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括】
咳嗽虽然分冷热,连声因肺感风寒。眼浮痰盛喉中响,戏水多因汗未干。
【脉法】
关上脉微为咳,脉浮缓为伤风,脉紧为寒嗽,浮直者生,浮软者死。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盖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听从其合也。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
又《病机要》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咳嗽谓有声有痰,因伤肺气动于脾湿,故咳而嗽也。
经又云: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而肃,今反动之则气上冲而为咳嗽,甚则动于脾湿而为痰也。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属金而畏火者也。清虚高洁,覆盖五脏,乾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开合,护卫一身,如天之覆物,体之至轻清者也。或外因六淫之邪相侵,内因七情之气相忤,则肺金受伤,而清纯之气,扰乱妄动,为火为痰,咳嗽之病,从兹作矣。
小儿日内,咳嗽痰壅,睡中不宁,亦因产后感风而得,但不可过用发散之剂,先解表,后服惺惺散。
小儿汗出未干,遽尔戏水,亦至伤风咳嗽。外症眼胞微浮,额陷痰鸣,亦宜疏风化痰、解利邪热,小柴胡汤可也。
钱仲阳曰: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间,肺气正旺,若面赤身热,其病为实,宜葶苈丸下之。久嗽不宜下。若在冬月,则伤风嗽,宜麻黄汤汗之。面赤饮水,咳嗽吐脓痰,咽喉不利者,以甘桔汤清之。先咳后喘,面肿身热,肺气盛也,以泻白散平之。嗽而吐痰涎乳者,以白饼子下之。
洁古云:嗽而两胁痛者,属肝经,用小柴胡汤。咳而呕苦水者,属胆经,用黄芩半夏生姜汤。咳而喉中如梗者,属心经,用甘桔汤。咳而失气者,属小肠,用芍药甘草汤。咳而右胁痛者,属脾经,用升麻汤。咳而呕大虫者,属胃经,用乌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属肺经,用麻黄汤。咳而遗尿者,属膀胱经,用茯苓甘草汤。咳而腹满不欲食,面肿气逆者,属三焦,用异功散。若咳嗽流涕,外邪伤肺也,先用参苏饮。喘嗽面赤,心火刑肺也,用人参平肺散及六味地黄丸。嗽而吐青绿水,肝木乘脾也,用异功散加柴胡、桔梗。咳而吐痰乳,脾肺气伤也,用六君子汤加桔梗。若嗽吐脓痰者,热蕴于肺而成肺痈也,用桔梗汤。嗽而涕,吐带血,甚则血溢,宜清金降火,此火乘肺也。凡风邪外伤,法当先表散而后实腠理。其用下药,非邪传于内,及胃有实热者,不宜轻用。面色白,脉短涩者,肺之本症也,易治。面色赤,脉洪数者,火刑金也,难治。
龟胸之候,因风痰停饮,聚积心胸,再感风热,肺为诸脏之华盖,居于膈上,水气泛溢,则肺为之浮,日久凝而为痰,停滞心胸,兼以风痰内发,其外症唇红面赤,咳嗽喘促,致胸高如覆掌,名曰龟胸。其乳母多食五辛,亦能成此疾。先服宽气饮,入姜汁葱汤调服;次清肺饮、如意膏为治。如服药后,目睛直视,痰涎上壅,兼以发搐,则难治矣。
龟背者,初生婴孩或未满半周,客风吹脊,传入于髓,故感此症,钱仲阳虽有龟尿点背之言,然终成痼疾者多矣。
丹溪曰:咳嗽遇冬而发者,寒包热也,解表热自除。有咳至极时呕吐乳食与痰出尽方定,此名风痰壅盛,肝木克脾土,宜以南星、半夏、陈皮、天麻、白附子、僵蚕之类。风寒嗽者,鼻塞声重畏寒。火嗽者有声,痰少面赤。痨嗽者盗汗,夜多寒热。肺胀嗽者,动嗽则喘满气急。痰嗽者,动便有痰声,痰出嗽止。
咳分春夏与秋冬,痰痨火食及寒风。俱用二陈来作主,生姜五片最先锋。春杏芍芩柴五味,夏苓支柏五味攻。秋添苍芩五味杏,桂枝苏叶细辛冬。痨用四物紫菀杏,五味人参及款冬。嗽久除款加粟壳,干嗽之时难奏功。上夜属阴加四物,黄柏知母五味宗。五更嗽发属食积,神曲山楂枳实从。嗽得出时加半夏,不出去半贝母逢。
【附方】
惺惺散
见诸吐症内。
小柴胡汤
见诸吐症内。
葶苈丸(肺实气喘用)
葶苈子(隔纸略炒) 防己 黑豆(炒) 杏仁面(炒,去皮尖)
捣膏一两为末,取蒸枣肉捣和为丸,麻子大,每服五六丸,姜汤下。
麻黄汤(冬用)
桂枝 杏仁 麻黄 甘草
甘桔汤(咽喉热痛用)
桔梗 甘草
泻白散(肺有热气喘用)
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白饼子(下痰用)
见惊风症内。
黄芩半夏生姜汤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甘草
芍药甘草汤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葛根 升麻
升麻汤
升麻 芍药 葛根 甘草
乌梅丸
蜀椒 细辛 附子(制) 桂枝 人参 当归 黄柏 干姜
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桂枝(二钱半) 生姜(五片)
异功散
见惊风症内。
参苏饮
紫苏 前胡 陈皮 半夏 干葛 茯苓 枳壳 桔梗 人参 甘草
人参平肺散
六味地黄丸
熟地 丹皮 茯苓 山药 泽泻 山茱萸
六君子汤
见疟疾症内。
宽气饮
见惊风症内。
清肺饮
人参 柴胡 杏仁 桔梗 赤芍 荆芥 枳壳 桑皮 五味 麻黄 旋覆花
如意膏
半夏 南星
俱姜制,蜜丸,用姜蜜送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