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上医学【最上乘的医生是自己】

十三、自性之五德养性【下】

在《论语》中,孔老夫子曾感叹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说,他从没有见过能够发觉自己的过错后,能从内心自己控诉自己、起诉自己、自己谴责审判自己的人。”你看看,这样的人是多么的稀有难得,孔老夫子说他一辈子都没见过几个敢于这样做的人。可见,我们能发现自己的过错,并当下真诚忏悔,勇于改过,就已经很好了,何必总是耿耿于怀,纠结着不放呢?完全不必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跟自己过不去。若心里总是纠结、总是内疚,一辈子生活在悔恨之中,请问,我们的心何日才能重见阳光呢?

恨是五毒之一,恨伤心。恨别人、恨自己都会伤自己的心,容易引发心脏相关的疾病。纠结的久了,就容易得抑郁症、忧郁症,忧郁心重了还会伤害我们的肺,多不划算?我们只要当下忏悔、当下改过,不自伐,就不会损害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就不会生病,就不必要整天吃药、打针甚至动手术,我们的身体健健康康的,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这不就是大功一件吗?所以老子说:“不自伐,故有功。”

四不自矜。矜是矜持,什么叫矜持?放不下面子,放不下身段,不肯屈就,总是端着架子,爱面子,爱慕虚荣等等都是矜持的心理和表现。总之,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人这一辈子就是那么点事儿,简简单单的活着,多好。你总是带着个面具、端着个架子与人交往,累不累,不仅自己累,还累人,让人看的都累。你总端着,能坚持多久呢?到头来把自己累坏了,累趴了,生了病,得不偿失,多不值得。因此,我们只要肯摘下面具、放下身段,身心都会轻松,就会不生病,就能活的健康、长久。所以老子说:“不自矜,故长。”

综上,老子的“四不自”是对“礼”的敬上、谦下内涵的具体落实,我们把“四不自”落实好了,身心就会获得康宁,就不容易生病。

礼德对应我们五脏中的心脏,礼德养心。敬上谦下,一上一下,上下无碍,我们的气血运行就会通畅无阻。就不会整天提心吊胆,忐忑不安,我们的心就会平静、安宁。比如鞠躬,就是落实礼的一种很好的具体形式,当我们对人弯腰鞠躬时候,我们的心肾会离的很近,心五行属火,肾五行属水,我们躬一鞠下去,心肾一相交,肾中真阳上升就会温养心火;心火下降就会节制肾水的泛滥而助真阳;同时肾水又能制心火,不使其过亢且有益于心阴,这就是心肾相交,也叫水火既济。

肾藏精,心藏神,心肾一相交,我们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若我们鞠躬是发自内心的恭敬、谦虚,那么,我们也很容易得到别人的赞赏,得到别人的帮助支持,我们的事业也容易获得成功。心肾若不相交,也就是水火不济,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调,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的心悸、心烦、心慌不安、腰膝酸软,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状。

第四,什么是智?智是理智。什么是理智?理就是道理,智就是智慧。道理就是道的真理。只有懂得道的真理,才是真理智,才是大智慧。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运行规律总是和大多数人的思考方式是反着的,是逆着的。大多数人所讲的道理通常不是真道理,是被习气所染着、被习性所裹挟着的歪理,这些人通常缺少正知正见,没有辨别正邪、是非的能力,看不清事实真相,头脑容易发热,不够冷静,很多时候是感情用事,凭一时冲动就做了决定,因此他很容易迷惑,做事很容易朝令夕改,半途而废,他的人生之路崎岖坎坷,他的性格也容易多变,喜怒无常,暴饮暴食,感情用事、冲动决定等等,这些都是不理智的表现,理智的人头脑冷静,起心动念,每个抉择都循着天道而为,所以他有智慧。

智德对应我们五脏中的肾脏。肾主智,中医理论认为,一个人有智慧,思维能力强,主要是因为肾气充足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肾还主骨生髓,而脑又为髓之海,“肾主骨”一个人肾气足,骨骼就强健。相反,肾气衰败会出现骨质疏松、腰酸背痛,甚至牙齿出现松动等现象。

“肾主骨生髓”肾气足的人,骨骼里的骨髓也是充满的。而脊柱里的脊髓和我们大脑里的脑髓是连通的,大脑的脊髓液对我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脊髓液充满,他就聪明有智慧。相反,假如一个人经常手淫或性生活过度等而导致肾精泄漏,肾精所生成的髓就会枯萎,大脑里的精华就会倒灌进入脊髓中,大脑就不灵光了,出现记忆力减退、经常忘事、反应迟钝、头晕、头胀、失眠等状况,身体也会导致衰败的状况。

