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我们每天早晨学习一段《道德经》,我觉得就像上学的时候晨读一样,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老子到底给我们有哪些人生的指导。
今天讲的是这样的,老子接着再来描述悟道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品性,老子说“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这是一句话,“沌”过去通行本写的都是敦厚的“敦”,都是“敦呵,其若朴”,解释成这个人敦厚,“朴”是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过去的“朴”字就是树皮的意思,坑坑洼洼,没有雕琢成光滑的样子。敦厚的像没有雕刻的木头一样,但是帛书甲乙本出来一看不对的,帛书乙本写的是“混沌”的“沌”,三滴水放个屯字,屯兵的“屯”,混沌可不是敦厚的意思了。混沌的意思是天地之初,阴阳未分,这种不够清晰、模模糊糊的状态,帛书甲乙本出土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纠正了我们对《道德经》的误解,我们原来以为是敦厚,老子讲的不是敦厚,是这种混沌的状态,人处于那种状态,为什么说是混沌?因为下一句是“混呵,其若浊”,“混”在帛书乙本写的是三滴水,放个春天的“春”,这字就读“湷(hún)”字,不读春,读“湷(hún)”,通“浑”字。
老子在这里是把混沌这个词给颠倒过来,先写的“沌呵,其若朴”,后边“混呵,其若浊”,说的是混沌的状态,实际是一个意思,含义是一样的。“其若浊”,“浊”是污浊的“浊”,并不是污浊的意思,而是不清晰的状态,你看着好像明亮、好像阴暗,都不那么清晰,而是混在一起,既不明亮也不阴暗的这个状态,是“浊”。所以,老子写的是混沌,他讲悟道之人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处于一种大智若愚的状态,不是那种特别鲜明、清晰,而是像没有雕刻的木头一样质朴,像水里边浊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明亮、阴暗都看不清,老子说这种混沌的状态是悟道人的品性,这需要我们理解了,这种状态怎么就是悟道人的状态?
为了说明这个,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讲一个人。有一个著名的文化学者叫胡适,五四运动时候的胡适,是大学者。胡适这人很有意思,他做人有些地方就有这个状态。比如说有另外一个大学者叫林语堂,当年林语堂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读的是哈佛,结果他读着读着书,突然政府把他的奖学金给停了,这边国内把他奖学金停了,没钱了,这下林语堂几乎走投无路了,在国外没钱了怎么读书?很痛苦,就向大家借钱,当时想借一千美金是很难的,想借一年的生活费非常难,到处写信没有回音,最后他想起来一个朋友,胡适。
实际上,林语堂当年跟胡适并不怎么熟悉,没有像我们现在的朋友天天喝酒、称兄道弟,就是互相知道这人而已。他就给胡适发了个电报,请求向北大申请,给我申请一千美金的奖学金,给我申请一千美金的资助,我在这把书念完,当时也没报什么希望,没过多久,钱果然寄来了,一千美金,帮了他大忙了。就这样,林语堂在哈佛把书念完了,然后林语堂又去德国攻读博士,到莱比锡大学,没钱又跟胡适说,能不能跟北大申请一下,帮我借一千美金出来,代支学费,以后我还,过两天钱又寄来了,就这样他把博士也读完了。他学成归国以后,回到了北大,报效国家。
回到北大,他拿着两千美金到校长那去还钱,一问校长,校长说我不知道这事,什么时候借你钱了?校长没借,这钱哪来的?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两笔钱都是胡适给他寄的,胡适压根没把这事跟学校讲,直接就寄了,而且这人寄完钱压根就不提这事。一般人会怎么办事?这是我借的,我时常讲一讲我怎么样,我对你好,我们够朋友。而他悄无声息的把钱给你了,压根没上学校申请。
林语堂后来一提到胡适就赞不绝口,这是真正的朋友。后来胡适到台湾去以后,我们知道台湾有位学者叫李敖,李敖这个文人嘴特别厉害,见谁讽刺谁,但是他从来没讽刺过胡适,因为李敖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难过的日子。难过的时候家中窘迫,到处借钱,很少有人借他,最后他就给胡适写信,胡适是大文人,名气也大,当年李敖还没怎么出名,但是胡适把钱给他寄来了,当时李敖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辈,小辈跟您借钱,他没有声张,直接把钱寄来了。胡适这人,别的方面我们不论,这人是一位大学问家,但是就他这个事做的,我认为可圈可点,这是真正的明白人。而那种斤斤计较的不是明白人。
