没有人能用数学来证明诫命。诫命是整套宗教的构成根基。自从牛顿以来,所有物理学家全都认定这项基本假说,并以这片基岩为基础来搭建理论、进行实验。基本上,牛顿的公设为惯性质量下了定义,并为过去300年来的物理力学奠定了基础。尽管并没有人能够实际证明,然而我们全都知道这是真的。

  现在鲁埃达却在录音机上留言,宣称物理学界这项仅次于E=mc²的方程式,经过他数月以来的日夜钻研和疯狂的数学计算,终于得出最后结果。他将详细资料寄到德国给海施过目。

  尽管沉浸于航天研究领域,海施却也读了普索夫的几篇论文,而且他本人对零点能量场也感兴趣,希望能将其作为太空远航的能源。海施经常参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和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安鲁的研究成果,并从中获得灵感。他们发现,如果以恒定速度穿越真空,那里会看似全无变化,不过只要一加速,真空就开始改观,随着向前移行,变得像是一片热辐射微温海洋,在眼前向外发散。海施开始推敲,惯性是不是就像这种热辐射,也是由于在真空中加速所致。

  后来海施在一次研讨会上遇见了鲁埃达。鲁埃达这位知名物理学家也拥有深厚的高等数学底子,尽管生性严肃,不过在海施鼓舞之下,他开始着手进行分析,深入钻研零点能量场和一种理想化振子等相关课题。这种振子可以当作一种基本组件,用来研究物理学的多项古典问题。尽管海施本人也具备专业技术,不过还是有必要借助高等数学专家来做计算。他对普索夫的重力研究非常着迷,也曾经想过惯性和零点能量场或许有连带关系。

  几个月后,鲁埃达完成计算。他发现,当振子受力加速通过零点能量场便要承受阻力,而这种阻力强度便与加速度成正比,看来,这似乎完全能够说明为什么F=ma。从此就不必只因为牛顿恩准这样定义就照单全收。倘若鲁埃达对了,那么这个世界的一项基本公理就降格成为可以从电动力学导出的东西。不必做任何假定,只要把零点能量场纳入考虑,就可以证明牛顿是对的。

  海施一接到鲁埃达的计算结果,马上和普索夫联系,于是三人便决定携手合作。海施写成一篇非常冗长的论文,投给权威主流物理学期刊《物理学评论》,接着拖了一阵,这篇论文才在1994年2月一字不改地刊出。报告证明,实体宇宙间的所有物体,全都具有的惯性就是种阻力,于是物体在零点能量场中移行之时便会抗拒加速。他们在这篇论文中,证明惯性就是俗称的洛伦兹力,也就是粒子在磁场中移动时令其减速的力。就这个例子而言,磁场是零点能量场的构成要素,并与带电的次原子粒子起作用。物体愈大,所含粒子愈多,于是场便愈能维持物体静止。

  这基本上就表示,我们称为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是一种假象。而自牛顿以来,所有物理学家都认定物质天生具有质量,结果质量也是种假象。这一切都要归咎于这种与加速度抗衡的背景能量之海,每当推动物体,这种能量都要扯住次原子粒子。在他们眼中,质量是种“簿记”装置,一种“临时性位置固定机”,用来产生比较普遍的量子真空反应作用。

  普索夫和海施都了解,他们的发现,对爱因斯坦著名的E=mc²方程式有连带影响。这个方程式向来暗含能量(宇宙间的重要物理实体)可以转换为质量(另一种重要的物理实体)之意。如今他们推出这种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式,且还不只陈述(我们所称的物质所含之)夸克与电子和零点能量场起伏互动所产生的能量。采用物理学的温和、中性说法,根据他们所得出的结果,物质并不是物理学的根本特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纯粹是种配方,只能说明必须有多少能量才能创造出这些物质表象。这就表示,并没有两种基本的物理实体(其中一种是物质,另一种则是非物质),事实上,物理实体只有一种:能量。世界万物,不管多么质密,多么沉重,多么巨大,在最基础层级全都归结为一群电荷,而且全都和背景电磁场之海以及其他的活跃能场——一种电磁阻力互动。后来他们便写道:质量并不相当于能量,质量就是能量。或讲得更彻底点,根本没有质量,只有电荷。

  知名科学作家阿瑟·克拉克后来还预言,海施—鲁埃达—普索夫论文有一天将会被当成标杆,他还在《3001:太空漫游》一书中表彰了他们的贡献。他创造出一艘以惯性抵消引擎推进的宇宙飞船,还把这种引擎命名为“萨哈鲁普”(SHARP, S代表萨哈罗夫、H代表哈尔和海施、AR代表阿方索·鲁埃达、P代表普索夫)。克拉克用下面的叙述来解释他为什么要让他们的理论留名青史:

  他们提出一个十分基础的问题,质疑大家通常都视为理所当然、只能耸肩表示“宇宙构造就是如此”的课题。

  海施、鲁埃达和普索夫提出:“物体的质量(或惯量)从哪里来,为何物体必须受力才会开始移动,而且必须有相等的力才能恢复其原有状态?”

