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健康学-健康自己把握

健康模式的转变

成长不是我有话要说,而是听得懂、看得懂。

健康模式(medical paradigm或medical model)是指在健康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健康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观察与处理健康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它的核心就是健康观。

健康模式是人类获取健康和防止疾病的经验总结。当然健康模式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人类医学实践中不断充实、深化与完善的。

从历史上看,健康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神灵主义健康模式

古代人认为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虽然当时也使用一些植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但总体来说保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主要依靠求神问卜、符咒祈祷。如“医”字的繁体字“醫”和“毉”就说明了这一点。前者的下半部分是“酒”的一半,消毒杀菌;后者的下半部分是巫婆的“巫”,现在来说是用心理疗法。

二、自然哲学健康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如在古代,中医便有阴阳五行的学说,把健康与疾病和人类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并据此产生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大约公元前400年,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疾病有着自身的原因,疾病的发生与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有关,疾病应该用合理的方法来治疗。

无论是中医,还是古希腊医学,这种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的健康观念,被称为自然哲学的健康观念。

三、机械论健康模式

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培根“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的观点影响下,机械学与物理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种机械论的影响下,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魏尔啸提出了细胞病理学说。拉美特利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观点,认为疾病是机器出现故障和失灵,需要修补与完善。机械论健康模式忽视了人类机体的生物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产生了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

四、生物健康模式

生物科学的进步,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细菌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及遗传学等生物学体系的形成,使人们能够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生物医学的成就,实验技术尤其是显微技术的发展,基础医学的进步,使人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取得人类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生物医学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理论上,一个是二元论,认为躯体和精神存在着精密的分工。疾病具有微观的生物学基础,也就是疾病的产生必然可以在躯体上面找到病理变化。如果没有找到,那一定是现有科学技术没有深人到足够微观的层次,而不是不存在这种改变。另一个是还原论,认为疾病具有微观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归结于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治疗。

生物健康模式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基础医学方面,对人体的认识从宏观进人到微观的细胞和分子层次,建立了基因理论,确定了生物学病因,理解了人体的免疫机理;在临床医学方面,发现了抗菌药物,实现了外科手术的无菌化,解决了疼痛、感染和失血的问题,促进了外科的进步。许多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烈性传染病病因彻底明确,从而实现了彻底控制和消灭导致人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许多疾病;在公共卫生方面,建立了人类和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健康生态学模式,通过公共卫生手段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解决了饮用水、居住生活环境、食品、垃圾处理等问题,通过改善环境和提供儿童计划免疫大大降低了19世纪以前危害人类生命的烈性传染病,大大地降低了婴儿死亡率,提高了平均期望寿命,这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生物健康模式的重大成就。

生物健康模式虽然强调生命活动在结构、功能和信息交换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却忽视了人的另外一个方面,即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生物健康模式的这一缺点,限制了它的视野,也限制了医学家对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物性活动首先要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动,必须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人的终生都在进行着适应社会的努力,人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会反映到心理和身体的变化当中。因此,人类的健康问题绝不仅仅是生理活动所能够完全解释的。

生物健康模式的另一个方面是导致了医学领域的高度专科化,产生了大量甚至过剩的、专门在大医院中从事专科医疗和科研的专科医生和专家;而在社区为居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全科医生,则被视为低水平的医务工作者。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现代的疾病病因日趋复杂,发病机理难以确定,过分专科化的医生无法确切诊断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在治疗和预防方面逐渐显现出医学的无能为力。冠心病的多病因性、艾滋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占主导地位的特征,使得那种认为必须彻底明确生物学病因才能进行有效预防的生物健康思想渐渐地被控制疾病危险因素才能进行有效预防的生物~心理~社会健康思想所取代。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