我们做人分几种,有的人斤斤计较,对好的、坏的区分特别明显。一夸我,就高兴了,罗博士真好,讲得好,开心了。谁一讽刺你,罗博士,你这讲的什么东西!心里就不平了,什么意思?讽刺我,有本事你讲,你讲的什么东西!这种境界很敏感,什么都明白,在意好或者坏,在意前或者后,在意多或者少,在意上或者下,但凡在意这种人都是真正没活明白的人。真正活明白的人他就知道了,所谓这些上下、前后、多少等等,都是相比较而言的。夸你,你讲的真的就好吗,讲的比您好的多去了,等等。知道这以后,我们在世界中都是一个小小的点,不要太在意,再过一百年,无论整我多么厉害的人,害我多么厉害的人,我们都不在了,我们曾经在世界上共同度过这么多年,还是珍惜它吧。
这么一想,好坏、前后、上下都不在意了,这人就进入了一种混沌的状态,这种状态叫大智若愚。老子说过“大智若愚”,因为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了,不再去比较了,只是按照自己内心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做事,慢慢去做、坦然去做、随缘去做,一点点做而已,他没有在意结果,不在意结果的人就会进入这种混沌的状态,在意结果的人就会进入计较的状态。
老子讲的这种悟道的品性是很有意思的,如果我们每个企业家、老百姓,能够进入这么一种混沌的状态,不计较结果、前后、快慢、高低等等比较,而是随缘去做、尽心去做,您的人生会更少有包袱,您会轻装前进,这样的人会圆融无碍的,这样的人做事会更加从容的,这是我们要求的一种状态。
最后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我小的时候,小朋友们经常起争执,我们那时候喜欢互相说坏话。小朋友吵架怎么吵?小孩往往以互相说坏话为攻击的手段,别的小朋友说,你是个大笨蛋,我这一听就生气了,我说你才是大笨蛋!你是大笨蛋!就打起来了。我回到家里边很生气,我父亲看到了,说儿子你生什么气?我说谁谁谁说我是大笨蛋,他说我笨,给我气死了。我爸认真就这个事给我讲,这个人说你笨你就笨了吗?你真的笨了吗?说你聪明你就聪明了吗?你要知道这都是没意义的,我告诉你怎么化解这种冲突。
我爸告诉我,你把这个标准彻底给打乱,他说你是大笨蛋,你要这么回应他,你说我是个特别大的大笨蛋,我是特别大的最大的大笨蛋,我比你想象的还要笨,你就这么回答他,你看他怎么回应你,我一想这能行吗?我爸说你试试,结果我这一试,小朋友说你是大笨蛋,我说我笨特别笨,我是个最最大的大笨蛋,比你想象的还要笨。对面孩子哑口无言,他原来指望他制定的这个标准,你进来以后就会跟我争执,我是聪明的,结果我把他这标准全破坏了,我把它给混成一体,然后我说我比你想的还要笨、更笨,这人就哑口无言了,从此再也不跟我争论了,再也没有这种事了。
所以后来每次碰到这种情形,我都想起我爸爸当年对我说的话,把标准打乱,没有这些标准。难道他说你笨你就笨吗?他说你聪明,你就聪明了吗?不是的,还是在你自己,不要在意它。不在意的一个表现,就是把标准拉得更低,我比你想得更糟糕,这其实并不是诡辩,并不是辩论的方法,而是一种人生态度,真的没那么在意。这东西,别人说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吗?不是的,我们要忘掉这些标准,按照心中的善念去做事就行了。
现在仔细想想,长大了,好多想法其实跟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有关,小时候爸爸跟我讲过这样的一个观念,我心里就有一个种子,我长大了很少受到这些伤害,这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养是把你身体养活大,育是教育的好,把正确的理念给孩子。我听说很多我的听众,是跟着家里的孩子一起听的。《道德经》的理念,如果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教给他,有可能这是您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孩子会因此受益的,这是大道,把这种大道这么早的教给孩子,我觉得是了不起的事,各位朋友们加油!
我们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接着跟大家聊《道德经》,看老子又给了我们什么启发,谢谢大家,再见。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