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道德经文字版-罗大伦

第三十二章 第5讲你说小溪是去投奔江海的,殊不知是小溪成就了江海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昨天非常抱歉,有朋友反映这音响效果不好,确实没办法,因为在旅途中不同的场地录起来,声音质量会完全不同。实在抱歉,希望以后能够安定下来,给大家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录。

今天我们接着讲《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最后一句话,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什么意思?“譬”是譬如的譬,老子说打个比方,“道之在天下”,道在这天下,道和天下的关系,就好像是“小谷”,小的山谷、小的溪谷。“谷”字在帛书甲乙本里写的都是“浴”字,洗浴的浴,包括在郭店楚简里写的都是“浴”,为什么写“浴”字?这字读“gu”。为什么写“浴”字?因为过去山谷的“谷”有两种:一种是空的山谷;另外一种中间是有水的,这种三滴水单指这种水流出的山谷,这个山谷里边有水流过,所以这是谷字,有水流过的这种山谷。像“小谷”,别的版本写什么呢?像王本和河本写的是川谷,“犹川谷之于江海”,现在有了出土的这三个版本,就是帛书的甲本、乙本和郭店楚简,因为这更接近老子,一看是“小谷”,这小字如果写不好,就写得像山川的川似的,左边右边这两划都长了,就像山川的川,所以抄成川谷了。

但老子写的是“犹小谷之于江海”,就是说道和天下的关系,就像这小的山谷、小的溪流和江海的关系。这话什么意思呢?这话大家通行的解释,从古到今一般都解释,“道”和天下的关系,这“道”就像江海一样,因为它低下,它处于的位置很低,这些小溪流自然会向它汇集,所以“道”和天下就这么个关系。因为你江海低下,所以河流会向你汇集,不需要刻意作为,它就会向你投奔而来,这是“道”和天下的关系。

这么解释可以不可以?是可以的,因为老子在《道德经》里边曾经讲过类似的话,比如第六十六章,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江海之所以它是“百谷”,是那些山谷、小溪流的王,它是最终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低下,把自己位置放低,所以这些水流都向它汇集而来,它才是“百谷王”,它是溪谷、小溪们的主人。老子做过这样的比方,所以这句话这么解释是可以的,可以解释成你把自己位置放低了以后,大家自然会向你归属,这就是“民莫之令而自均焉”的感觉。

但是其实这话仔细再一推敲,有可能老子讲的又是另外一层意思,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道”在前边,道“道”和天下,老子接着讲,就好像小谷和江海,他把小谷放前边,所以他说的顺序是“道”、天下,小谷、江海,和“道”对应的是小谷、小溪流,天下和江海对应。这么说有道理对吧,有人说这是老子回文写法,他故意写反了,老子是故意写反的吗?这有个谜团,老子真的是故意写反的吗?再看前边,本章老子有句话说的很好玩,“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您看有意思没有,他说道是小的,这天下是大的,但是天地虽然大,却不敢把道当做臣使,当做大臣去使唤他,不敢这样,因为它是“道”产生的,归属于道。老子这章里前边讲道是小的,“朴虽小,而天地弗敢臣”,后边讲“犹小谷之于江海”,您看小溪流和江海谁小?小溪流是小的,江海是大的,所以老子说“道”和天下的关系,“道”是小的,天下是大的,但是因为“道”掌握的是真理,它会化生万物,天下都由“道”来生成的,所以“道”是天下的主人。

我们既然明白了“道”是小的,天下是大的,老子接着打这比方,刚才说“犹小谷之于江海也”,这小谷是小的,小溪小的,江海却是大的,您说老子讲的到底小谷是“道”?还是江海是“道”?我看问题总是来回地看,通行讲江海是“道”,所以小溪流都投奔江海来,投奔到江河里来。老子人家拿这俩东西打比方,有可能来回的比方,因为我估计当年能用来做比方的例子也就这么多,天地、风雨、溪水、大海,就这么些东西。所以有可能老子不断拿来做比喻,一会儿说你守道把自己放低了,大家会向你归附而来,像溪水投奔江海一样,说这种投奔的状态,另外一会儿又说这“道”就像小的溪水一样,这天下虽然大,这江海虽然大,但是因为它是“道”生成的,所以各位听我这么一解释,这意思跟前边讲的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道”和天下什么关系?老子讲的是“道”虽然很小,但是它生成了天下,天下都是按照它的规则生成的,所以我们只要坚持道的原则,在天下您会自然很顺畅,因为天下都是按“道”的原则生成的,您自然可以圆融的在天地之间纵横,这是“道”和天下的关系。

