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接着来聊《道德经》。今天讲第四十九章,前面我们学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今天讲老子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这里边字稍微有点差异,帛书甲本写的是“善者善之”,我们通常看到的王本、严本、傅本、河本等等写的是“善者吾善之”,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就按照帛书甲本讲。
“善者善之”,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善良的人,我依旧以善良对待他们,“不善者亦善之”,就是心里边想的没那么好的,我也以善良对待他们,这样才真正的得到了善的真谛。叫“德善也”,这个“得”字,所有版本写的都是道德的“德”,“德善也”,实际道德的“德”通得到的“得”,应该是得到了善的真谛,一般可以这么解,也可以解成德行真的善了,这段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善良的人我们以善良的态度好好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们也要好好对待他。有人奇怪,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讲错了?不善良的人我们应该惩罚他呀,怎么不善良的人我们也要好好对他?这能行吗?那不得寸进尺吗?怎么这才是真正得到善的真谛了呢?为什么会这么讲呢?
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争论,老子讲,“抱怨以德”,你怨恨我,我还以好的品德对待你好。可是在儒家经典里边,孔子讲的是“抱怨以德”,那“何以报德”呢?你怨恨我,我拿良好的德行来报答你,你要是对我好,我还是拿好来报答你,总该有点区别吧,所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孔子讲的话。历朝历代都在争论,到底是老子高明还是孔子高明,多数人认为孔子高明,孔子讲的区分多好,人家分开了,人家更高明一些,有不同的层次对待方法,实际上为什么这样呢?孔子讲的是做人的最底线,是给老百姓讲的,孔子的思想基本上给老百姓讲的。
老子的思想是给谁讲的?我一再说,老子讲的是管理者的智慧,是管理者应该怎么去面对你的被管理者,如何面对群众。当管理者面对群众的时候,群众怨恨你,你就需要去怨恨群众吗?或者说您跟群众叫真吗?我们以直报怨,我们较真到底谁对,我们讨论个清楚,老子讲的是领导者对群众,群众即使恨你,你也要以德行来教育他、感化他,这是领导者对群众的角度,群众之间最好以直报怨,这是底线,就是以公平去评判他们,因为这些圣人们讲话对象不同,一个是对领导者,一个是对普通群众,所以才有了这种差异,结果大家不懂,反而是谁高谁低,没有高和低,角度不同,你采取的方式不同。
老子这里讲,“善者善之”,善良的老百姓我对他好,不善良的您也要对他好,因为这个世界上换个角度看问题,有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事。所以前面老子为什么讲“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你要设身处地地去想他在想什么,有些人你看着他表面不善良,但是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都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纽约市过去发生过一件事,一个老太太偷面包,被面包房的主人给抓到了,偷5个面包,老太太拿着面包跑,被面包房的主人一把抓住,拉上法庭,你偷我面包,要判刑。如果从我们普通定善恶的角度来讲,老人一定是恶,不善的,因为他偷面包违反了我们人类的准则,但是法庭审判,审判的时候说为什么偷面包?她说因为我家里的孙子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没有东西吃,实在是太饿了,所以我去偷面包去了,这是实在没有办法。
按照法律判应该怎么判呢?应该判她罚款或者监禁,罚款交钱可以,交出几倍的钱来,判她你要交多少钱,罚你钱,判完以后,这个纽约市当时的市长当时就说,现在我请在座的现场听的先生们,我们所有人,他把帽子摘下来,每个人往这个帽子里放钱,我们要赔偿,因为我们造就了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让一个老人居然为了孙子没有饭吃而去偷窃,这是我们的罪过,所以我们捐钱给这个孩子让他吃饱饭。您表面看用善恶去评判,她做的是恶,但是您换个角度,您找里边的根源,有可能你就会发现原来她有她的原因,这时候领导者要怎么办?