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上医学【最上乘的医生是自己】

十三、自性之五德养性【上】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上医学的学习,今天要谈的主要内容是自性养生,确切的说是自性之中的五德养性。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曾解释过《中庸》里“率性之谓道”一句话的意思,这里在简单讲一下。“率”是随顺的意思。随顺自性就是道之功用,道一作用就会有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德,德就是道的功用,或者说是磁场能量。德也是常德,常德再具体一些来说,又分为五种,简称为五常或五德,这五种常德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常德都是从我们自性流露出来的,是循自性而为的结果,所以我们又统称为性德或德性。

这五种常德又被称为内五行,《礼记》中说:“若木性仁,金性义、火性礼、水性智、土性信,五常之行也。”他们分别和我们身体的五脏相对应。其中,仁对应的是肝,义对应的是肺,礼对应的是心,智对应的是肾,信对应的是脾。简单来说,仁德养肝,义德养肺,礼德养心,智德养肾,信德养脾。

五常德分别潜藏于五脏之中,是五脏的天然本性,是五脏的天然防御本能系统。为了更形象的理解,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的这个肉身就像电脑的硬件系统,自性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五常德就像电脑杀毒软件一样,共同抵抗病毒习性的干扰与破坏。

另外,还有五志与五毒。五志就是怒、悲、喜、恐、思。五毒就是怨、恨、恼、怒、烦。其中,怒即属于五志也属于五毒。五志、五毒对我们的五脏都有很大的影响,五志之中的怒为肝之志,悲为肺之志,喜为心之志,恐为肾之志,思为脾之志。五毒之中怒伤肝,怨伤脾,恨伤心,恼伤肺,烦伤肾。

五常五志五毒与五脏一览表

下面我们就以五常为论述重点,讲一讲五常以及五毒、五志分别对五脏的影响。

第一,什么是仁?仁者爱人,要推己及人,爱人如己。仁者首先要做到自爱,才能爱人。一个人若不自爱,爱人也是假的。什么叫自爱?自爱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爱自己,或者说这种理解是比较浅显的理解。自爱的真谛是用“自性”关爱自己的身心。以“自性”为指导,让自己的身、口、意都循着“自性”而为,这才是真的自爱。循着“自性”而为,这叫道法自然,是真正的顺其自然。自然就是自性本然,是自然而然,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为什么。不论是做事业,还是养生、调病,若顺着“自性”去做,人生就不会有障碍。今天我们这里谈的养生和调病,我姑且将其命名为:自性养生、自性调病。

不以“自性”为指导,全凭习性用事,这叫任性,任由习性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这不叫顺其自然,这叫任其自然。把“顺其自然”变成“任其自然”是对道法自然的曲解或误解,是消极的行为。想干嘛就干嘛,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穿就怎么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叫胡作非为、叫肆意妄为,叫任性而为。胡作非为、肆意妄为、放肆自己的意念、不懂养生常识,不愿意约束自己的念头和习气,任由坏习气控制着自己的身体,操纵着身体胡乱行动,这样的人生怎么会顺利呢?这样的身体怎么会不生病呢?他的生活肯定会乱七八糟,人生肯定会一塌糊涂的。就此,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之前我曾用在家庭教育方面,但是,我认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个准则,在养生、调病上同样适用,这个结论就是:顺其自然而不任其自然。

仁德对应我们五脏中的肝脏。仁德养肝,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的肝脏就好。怒是五毒之一,怒伤肝。《黄帝内经》说:“肝主怒。”常发怒、常生气的人最易得肝病。仁者爱人,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懂得爱人,他与人没有对立,因为不对立,所以没有冲突矛盾。没有冲突矛盾,所以他很少会生气,很少会动怒,所以他不会得肝病。现在人很多得乳腺癌、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甚至中风、半身不遂、眼花耳聋、眼歪嘴斜等疾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生气动怒引起的。我们细细观察得这些病的人,他要么是爱生闷气,有气强憋着、有委屈强忍着,要么脾气特别大,总爱发怒,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明里暗里的与人较劲儿等等。

肝主筋,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他通常会对人冷冰冰的,对人很冷漠,甚至冷酷,身体没有温度,这样的人经络最容易淤堵,手脚容易麻木,这种病就叫麻木不仁病。

