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张卿子伤寒论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六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越之正气。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寒则伤营,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惊者,温针损营血而动心气。《金匮要略》曰:血气少者,属于心。

王宇泰云:心属火,火先入心,心主血而藏神。血如水也,神如鱼也,两阳相熏灼,水热汤沸,则鱼惊跃不能安矣。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恶寒发热,为太阳表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者,阳明证本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动胃气,表邪乘虚,传于阳明也。以关脉细数,知医吐之所致。病一二日,为表邪尚寒而未成热;吐之则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则表邪已传成热;吐之则表热乘虚入胃,胃中虚热,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食晨入于胃,胃虚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气行里,与邪气相抟,则胃气反逆,而以胃气尚在,故止云小逆。

张兼善云:此病虽逆,当自愈,吐中便有发散之义也。但当节饮食,静养调摄,则余邪自去。若更妄治之,则变证起矣。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于胃气,邪热乘虚入胃,胃为邪热内烦,故不恶寒,不欲近衣也。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阳气微,膈气虚也。数为热,本热则合消谷,客热则不能消谷。因发汗外损阳气,致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心下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胸中痛,当责邪热客于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满,则邪热已下于胃也。日数虽多,若不经吐下,只是传邪,亦未可下,当与柴胡汤,以除上中二焦之邪。若曾吐下,伤损胃气,胃虚则邪乘虚,入胃为实,非柴胡汤所能去,调胃承气汤下胃热。以呕,知胃气先曾伤动也。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

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经也,膀胱,腑也,此太阳随经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脉微而沉,邪气在里之脉也,表证仍在者,则邪气犹浅,当结于胸中;若不结于胸中,其人发狂者,热结在膀胱也。经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此发狂,则热又深也。少腹鞕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者,血证谛也,与抵当汤以下蓄血。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