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上医学【最上乘的医生是自己】

九、绝学,都在觉处【上】

老子说“绝学无忧”,拥有绝学,可以让我们一生身心无忧。古往今来,“绝学无忧”这一句话让无数修道者心生无限向往,那么,如何获得这门绝学呢?

从总体上来说,激活天性、回归自性、树立牢固的天道信仰,让自心与天心合而为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时,我们就能链接天道,获得天道能量的加持,这就是真正的绝学。

老子之所以极重天道,甚至把天道上升为人生信仰,就是因为他证悟到了天道能量是无有穷尽的。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获得天道能量后,就不需要我们劳心费神,整天算计来算计去,整天争来抢去的,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帮我们运作,自然而然的帮我们达成我们想实现的目标,让我们在人群中胜出,也不需要做什么广告,不需要大肆宣传言说,我们自然会赢得百姓、客户、群众的热烈响应,更不需要刻意号召、召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金钱、人才、成功,自然会向我们涌来,也不需要我们绞尽脑汁、费劲心机的去谋划,尽管把心放宽、放松、放平,一切老天都已经给我们谋划好了,这就是天道能量的牛X之处,这就是真正的绝学!

要拥有这门绝学,首先我们必须要有觉悟,没有觉悟,那肯定与绝学绝缘了。

有了觉悟之后,就自然会链接到天道能量,并且必须牢固我们的天道信仰,如此才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持久不断的获得天道能量。

而要觉悟,首先必须激活我们的先天本性,开启自性真心。

先天本性就是我们的天性,

自性真心就是我们的天心。

激活天性,才能触发天心。

触发天心,才能把握天机,证悟天道。

明代有一位叫洪应明的得道高人,自号还初道人,“还初”二字,可以说是他的修道目标,就是立志要返还到道之本原,明心见性,照见自己本来面目的意思。

洪应明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书的名字叫《菜根谭》,想必很多人都读过,在书中他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也可以说是他证道后的感悟,他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与舒。”

“宠辱不惊”恐怕很少人能做到,今天国家主席突然亲自接见你,明天别人突然给你扣上一个屈辱的大帽子,你还能做到让自己的心“不惊”吗?没有十足的定力,恐怕很难,大多数人是“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所以,要想修道,要想证悟绝学,定力功夫很重要。

定力十足时,才能真正做到花开不喜,花落不悲,成功不喜,失败不悲,不论是非成败,一切顺其自然,坦然面对。

定力不足时,怎么办呢?老子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若惊”的心,“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在宠辱、得失面前,要时刻保持警惕,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要因为宠辱、得失而使心性迷失方向,陷入歧途,让心时刻在道上,与天道保持同步。

如何对待宠辱?老子也指示了我们一个方法,他说:“宠为下”,当我们受宠、被人宠爱时,就说明自己还处在卑下的地位,所以,就要时刻保持谦卑、谦下的心,否则一受到宠幸,就翘尾巴,就自高自大、傲慢不可一世的话,很快就会大祸临头。

关于“绝学”修炼之法,唐代有一位叫明道的得道高僧,世称永嘉大师,永嘉大师明心见性、证悟绝学之后,写了一首诗偈,为我们指出一个很好的修炼方法。

诗偈中有两句是这样说的,他说:“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绝学无为闲道人”,从这一句来看,明显受老子“无为”思想影响很深,如何参悟绝学呢?除了要有定力功夫外,还有一颗“无为”之心。

什么是“无为”呢?如果把“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那你就完蛋了。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是无所不为,“无为”之“无”无执,是告诉我们:待人接物时,心不要执着在相上。只要合乎天道,我们当下做什么事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不论什么事都要以一颗“闲心”去对待。所谓“闲心”就是无为之心,或者说是“无心”,是无执之心。就是告诉我们要以一颗“无心”去做、去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从心性上说的,无不为,则更多是从事项上来讲的。

古人云:“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是做事、是有为,而“无心”即是道心,是无为之心,心若合于道,事必合于道,因此,尽管以一颗“无心”去行“插柳”之事,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放心二字,剩下的一切都交给老天,尽管放心,无需多想,相信老天一切都会给我们安排的妥妥的,相信结果一定是水道渠成,柳自成荫。

人生旅途中,不论遇到多大的障碍,永远保持“道心”如如不动,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坚信“山穷水尽处,必有出路,柳暗花明时,必有一村”。如此,我们的心才能彻底的得闲,得“闲”就是心彻底得到解脱,真正得到大自在。

“不除妄想不求真”,妄想来了,不要刻意想着除去它,而是冷眼静观其变,只是观照它,任其自生自灭就好。为什么?因为一刻意,一旦生起想除去妄念的念头,这本身就已经不自然了,已经不是无为,而是有为了。

“不求真”不要为了“求真”而求真,当你还有个“有求”的心时,这就是刻意了,就是有求了,所谓的“真”早已失真了,大道真而不虚,不求而真自得,不求而真自现。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就是道性,是纯真的先天本性,没有开发显化出来之前,它是无明的,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