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幼科折衷

伤积

【总括】

头痛身热腹微胀,足冷神昏只爱眠。因食所伤脾气弱,下宜迟缓表为先。

【脉法】

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二倍为伤食,宿食不消,则右关脉沉而滑,虎口脉纹而黄色为脾家有积,小儿脉沉者为乳不消。

《内经》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小儿所患积症,皆因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积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呕或哕,口噫酸气,大便酸臭,此皆为积所伤。有食饱伤脾,脾气稍虚,拘留难化,停而不去,遂成其积,积败为痢。

仁斋曰:小儿有积,面目黄肿,肚热胀满,覆睡多困,叫啼不食,或大肠闭涩,小便如油,或便利不禁,粪白而酸臭,皆积症也,然有乳积、食积、气积、惊积,须当辨明。吐乳、泻乳,其气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以乳与儿,停积不化,是为乳积。肚皮带热,渴泻或呕,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饱,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腹痛叫啼,痢如蠏渤,此因触忤其气,营卫不和,淹涎日久得之,是为气积。有时时泻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因受病日久而积成之。或额上有汗,喘息烦渴,潮热往来,肚腹有热,睡中觉腹内有物跳动者是也。然积有虚有实,虚则浑身微热,不思饮食,昏昧神缓,抱起如睡;实则吐热粪闭,囟肿喉塞,痰壅涎鸣,热毒发疮,推此可见矣。其伤乳伤食而身热者,惟肚腹之热为甚。人知伤积足冷肚热,粪酸极臭,而夜间有热,伤积之明验,人所不知也。其或变症,面黑,泻黑,久泻未已,肚腹胀满,气出粗大,手心生疮,瘦弱柔软,皆不可疗。小儿消积,多用青皮,然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切勿多与之。

小儿诸疾,皆乳食无度,过于伤饱,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积。初得之时,不问乳积、食积、气积,进以消积丸,其惊以辰砂膏或青龙丸,量轻重而疏导之,仍以调气和脾胃取愈。盖脾胃已伤,又以药伤之,使营运之气减削,食愈难消,故致深剧。《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瓜菜食养之,物必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凡人以胃气为本,惟治病亦然。小儿胃气有虚有实,虚则呕吐不食之症,实则痞满内实之症。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胃虚用木香、丁皮、厚朴、肉豆蔻之类,胃实用桔梗、枳壳、柴胡、大黄等剂。若夫胃中停寒则停姜、官桂、丁香又不可缺,贵在酌量。但以大小分剂与之,夫是谓之平。盖心者脾之母,进食不止于和脾,盖火能生土,当以心药入于脾胃药中,庶几得之,古人进食方剂多用益智者此也。

附:伤食

凡小儿饮食停滞,中焦不化,而发热者,必恶食也,或嗳气作酸,或恶闻食味,或欲吐不吐,或吐之不尽,或恶心,或气短痞闷,或胃口作疼,或心下痞满、按之则痛,此皆停食之候也。若感寒邪者,则左手人迎(左关)右手气口(右关)俱大。外症头痛,恶寒拘急,中脘痞满,或吐或呕或痛者,以藿香正气散,或人参养胃汤,或木香砂仁之类。若肉食不化,必加棠球子(即山楂肉)末;面食不化者加神曲、麦芽;生冷肉食不化者加草果、砂仁、枳实、青皮主之。如食在胃口上,未入于胃,乃可吐之,不吐则消导之,待食下胃,变化糟粕,外症已解,乃可下其食也,宜三黄枳实丸。热多者大柴胡汤,如无外感,但只伤食者,方可下之。凡治夹食伤寒,不可先攻其食,且先发散寒邪,次可消导之也。

【附方】

消积丸

白术 陈皮 青皮 益智 神曲 三棱 丁香 茴香

辰砂膏

硼砂 辰砂 珍珠 全蝎 马牙硝(各一钱) 麝香(一匙)

青龙丸

青黛 茯神 芦荟 南星 麝香 轻粉 全蝎

朱砂为衣,薄荷汤下。

藿香正气散

藿香 厚朴 白芷 半夏 桔梗 茯苓 紫苏 陈皮 白术 大腹皮 甘草

人参养胃汤

人参 半夏 陈皮 茯苓 苍术 厚朴 藿香 白术 肉果

三黄枳实丸

枳实 黄连 大黄 陈皮 白术 黄芩 草豆蔻

大柴胡汤

见疟疾症内。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