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道德经文字版-罗大伦

第五十六章 第1讲你说你知道,那你可能还是不知道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跟大家分享《道德经》的道理。

我看到很多朋友留言,留得比较长了,讲了自己的生活中发生的改变,我觉得这个事很开心,我们大家其实都在学习,包括我自己,比如说有人问,罗博士老子讲的这些思想,您自己都能做到吗?坦诚地讲,我们都在学习的路上,说都做到真的不可能的,我们只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已,努力一点,有点改变,觉得自己不再纠结了,做事投入了更多的经历了,我们把形神合一,把心念放到工作上了,越做成绩越大了,您说这不是好事吗?

那天我看见有朋友留言,坦诚地讲,我眼泪差点下来,我觉得是位先生的留言,他说之前我在家里边经常发火,一看到同龄人开公司发财了,回家就跟太太发火、跟孩子发火,觉得很不开心,后来听了《道德经》以后,改变了,把自己的事慢慢好好做,做好事,我现在能有个工作养家糊口不错的,我应该这么好好地扎实地生活下去。所以这种改变,我看到后心中非常有感触,因为这个阶段谁都经历过,我也经历过,在家憋气、发火,怎么什么都不行?我怎么一事无成?真正明白“道”的原则以后,扎扎实实去做,再过10年,您如果做的真扎实的话,您的生活一定会大有改观的。所以我们心得分享很有好处。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也可以写出来,然后发过来,也可以发到我们留的邮箱里,我们会给大家刊出的,而且一旦选用了,我们会有奖品,我看这两天编辑们正在选奖品给大家呢。

我们今天接着讲《道德经》,讲第五十六章,五十六章是个非常有趣的章节,因为我觉得这里边讲法会颇多,首先我们来看前边两句,老子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一般版本写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帛书甲乙本一般是用“弗”。也是当“不”讲。郭店楚简写的不是“知”而是智慧的智,“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为什么他写智慧的“智”呢?因为在那个时代,智慧的“智”和知识的“知”、知道的“知”两个字通用,他们这么写完也有问题,我们现在都认为是“知者弗言”。但是也搞不懂,也有可能老子最初的意思是“智者弗言”,但是我们只是根据意思来猜测,因为老子反对这种过用智慧,所以我们说“知者弗言”更妥帖一些。

“知者弗言”是真正知道的、明白的人,人家不多说话,多说话、总是到处说的,他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这句话争议颇多,我给大家来讲一讲。首先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阅历来看,有这么讲的,什么意思呢?人生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什么都没见识过的时候,您就喜欢不断地讲,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您真的什么都阅历过、经历过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些没什么好讲的,这时候您可能就开始慢慢变得沉默了。

所以像这样的话,古代人也有,辛弃疾写过这样的词,他写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什么意思?就是年轻的时候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愁,没事就往楼顶上走,越往高楼上走,为了想写点新的词,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拼命往里加这种“愁”、“凄美”、“哀怨”等等文词。等到年长以后,“而今识尽愁滋味”,我真的把“愁”都明白以后,“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把愁滋味都已经识遍了,还说什么呢?没什么好说的。这时候就像杨慎写的那个词,“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哈哈一笑,一杯酒下去,不用再说了,都明白,经历太多了,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种人生的经历过程。

老子给我们讲的是这个人生的阅历过程吗?不是的,老子讲什么?我们可以以为老子在讲“道”,明白“道”的人,他就不说话了,“弗言”,不说,而那些每天在说的他却真正不知道“道”,所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这句话一讲完,我们这么来分析,这里边有个悖论,白居易就讲了,白居易就很疑惑,他就写了一首诗,“言者不如知者默”,就是说你在天天讲的,不如那个知道沉默那种人,“此语吾闻于老君”,这句话我是听老子讲的,老子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若道老君是知者”,那您说老子到底知不知道?他要真正地明白“道”了,为什么还要写五千字呢?“缘何自传五千言”?这不是悖论嘛。

有人说罗博士,您讲《道德经》懂没懂“道”?那您真懂“道”了,那您怎么还在讲?你就可以不讲了,按老子说的“知者弗言”,那您质问我还行,质问老子就奇怪了,老子他到底知不知道?他写了五千字《道德经》,按说他自己写的,真正明白“道”就不写了,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误解了老子讲的。这样我们就来到了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

有一批学者怎么认为的呢?老子讲的知道什么呀?知道后边所讲的“玄同”的境界,所以本章的后边老子讲的“玄同”。“玄同”的境界就是我们真明白“道”以后就知道了,所有事情都是相比较出来的,高和低。人家问你,比如说一个10层楼、一个20层楼,您说20层楼高不高?你说高还是不高呢?你说高,人家又出来个100层楼,你说100层楼跟20层楼比,20层楼是高还是低?显得又低了。所以您对所有事物的描述,都有可能随着条件的变化都在变化,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现前的事物都是有条件地出现的。而且它不断地变化。我们就不要非把它命一个名,叫什么,比如这叫好人,这叫坏人,这种命名不对的,因为随时会改变,在某件事上他可能是好人、坏人。