领导者不是简单评判一个善恶就结束了,而是要将心比心,找到她为什么这么做,然后我以善良去感化她,去改变这个环境,这就是老子讲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前边讲《道德经》的时候,一再讲这个理论,我们所说的标准其实有的时候只是表面现象,你换一个角度看,这个标准就改变了,不要轻易的断定善恶,尤其是领导者,你要知道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形,换个角度来看,我能发现什么能够让我管理的更好的角度,所以这是领导者要去思考的。有朋友要说了,罗博士您讲的又是领导者的事,我们老百姓之间能不能这样呢?我觉得老百姓之间如果达到这个境界,那是更了不起的,孔子所讲的“以直报怨”那是最底线,最起码要“以直报怨”,但是“以直报怨”之上,老百姓还应该有更高的境界,也是“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的境界。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有恶的人,我们怎么对待他。我给大家讲过这么一个故事,2000年的时候,当时在扬州有一个中德合资的公司,跟奔驰合资,奔驰派过来一个经理,外方经理一家人在扬州那住着,晚上有4个江苏的年轻人,到他家隔壁偷东西,结果一看隔壁这家空房子没东西,于是又转向德方经理这家里,结果一进去被德国经理发现了,然后语言不通发生冲突,就打起来了,这4个年轻人就把德国经理和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全部杀害了,一家4口被灭门,结果很快这个案子破了,4个年轻人被逮住了,按照中国法律绝对要判死刑的。
结果谁也没想到,这个德国经理的母亲从德国知道以后,来封信,请求法院能不能不判这些孩子死刑,因为是4个年轻的生命,既然我儿子他们一家4口失去生命了,要再失去4个生命太可惜了,给他们惩罚,判刑可以的,但是能不能不判死刑?按照中国法律必须执行,因为这是我们的法律,所以还是判了刑。谁也没想到的是,德国经理的母亲千里迢迢从德国来到中国,号召整个南京地区的德国人,成立一个普方基金会,普方就是德国经理的名字,他儿子的名字,成立基金会做什么?他们认为为什么会出现4个年轻人入室被人灭门这种事,是因为这些年轻人得到的教育不够,他们一定心灵没有那么纯净,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恶”才在他的心里边战胜了“善”,怎么办?我们不要让悲剧再重演,所以我们拿钱,大家拿钱进行教育,资助那些贫困的孩子上学,一下资助了400多个贫困的孩子上学,这位母亲为什么这么做?这就是“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我要找的原因为什么会如此?我如何去改善他,让悲剧不再发生,这种状态就是“德善也”。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我每次看这个新闻都很感动,这是大事,我们生活中的小事也是如此,周围的人,比如说同事关系,善良对您,好的我善良对待您,为什么?因为爱的循环,各位如果看过我写过《弟子规说什么》这本书,里边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弟子规》是儒家的学者编出来的,但是实际上符合“道”的法则,里边重要的原则是爱的循环,就是你善良对我,我也善良对你,可是你不善良对我,我怎么办呢?这时候是需要一个改变的,如果你不善对我,我也不善对你,我们俩对抗下去,生活没好,需要改变,从谁开始改变呢?我们从自己开始改变,我就以善对你,来破坏这个循环,我以善对你,你还恶,我还善,慢慢慢慢循环变成了善与善的交流,一般人心都是肉长的,我就没见过哪个人真是十恶不赦,我天天以善对你,你还整我的,很少有这样的人。
我们说一般人,都是我会感化你,最终我们进去爱的循环,这是人生的法则。你一定要周围都是爱的循环,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比如说同事,对我总是有敌意,你要不断的想,为什么?我换位思考,在他这个角度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某一次怎么怎么样,你慢慢跟他解释清楚,慢慢以善对他,改变他的印象,一定有原因的,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是完全没有原因产生的,一定是有因才有果的,我们找到那个因分析它,然后慢慢改变它,慢慢进入爱的循环,那么你跟周围的人都是以善对善、以善对善,这多好啊,所以这叫“不善者亦善之”。
你进入这种境界以后,你就“德善也”。你放心吧,你得到善的真谛了,或者是你整个德行显示出的就都是善了,这是我们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工作中、在家里,全追求这种境界,我就不多举例子了,自己联想一下,婆媳关系是不是如此?
我不多讲了,今天就讲到这儿。朋友们,留个作业,我们回想一下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朋友们,就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接着来讲《道德经》。谢谢大家,明天见!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