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素问识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改《虚实要论》,云:旧作《刺志论》,今以篇内之言无当,僭改。简按:篇首论虚实,而篇末结以针法补泻之义,斯为刺志也,改易篇名,却无谓矣。)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 马云:凡气与形,谷与气,脉与血相称者为常,而相反者为病也。气者,人身之气也。(如营气卫气,是也。)形者,人之形体也。(次节,岐伯以“身”字代“形”字。)气实则形实,气虚则形虚,此其相称者为常,而相反则为病矣。然此气之虚实,必于脉而验之,但不可即谓气为脉也。观下文有血脉对举者可知,王注引《阴阳气象大论》之形归气,以验其虚实之同,甚有见,至以气为脉气,则非矣。

气虚身热 马吴高并根据《甲乙》,“气”字上,补“气盛身寒”四字,是。

脉少血多 吴:“少”作“小”。马云:“少”当作“小”。张云:脉盛血少者,阳实阴虚也,脉少血多者,阳虚阴实也。简按:血之多少,盖察面而知之。

得之伤寒 马云:此伤寒者,初时所感之寒,至于日久,则寒亦为热矣。故《热论》曰: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水热穴论》: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于热,何也?岐伯曰:夫寒感则身热。张云:按《热论篇》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本节,复以身寒者为伤寒,身热者为伤暑。其说若乎相反,不知四时皆有伤寒,而伤暑惟在夏月。病不同时者,自不必辨,惟于夏至之后,有感寒暑,而同时为病者,则不可不察其阴阳也。盖阴邪中人,则寒集于表,气聚于里,故邪气盛实,而身本因寒也。暑邪中人,则热触于外,气伤于中,故正气疲困,而因热无寒也,此夏月寒暑之明辨。故以二者,并言于此,非谓凡患伤寒者,皆身寒无热也。

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张云:谷入多者,胃热善于消谷也。脱血者,亡其阴也。湿居下者,脾肾之不足,亦阴虚也。阴虚则无气,故谷虽入多,而气则少也。高云:夫谷入多,而气反少者,其内则得之有所脱血,或湿邪居下之病。简按:血脱液干,水湿归下,并胃中津乏,故消谷善饥,与《伤寒论》,抵当汤治证,其理略同。王注,以脱血湿居下为一事,恐非。

谷入少而气多 张云:邪在胃,则不能食,故谷入少。邪在肺,则息喘满,故气多。

胃及与肺 吴删“与”字。

饮中热也 吴云:有痰饮者,脉来弦小,有中热者,血出必多。张云:脉小者,血应少,而反见其多,必或酒或饮,中于热,而动之也。高云:夫脉小血反多者,其内必饮酒中热之病,酒行络脉,故血多行于外,而虚于内,故脉小。昂云:按:《灵》、《素》皆无“痰”字,惟此处有“饮”字。简按:中,读“如”字,高注义长。

脉有风气水浆不入 张云:风为阳邪,居于脉中,故脉大。水浆不入,则中焦无以生化,故血少。吴云:此上,皆释反者为病之词。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 吴云:空,上声。马云:大凡用针之法,右手持针,左手掐穴。方其入针泻实之时,则左手掐穴,开针空以泻之;及其去针补虚之时,则左手闭穴,闭针空以补之。张云:入实者,刺实也;入虚者,刺虚也。简按:据上文,虚者,气出也。入虚,当是出虚。滑吴张志高,并作右手开针空,非也,当仍王及马注。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