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以心传心

四、发心的重要性

四、发心的重要性

从踏上修行的那天起就要好好地种下一个正因,如果最初的发心不正的话,就会因地不纯,果遭迂曲。因地不纯,就是在起点的时候,如果心态不摆正,志愿不摆正,整个身心不摆正,就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不遇到麻烦,或者说在经历种种遭遇的时候,很难正确地处理从而把这种种遭遇、曲折顺利地克服掉、超越掉。

我们从小到现在就没有受到严格而系统的与人生有关的训练,这是当代人修行没有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像《三字经》《弟子规》都是很好的,在古代童蒙的时候老师就教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看似简单,但是无比重要。它们像一颗种子,埋好了,我们一生就会走好;如果这些种子埋不到我们的心田中,没有融化进我们的言行中,则我们这一生都将难以步入正轨。

东方文化一两百年来中断了,这一两百年来整个中国人的身心无依无靠。上至社会精英,下至普通百姓,整个身心的现状,整个人生和生活的现状,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野生野长,横撑竖架。

所谓的野生野长,就是没有受过正规而系统的人生教育,无论是言谈举止行站坐卧,还是待人接物起心动念,处处表现为野生野长,如同一座荒废很久的院落。所谓的横撑竖架,就是整个身心,整个思维,很像盖大楼的脚手架,横一条、竖一条,当代人的身心无不如此,整个精神世界横撑竖架,没有规矩,没有章法,混乱得一塌糊涂,有点像地震后的样子,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很好的身心环境,是没有办法开始真正的修行的。

然而,很多修行人不愿意在基础上多下功夫,不愿意在起点上多做省察,觉得这些都是人生中的小事,我是来跟师父修大法的,这种“琐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此就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把你往上提,你是一个提不起的阿斗;往下降,你的自我、你的自大又不允许你放下身段,结果就是不上不下的半吊子,很麻烦!要是年轻人还好办一些,要是中年以后,各方面业已定型,习气业障已经固化,再改变起来非常困难。

所以现在带学生教弟子,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你把他往上带吧,带不上去;带不上去,咱们就下去吧,他又下不去,放不下姿态,放不下身段,不能够踏踏实实地从零做起,从基础做起,他又不愿意把自己的前半生推倒了重新再来,反而把前半生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习气,像宝贝一样保护得很严密,像刺猬一样不能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如此,把自己执著得很紧,不愿意把过去推倒了重新再来,所以就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高不成低不就。

今天大家到我们东方生命研究院来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有实实在在的成长,有实实在在的觉悟。这就要求大家真正地把自己此前养成的各种各样的习气毛病放下,好好地清空一下,一切从零开始。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很自负的样子,真正懂一件事,真正懂一门学问是很难的。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未必真正地活明白一件事,所以不要轻言懂了,东方文明非常博大精深,你读过几本经典?你学过多少圣贤言教?真懂很难的。我青少年的时候为了读书,家里穷,卖血换钱买书来读,还要到处拜师访友,风里来雨里去,尝尽世间冷暖,吃过的苦说出来多数人都会掉泪的。就这样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学习和修行,才小有所成。你们正式问学才几天,正式修行才几天,就敢自满?真懂很难的。

我时常兴叹,我们当年跟师父们学习的时候,跟你们现在很不一样,有时候两三个月师父才跟我说上几句话。你们现在呢,是天天给你们讲呀讲呀,讲到最后就剩下讲了,除了讲还是讲,没有用!讲多了大家就疲惫了,厌倦了。刚开始来到我身边的时候还有个新鲜感,师父说话还管点用,过几天就疲了,你讲你的,我行我素,不再敏于反应了,麻木了。我们当年跟师父学习的时候,他们看我们一眼,给个眼神提示一下,我们就懂了,就成长了,不需要说很多话的。

学习要有一颗学习的心!我原来没有意识到,最近在你们这里,我才意识到,你们的学习态度跟我们当时的学习,差别是很大很大的,特别不一样。我整天对你们说呀说呀,无休无止地说。我们那时候呢,更多是让我们看书。比如说,我们问师父一个问题,师父说这个问题在《金刚经》里面有讲明,就这么提示一下就完了。我们就把《金刚经》看完,心中的问题果然就解决了。下一次又遇到一个问题,师父说这个问题佛陀在《楞严经》里有相关的开示。好,我们又去认真地读《楞严经》。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位师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话不多。每当有什么问题,师父告诉你在哪个书里面,回去翻一翻,这个问题就消解了……我们就是这样跟师父学习的,不是听师父无休无止地说呀说呀,更多的是亲自去做,在实践中领悟圣贤教导,在成长中化解各种问题。师父或圣贤们给我们最多的是通过他们的 存在 来指引我们,身教胜于言教——他们仅仅是存在在那里就足够了,通过他们的存在,就足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和警醒,给我们的修行以持续的加持,给我们的心灵以归宿,给我们的成长以推动。