  他们的临时解答以几乎不为人知的惊人事实(踏出物理学象牙塔)为蓝本。所谓的虚无空间,实际上却是一大锅翻腾的能量——零点能量场。海施、鲁埃达和普索夫主张:惯性和重力或许都是电磁现象,产生自与这种场的交互作用。

  远溯至法拉第时代,从那时至今,想要把重力和磁性串联起来的尝试无可计数,尽管有许多人都宣称实验成功,却从来没有人能验证他们的结果。然而,若能证实海施、鲁埃达和普索夫的理论,这将会开启一道门路(不管机会有多渺茫),实现反重力太空引擎构想,甚至还可能造就惯性控制的更奇幻的成果。这或许会带来若干极有意思的情况:只要你轻轻碰触某人,他就会以每小时几千公里的速度瞬间消失,然后在几分之一毫秒之后,等他撞上房间另一侧才会停止。而这时将根本不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不管是以哪种速度发生碰撞,汽车和乘客全都会安然无恙。

  此外,在一篇讨论未来太空旅行的文章里面,克拉克还写道:“倘若我是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官员……我就会派我最好、最聪明,也最年轻的人员(超过25岁的都不得申请)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工作,钻研普索夫等人的方程式。后来,海施、鲁埃达和I BM公司的丹尼尔·科尔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证明宇宙本身的构造出自零点能量场。根据他们的观点,真空造成粒子加速,接着加速作用促使粒子凝集,构成浓稠能量,而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物质。”

  零点能潜力维度

  就某种意义来说,萨哈鲁普团队完成了爱因斯坦本人未能企及的成就。他们证明一项宇宙基本定律,还解释了宇宙的一项极奥妙的谜团。事实证明,零点能量场是几种基本物理现象的基础。海施拥有在国家航空航天局任职的背景,他眼光紧盯着这种可能性,只要让惯性、质量和重力全都与幕后这种能量之海紧密相连,就有机会促成太空旅行。他和普索夫都获得研发基金,要设法从真空吸取能源。而对海施而言,国家航空航天局因为迫切希望推动太空旅行才提供赞助。

  如果在宇宙任何位置都能够从零点能量场吸取能量,那么就不必携带燃料随行,只需要在太空中扬帆航行,必要时便接通零点能量场——就像是种宇宙风。普索夫还在另一篇(也是和I BM的科尔合作的)论文中说明,原则上,热力学定律完全不排除从真空吸取能量的前景。另一种观念是设法操控零点能量场波,让波产生类似单向力的功能,推动你的载具前进。海施设想,将来或许有那么一天,说不定只需要装好零点转换器(波动调准装置)就可以启程。不过,说不定还有更奇特的用途。若是能够更改或关闭惯性,那么或许只需要极微弱的能量,就可以让火箭起航,但是必须先更改不使火箭移动的作用力。或者还能够使用非常高速的火箭,不过要调节航天员的惯性,这样他们才不会被重力压扁。然后,倘若还有办法关闭重力,那么就能够改变火箭的重量,或调节加速所需的动力。这其中有无穷的潜力。

  但是,谈到零点能的潜力维度,这可不是唯一的范畴。普索夫在他的其他著作中,还触碰到悬浮研究。现代人对此都持怀疑态度,认为悬浮现象都是骗人的伎俩,或是宗教迷信引发的幻觉。无论如何,想要揭开其中奥秘的人相当多,却全都失败了。普索夫找到几份有关于这种事例的详尽记载。以他的物理专业背景,碰上任何情况,他都要检视细节,就好像他幼时也曾经把无线电装置拆开来一样。根据那些笔记所述,悬浮似乎是种相对性现象。悬浮被归入意志力范畴,也就是人类不以任何已知力量,便能够移动物体(或他们本人)的本领。普索夫偶然读到一些悬浮案例记载,根据物理学原理,这种现象只有采用某种方式来操控重力才可能实现。尽管多数量子物理学家都认为这实在没有道理,不过,倘若这种真空起伏果真是可以随心所欲、任人驾驭的东西(无论是作为汽车燃料,还是光凭凝神专注就可以移动物体),那么这就不只是种潜在燃料,而且对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也都有可能产生深远影响。或许这还可以和《星球大战》电影里面所说的“原力”相提并论。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