甚至在某一件事上您的角度不一样,可能看到的也不一样,您说这人是好人吗?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一看就是坏人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阴阳互生的,这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就说它是什么,给它命一个名,然后认为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我们不要这么想,因为世界是变化的。在《金刚经》里有这样的语句,《金刚经》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里充满了这样的语言,说什么什么,非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名是什么什么?什么意思?我给各位演示一下,就我手中录音的手机,这个手机现在是手机,我说是手机,但是您说一百年前,我这手机是不是手机?再过一亿年以后,它是不是手机?都不是,一百年前,不要说一百年,苹果6才出来多少年,这些东西都在世界的石油里、土地里、金属等等,在大地里,一亿年以后去哪了?又回到大地里去了。

所以我们人世间如果看60亿年的历史,在其中只有短短、短短的瞬间,这些物质构成了一个叫手机的东西,我说这手机即非手机,你也知道前后那么长时间,跟是手机的时候比,它都不是手机,我们只是把它聚合起来变成手机,名字叫手机,用这么一瞬间而已,世间所有的事都要这么讲。我们跟各位朋友在一起聊《道德经》,一百年前我们在哪?不知道在哪,一百年以后我们去哪了?回到大地里去了,所以我们因缘而聚,我们聚成这样,但是在60亿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只是瞬间聚成了人形,我们有生命在沟通,瞬间的。所以你不要说永远是这样,你要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执着了,所以《金刚经》如果读起来,你就知道,让自己不执着、让自己放下,有什么好纠结的呢?

老子这段话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讲的是什么呢?您就别那么确定说这就是名什么什么,就叫什么什么,别这样。我们如果能够看清一个事物的本质,知道它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它。比如说有些纠结,比如说某个领导总是像要给我穿小鞋一样,这事你会纠结,可是如果你看清本质了,一百年前你在哪呢?一亿年你在哪呢?一亿年以后你去哪了?不要说一亿年,一百年以后你去哪了?我们就又都回到土地里去了,您说我们就短短地有缘分成为人,我们在一起工作,这点缘分我们还要纠结吗?放下来,你看看,真可怜还要折腾,不要折腾了,我们有缘分在一起是幸福的事。您看清本质以后,您就能放下了。

老子这讲的是一个哲学概念,也就是说对于这种形名,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叫真,真明白以后,你也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没法确实确立一个真正的形名。这句话的哲学概念我们就阐发到这了,在实际中怎么用呢?真正明白“道”的人,“知、道”俩字可不简单,知“道”,明白“道”了,知“道”的人,人家就去低头做事,把事情本身做好,利益众生,为大家不断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去做,但是对做事所带来的形名,什么是形名?它所带来的外表的体现、表现,我们却尽量不去过多地言语修饰、过多地提及它,这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

“上善若水”是什么境界?水不言,水安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帛书甲乙本的原文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人家是安静的,原来是多“安静”俩字,现在的版本就“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可是帛书甲乙本多“有静”两个字,“有静居”,安静地居于众人讨厌的、低的位置,往低处流,这种安静的大家做事的状态,老子为什么形容它跟“道”很接近呢?就是因为人家低头做事,人家没把自己抬得很高,非要追求做事带来的那种形名,那种名誉、地位、利益,那种外表的东西。这种做事态度就叫做“知者弗言”。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40多天,把危急大明王朝的一个叛乱战争,一个人给平定了,正常人一想,这么大功劳,了不得,我要大书特书,我怎么也得跟皇帝表彰一下自己啊,跟大家表彰一下,庆祝庆祝。并没有,人家怎么样呢?人家正讲课呢,消息传来,宁王被活捉了,大家说庆祝,人家说小点声,接着讲课,言语不乱、神色不乱,人家问他为什么这么安静?因为此事“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就像风过我耳朵一样,动不了我的念头,讲课还是要讲课,认真做事,对做事带来的结果压根就没在意,这样的人是圣人级别的,是真正悟道之人,所以在王阳明那个时代,朝廷那么乱,纷争那么多,但是王阳明却稳如泰山,这就是因为他的境界决定的,所以像这样的人做事把自己放低,没有过分地去表彰自己的地位、功劳等等,这就叫“知者弗言”。

今天我们把“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这句话,给剖析出了几个层次,否则大家就会觉得老子讲什么?知道道理的就不说话了,说话的人就不懂道理了。我们经常在生活辩论的时候,用这句话来打击别人,就是你天天讲的,你肯定不懂,不懂的人不说话,其实老子讲的并不是这个道理,今天讲解了以后,大家又懂了。

朋友们,我们今天就聊到这儿,下周这个时间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我们一起分享,共同看到大家的进步,我们一起自己努力,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不见不散!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