东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是“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外无行,行外无知。古代的祖师圣贤们,他们的教导和言行,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任性臆造出来的,无不是通过长期的生命实践而来。

佛陀在讲法时,是一边处身于他所亲证的真实佛境,一边把此佛境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给我们,故佛陀所说定然是真实不虚的,永远颠扑不破的。这就是为什么说释迦牟尼就是真理,是道路,是生命,是光明。而西方文化恰好相反,西方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他们的思想、著作都是建立在推理和构思上的,不是自己亲自实践的,不是实修实证出来的,而是长期地在书斋中推理和构思出来的。因此,我们对待西方的著作和对待东方的经典,需要用完全不同的态度。

东方的经典,需要我们长期而真切地实修实证,亲身体证,方能悟入而有所心得,仅靠逻辑推理是远远不够的。西方的书籍是作者在精神中推演出来的,通过逻辑演化而来,那么,你也通过逻辑推演走进去就行了。但东方的经典不是逻辑演化出来的,所以仅靠逻辑推演你永远理解不了《金刚经》《心经》,也永远理解不了《道德经》《论语》。你只有去成长自己,亲自证悟,才能够真切地理解它们。这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重大差异。

一百多年来的西化教育,使我们当代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爱用对待西方文化的方式来对待东方文化。态度决定结果,因为态度错了,结果必然错。就像我们现在的态度,始终是试图用逻辑、用推演、用构划的方式来理解东方历代圣贤的言教,这将永远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悟入。就算再学一万年你还是你,佛还是佛;你是你,孔子还是孔子,你们之间没有关系!不是你不用功,也不是你不勤奋,而是你的方法和方向错了,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你在用对待西方文化的方式来对待东方文化,起步就错了。

最近我老是在重复这个主题,就是一定要把东西方文化的性格差异讲说清楚,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什么是道统,什么是学统。这个不说清楚,你们的学术见地,你们的修行成长,永远难以上路。

一旦把自己的心态调到位了,每一天的变化都是清晰而真实的。那个时候你就自发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些真实的东西,比如尊师重道、践行仁义等。这个时候不需要师父一再跟你强调,而是你从内心深处领悟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因而也就从内心深处升起了真实的尊师重道之心。你会真切地认识到,像尊师重道,像践行仁义等等,这一切是如此理所当然,如此天经地义。有此真实之洞见的同时,也必然从我们的生命中真实地显化出真善美。此时的真是真实之真,不是臆想不是构思出来的;此时的善是真实的善,是从内心深处自发升起的慈悲,升起的大爱;此时我们会真切地意识到,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皆应该过善良的生活,应该成为善良的化身,因为我们此时真切地看到,善拥有着无限的利益和言说无尽的好处,同时也认识到那些造恶之人,是天下最愚昧之人,并油然生起对这些愚昧之人无限的怜悯和同情。发现了真,发现了善,当然也会发现真实的美:当我们越来越成长之后,当我们越来越觉醒之后,当我们越来越无我之后,就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是美丽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美的化身,触目所在皆为美。美和乐又是相互关联的,所有的事物都会给你带来无以言喻的快乐和享受,为什么还要去做那些丑陋和败德的事情呢?太愚昧了!

真正的道德是从生命的内在自发地升起的,如此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这就是儒家以及整个东方文明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道德和智慧皆是来自生命真实的觉醒,故有德者必有智,有智者也必有德。德与智皆为生命先天之本有,非后天之建构。在我们的生命内部,道德与智慧从本以来即已圆满具足,真善美同样也是从本以来即已圆满具足。生命化身为善,则表现为道德(良知);生命化身为真,则表现为智慧(般若);生命化身为美,则表现为喜悦(幸福)。

有多少智就会有多少善。反过来说,有多少品德就证明这个人有多少智慧,而且这种智慧是真智慧,假智慧不会给我们带来真道德的,真品德一定是建立在真智慧的基础上。他的确是看清楚、看透彻了真善美所带来的无限利益、无限快乐,而假恶丑所带来的则是无尽的痛苦,所以从此以后他宁愿丢掉自己的性命,也不会去做假恶丑的事情。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一位真智慧者,一定是杀身成仁,而不是杀仁成身(宁愿为道德而舍去性命,也不愿牺牲良知来成全个己私利)。为什么他宁愿杀身成仁,而不愿意杀仁成身?因为他从内心深处真真切切地认识到:做假恶丑的事情太愚蠢,害人而不利己,必要的话,哪怕献出生命都可以,但是让他违背仁义,他做不到。这个断然不愿违背仁义的前提,一定是他切实领悟了生命真义,彻底明白了真善美皆为内在生命之显化,违背真善美,就是违背生命的内在法则,就是背觉合尘,就是自甘堕落。但凡不愿自甘堕落当然是不愿违背生命之理;但凡伪君子者,真小人者,定是没有真切明白生命之理,没有领悟道德与智慧乃生命先天本有之物,而至于此。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