另外,临床上,我们见到很多小孩子,由于常年低头写作业、玩手机等导致颈椎、胸椎关节紊乱,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恶心、嗜睡、视力模糊、耳鸣等问题,以及猿人脖、驼背等早衰现象,其原因大多与脊髓通道因脊柱的强直、错位、反弓等导致髓液不能正常上供到大脑有关,家长千万不能忽视。

烦是五毒之一,烦伤肾。一烦躁,肾精就容易耗散。同时,烦多了就会成为怨、恨、恼、怒等情绪,肾火就容易上延,灼烧心肝脾肺。

另外,恐为肾之志,恐也会伤肾,前面我们讲到礼德养心,人不知礼,见人通常会诚惶诚恐,出现肾水与心火不济,就容易出现很多病症。另外,肾水与心火不济,也会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人不知礼,就不明理;不明理,就不理智,不理智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后不是后悔就是恐慌,恐则气下,人在恐惧的状态下,就会造成肾脏所在的下焦中的气机闭塞不畅,就会造成遗尿现象。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基;浇水浇树根,养生先养肾;以肾为根,强健全身。肾足则人体健康、延年益寿;肾虚,则百病丛生、短命早衰。也就是说,养肾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根本。肾好才能青春常驻,延缓衰老。

肾不好,人容易显得苍老,皮肤会变得晦暗,肤色也会发生变化,眼眶发黑,眼袋明显。会过早地产生耳聋耳鸣,腰腿疼痛,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生殖障碍,泌尿系统病变等症状的疾病。

肾要好,需谨慎,需慎独。熬夜、酗酒、手淫、性生活无度等等就是不谨慎、不慎独的表现。

肾由肾精和肾气两部分构成,肾精是肾脏的物质基础,而肾气是肾脏外在功能的表现,所谓精属阴而气属阳,肾中精气强盛,人体生命活动就正常,反之,人体生命活动就会出现异常,肾里面藏着真气,藏着先天肾水,是人体最大的发电厂、能量供应站,肾脏一旦出来问题,就会迅速影响到其他四个脏器,都出现问题,比如,心五行属火,肾水制心火,一个人若肾水不足,肾水不制心火,就会造成心火上炎,情绪上出现烦躁、发怒、等现象,脾气也会比较大。

另外,从五行理论来讲,肾五行属水,肝五行属木,肾水生肝木,一个人肾气充足,他的肝气也会柔和,性格平静谦卑,不容易生气动怒,身体的分泌、代谢、排异等本能系统就会正常的工作,因此他就容易健康长寿。

第五,什么是信?信是言而有信,是信用、是诚信,再往深处说是信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信是道源功德母,大自然是最守信的,春去了夏来,夏去了秋来,秋去了冬来,冬去了春来,四季更迭,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潮水的涨和退,从不失信,这就是大自然的性德。

人无信不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中的人,与大自然是一体的,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必须效法大自然的这种性德,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事实上,我们人的每一呼一吸,心脏的一收一张,脉搏的跳动,内分泌的活动、胃肠的蠕动,女性的卵巢活动,排卵、月经周期等都遵循着大自然的节律,这也是“人法地,地法天”的性德表现。人若不守信,任由自己的习性当家作主,就会做出失信的事,生活没有节制,饮食没有节制,穿衣没有节制,没有节制就破坏了身体的正常节律,破坏了节律,身体就会得病。呼吸不正常,心跳不正常,内分泌失调,肠胃失调,月经不正常等等,很多都是破坏了节律的结果。破坏节律就是不讲信用,对自己都不守信,连自己都欺骗。

信德是其他四德的基础。因为它具有承载的功能。一个人的健康也好,人生之路也好,要是没有信德作为一个基础存在,那么仁德是假的、义德也是假的、礼德也是假的、智德也是空的。因为没有信念、信仰、信德作为支撑,来养育,那一切都是空的。信德缺乏的人,其性格经常表现为猜忌多疑、疑神疑鬼,处事待人蛮横蠢笨,经常埋怨他人、无事生非。明明自己错了,死不认账,一定要找到一个对象、找到一个理由为自己开脱、辩解。一个人没有信用,常常欺骗人,就会常常被人骗。不是别人有意想骗他,那是在提醒他不要骗自己。