仁者无敌。《黄帝内经》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的肝脏好,肝脏好,他就有勇有谋。他心胸宽广,与谁都不会产生对立的念头,因为没有对立,所以他眼里没有敌对的人,因为没有敌对的人,所以说他天下无敌,是大将军。

第二,什么是义?义者循理,理是道理,人要讲道理。不合道理的话他不说,不合道理的事他不做,不合道理的念头他不想。道是中道,中道是平衡之道。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不是绝对的平衡。关于中道,不是本节讨论的重点,我们后面会专门论述。

义德对应我们五脏中的肺脏,义德养肺。一个人讲道理,念念都守着中道,他的每一呼一吸就会很平和,呼吸平和就能养护我们的肺。他不会得哮喘、肺痨、肺气肿等肺和呼吸道相关的疾病。

恼是五毒之一,恼会伤肺。一个人爱恼人,就容易得肺病。恼人就是爱嫉妒人、跟人记仇、什么事都记在心上。一恼人,他的气就不平,一呼一吸就不均衡,就容易伤肺,伤我们的呼吸道。一恼人,他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一对立就容易产生对抗,自己与自己对抗,一对抗就容易破坏我们的肺脏,肺部就容易上火、产生炎症,也就是肺炎。肺火上延就会灼烧我们的呼吸道,引发诸如哮喘、感冒、支气管炎、鼻炎等呼吸道疾病。我们常说恼羞成怒这个词,恼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怒,怒气不仅伤肺还会伤肝。

悲为肺之志。除了恼之外,悲和忧这两种情绪也会伤肺,因为肺主气,忧和悲都会消耗体内正气,造成上焦不通,营卫之气郁结不散,淤积成热,从而伤及肺脏。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肺弱了,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容

易产生悲伤的情绪。

第三,什么是礼?礼主敬。敬是恭敬,是敬畏,恭敬父母、恭敬师长,敬畏自然,敬畏有道之人。要恭敬、敬畏天地一切的人、事、物。敬的另外一面是谦,对别人要敬,对自己要谦。另外,敬是敬上,谦是谦下。敬上和谦下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只敬上不谦下,不是真正的敬;只谦下不敬上,也不是真正的谦。

敬上谦下的具体落实就是老子的“四不自”,一不自见,二不自是,三不自伐,四不自矜。

一不自见。不自见就是自己若没有正知、正见,对事和理没有参透之前,不要乱发表自己的意见,否则,就容易把事情搞得越来越乱,把真相越来越搞不明白,自己头脑越来越糊涂,越来越心烦气躁,就容易引发各种身心疾病。心明才能眼亮,一个是非不明、缺少正知正见的人,到老了眼睛就容易浑浊、视物不清,甚至得痴呆症,所以老子说:“不自见,故明。”

二不自是。不自是就是不自以为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通常表现为张口闭口我我我,只有自己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耳朵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故容易患耳鸣、耳聋等疾病。因此,一定要认真改过,不要总认为自己的见解是世界上唯一正确的,更不要总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真理虽然只有一个,但通往真理的路却有千万条,任何事都有多面性,都可以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去解释,我们知道《易经》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个维度,六十四个看问题的视角。我们应该常问一问自己的心: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你觉得你觉得正确的就一定是唯一正确的吗?当我们不自以为是的时候,当我们对一切人事物都保持一颗恭敬心,一颗谦虚心时,事实真相会自然彰显出来,所以老子说:“不自是,故彰。”

三不自伐。“伐”字有人解释为“夸耀”的意思,不自伐就是不自我夸耀,当然这样解释也是行的通的,但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我们前面刚讲到“不自是”,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理解一下这个“伐”

字,不妨将其理解为征伐、讨伐。那么,不自伐就是不自己讨伐自己,不自己跟自己干仗,不自己跟自己打架,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一切随顺自然。自己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一种情况是自己发现自己有了过错。发现自己有了过错,对后果十分敬畏,后悔了、内疚了、忐忑不安了,敬畏的过了头了,自己就容易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无法饶恕自己,恨自己为什么会犯错,内心纠结不停。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