“犹小谷之于江海”什么意思?江海是由谁构成的?江海不会自己生出来,它是由无数的溪水构成的,您别看这溪水少,但是无数溪水奔流到海,就构成了江海。所以江海里无处不在小溪的影子,我们要坚持点点滴滴做事,一点一滴地做事,你每一点滴都按“道”的法则去做,最终您的成就会汇成大海一样的大的力量,老子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这层意思如果你没有想到老子排比的方式,您可能想不到这一层。您可能就以为川流不息,所有的小河归集到大海,大海只要低,你就能收获所有的,这么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是老子很有可能讲的是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我们只说很有可能,老子讲的是你坚守小的“道”,一点点去做,你放心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你只要点点滴滴按照道的原则去做,最终你的力量会汇成大海,会在天下发挥自己的能量的,老子可能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是不是如此呢?生活中就是如此。我们生活中每一件大事,没有一个不是由点滴的小事构成的,您把点滴小事做好了,大事自然能做好。在做点滴小事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方向,就是大事告诉我们方向,就是我什么什么是为众生的、为大家有益的,方向一定要定了。方向定了以后,你就不必要没事就看那大的目标去了,我总做到全球第一,您天天想我觉得您会想疯的,因为没有可能您凭空就成为全球第一,您要点点滴滴地按照“道”的原则,就是尽量放下自己的私利,为众生做事,您点滴去做,您放心做着做着一抬头,您可能做到大家前边去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特别多。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还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学中医其实水平没那么高,尤其在我读硕士以前,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人,谈不上任何学问,很好书,买了很多书,但是基本没看,所以当时那些书都当收藏用的,就是放那放着收藏,都买了,但是学的不好,真的学的是非常非常不好的。开方经常是开出去一半灵一半不灵,下次患者看着我都躲着走,因为每次见我面,我问人家怎么样,开方有效没有,人家说有效那是骗自己,说没效我面子下不来,所以人家一看着我躲着走,所以开方很多说不灵的。

这时候就没办法了,低头开始学习吧,我整个三年读硕士的时候,基本上在家看医案,我就拿古书一点点看,埋头看医案,这时候没有什么远大理想,我就是一点点看医案,越看越有兴趣,从王孟英医案开始看,就一本本看,我基本上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都翻到烂了,那个书都翻烂了,每个医案来回看。所以您看这世界上绝对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我拜一名师,我很快就成为名中医,没那可能,因为在那三年的基础,一点点看这个医案,从这打基础后就喜欢医案了,基本上就开始自学,不断的自己翻书学医案,在读博士也是看医案,这样基本上看十年下来,我学中医基本上看医案再去翻经典、看医案再翻经典这么学的。所以看医案看十年下来以后,基本上我对古代的医家就特别熟悉了,每一位医家都变成我的老师了,每一位医家看过的病,就很多医家,比如说李东垣看过的病,我心里是有数的。所以一碰到患者,一碰到什么状况,我会一下跟古代的病例对应上。

就是这么点点滴滴的学习,给我打下的学习中医的基础,也就是天天看古文,看古代医家写的病例,给我打下基础,所以我才能写出古代中医的故事来。因为那些故事在我心里边装着,然后我才能写出他们的传记来,才能在《百家讲坛》讲。大家看这就是点点滴滴努力,最后构成了你能上《百家讲坛》去讲这医家故事。到现在为止,在我们国家的中医里边,我应该算是一个对医案比较熟悉的人,对古代医家比较熟悉的人。

有一次我们聚会,大家在一起喝酒,徐文兵老师说,“我发现你把什么事做到极致了,这都行。比如说一讲艾灸,就范长伟老师他做到极致了,这一想到艾灸就想他。一想医案就想到罗老师,罗老师就讲医案。”就是你做到极致以后,你在这领域再去看其他的,都能够融会贯通,这是你把基础事做好了,一点一滴做好了,最终必将能汇成江海,所以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朋友们,今天我讲这个讲法,是我独树一帜的讲法,一般讲说“道”和天下关系,就像小溪流奔向大海一样,江海是大道,小溪流都是来投奔你来的,一般都会这么讲。但是我觉得老子这绝对不是瞎写的,把“道”和天下、小溪和江海,老子这么排比,因为“道”和小溪对应,天下和江海对应,他在这一章的前边又讲“朴虽小,而天地弗敢臣”,他明确地说“道”是小的,所以我觉得这章里老子讲的真正的思想,应该这样的。

这里边就给大家留下一个争议,就是我提出一个新的讲法存在一争议。到底老子是怎么想的,到底他讲的哪个是对的,这绝对是谜团了,我们绝对只能按照自己的讲法去讲了,有可能某一天新挖出来个《道德经》版本,是老子自己又亲自阐述了一遍这句话,我们才能确切知道老子在想什么。或许哪位功德特别深,德行太大了,老子给你托梦了,告诉你我怎么写的、是这个意思,那真是太幸福了。但是既然现在没有更多文献,我把两种讲法都给大家呈现出来,大家各取所需,无论哪种讲法启发到您的人生了,都是有益的。

朋友们,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儿,明天这时候我们接着跟大家来分享,老子《道德经》的智慧。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