信德对应我们五脏的脾脏。信德养脾,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脾脏就好。反之,一个人若不守信,常常欺骗别人,他的脾脏就容易受伤。因为他欺骗别人,也就会常常欺骗自己,欺骗自己的心,经常说违心的话,干违心的事,违心就是骗自己。说话骗自己,做事骗自己,甚至连吃饭也骗自己,骗自己的舌头,骗自己的胃,明明吃的是垃圾食品,骗自己舌头说那就是自己需要的;明明吃饱了,骗自己的胃说多吃一点没事等等,骗来骗去,最后把自己骗了进去,病来提醒你不要继续行骗了,他不听啊,继续骗,最后把自己的命数骗没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心五行属火,脾五行属土。心火生脾土。一违心,心火不能生脾土,就伤脾,脾胃就容易生病。脾脏受伤,运化功能失司,水谷精微就不能吸收输布,气血化生无源,就会导致心肝肺肾都受到损害。

因此,一个人讲诚信、有信仰,就不会失信,我们的身心就会健康安宁。脾在志为思,思为脾之志,正常的思虑、思考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常态,不会影响到脾脏的健康运行。但是思虑过度,或者思来想去总是得不到确定的结果等情况下,就容易得焦虑症,焦虑症首先是心理疾病,其次还会会影响到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气机郁结阻滞,这是什么原理呢?因为我们陷入思考也就是处于沉思的状态,通常是气聚神凝的一种定态,定本身是好事,儒家《大学》里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处于定态之中,我们身体四肢乃至全身每个细胞分子都处于动态平衡与平静的状态,我们的自性才能安住于心上,我们才能以自性真心为参照标准,不断的滤除掉因妄心、妄念所导致的各种污浊杂质,最后证得纯净纯善的光明自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但是,思虑过度或思而不得,就是自性不能安住于心,心田仍然布满了习性的种子,习气如杂草一般,越思它越疯狂的生长,心就定不住,越思越烦恼,烦伤肾,恼伤肺。一烦就会耗散肾精,肾精耗散首先造成肾亏,肾脏受伤。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脏若要正常的运化五谷精微物质,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肾脏受伤,肾阳火上炎,灼烧中焦脾脏,脾土就会板结,表现在情绪上就是烦躁,脾气大。肾阳火耗散,不能温煦脾阳,就会出现腹部冷痛、四肢浮肿、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一恼,肺就容易受伤,脾土生肺金,脾为肺之母,按照五行理论,子受伤,母肯定会受伤。肺病日久,会导致脾脏的运化功能失常,脾气虚弱,从而出现食欲不振、不思饮食、纳食不化、腹胀、口淡不渴、大便塘稀等病症。

怨是五毒之一,怨伤脾。一个人经常怨人,经常生怨气,怨气郁结于胸,导致三焦不通,脾胃失调,引发诸如膨闷、胀饱、噎膈、上吐下泻、胃炎、胃溃疡等脾胃疾病。

以上就是五脏与五常、五志以及五毒的关系,另外在中医理论中,五志也遵循这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怒属木,悲属金,喜属火,恐属水,思属土。

中医称心理上的病为情志病,情志病就是五志引起的,通过五志的相生相克也可以治疗一些疾病,比如悲属金,为肺之志。怒属木,为肝之志。悲胜怒,我们可以用悲来治疗因怒而生的疾病,这就叫“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

再比如,喜为心之志,五行属火。恐为肾之志,五行属水。肾水制心火。过喜会使心神涣散而失常,造成心不能制火,就会出现癫狂症状。我们都学过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多年考试,都没有考中,这一年终于时来运转,中了举人。不料乐极生悲,大喜过度而精神失常,变傻了,这就是肾水不制心火造成的。结果,被其岳丈一巴掌又打得清醒过来,精神恢复了正常。这是因为范进平日就惧怕岳丈,所以被岳丈一巴掌打下去,受了恐吓,肾水制服了涣散的心火,疾病即时而愈。

再来,思为脾之志,五行属土;怒为肝之志,五行属木,肝木制脾土。

前面我们讲过,思虑过度会伤脾脏,出现吃不下饭,食欲不振,脾气大等现象,日久便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后汉书·方术传》记载说有一位郡守,因思虑过度而致病,四处求医都治不好,最后便派人找到了华佗,华佗便写了一封信转交给郡守,华佗在信中把郡守怒骂了一番,郡守见到信后大发雷霆,怒气冲天,呕出几滩恶血,病竟然不治而愈了,这就是肝木制服了脾土的结果。

以上就是对五常、五脏、五志、五毒的简单论述,从论述中我们可知,只要我们守住了五常,我们的人生就会顺利,身体就会健康。守住五常,就会有常性,明常理,有常德。不知常,胡作非为,肆意妄为,人生就会多灾多难。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