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前三期合编第四卷 · 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升降汤

治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宜与第五期衷中参西录论肝病治法参看。

野台参(二钱) 生黄芪(二钱) 白术(二钱) 广陈皮(二钱) 川厚朴(二钱) 生鸡内金(捣细,二钱) 知母(三钱) 生杭芍(三钱) 桂枝尖(一钱) 川芎(一钱) 生姜(二钱)

世俗医者,动曰平肝,故遇肝郁之证,多用开破肝气之药。至遇木盛侮土,以致不能饮食者,更谓伐肝即可扶脾。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伤损,肝既为元气萌芽之脏,而开破之若是,独不虑损伤元气之萌芽乎?《内经》曰:厥阴(肝经)不治,求之阳明(胃经);《金匮》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故此方,惟少用桂枝、川芎以舒肝气,其余诸药,无非升脾降胃,培养中土,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气之自理。实窃师《内经》求之阳明与《金匮》当先实脾之奥旨耳。

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二句,从来解者,谓肝病当传脾,实之所以防其相传,如此解法固是,而实不知实脾即所以理肝也。兼此二义,始能尽此二句之妙。

一媪,年近六旬。资禀素弱,又兼家务劳心,遂致心中怔忡,肝气郁结,胸腹胀满,不能饮食,舌有黑苔,大便燥结,十数日一行。广延医者为治,半载无效,而羸弱支离,病势转增。后愚诊视,脉细如丝,微有弦意,幸至数如常,知犹可治。遂投以升降汤,为舌黑便结,加鲜地骨皮一两,数剂后,舌黑与便结渐愈,而地骨皮亦渐减。至十剂病愈强半,共服百剂,病愈而体转健康。

按:人之脏腑,脾胃属土,原可包括金、木、水、火诸脏。是故肝气宜升,非“脾土”之气上行,则肝气不升。胆火宜降,非“胃土”之气下行,则胆火不降(黄坤载曾有此论甚确)。所以《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语。所谓“中气”者,指“脾胃”而言也。所谓“使之和平”者,指“厥阴肝经”而言也。厥阴之治法如斯,少阳之治法,亦不外斯。至仲景祖述《内经》,继往开来,作《伤寒论》一书,于治少阳寒热往来,有小柴胡汤,方中用人参、甘草、大枣、半夏以调理脾胃,所谓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也。治厥阴干呕、吐涎沫,有吴茱萸汤,方中亦用人参、大枣以调理脾胃,亦所谓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也。且小柴胡汤中以柴胡为君,虽系少阳之药,而《本经》谓其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细绎《本经》之文,则柴胡实亦为阳明之药而兼治少阳也。观《本经》、《内经》与《伤寒》、《金匮》诸书,自无疑于拙拟之升降汤矣。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