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素问识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吴云:天地之阴阳,一人身之血气,应象者,应乎天地,而配乎阴阳五行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淮南子》云: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纲纪 《诗·大雅》:纲纪四方,传:张之为纲,理之为纪,疏:纲者网之大绳,纪者别理丝数。

变化之父母 《月令正义》云:先有旧形,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又天地阴阳运行则为化,春生冬落则为变,又自少而壮,自壮而老,则为变,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为化。《书泰誓》曰:天地万物父母。

神明之府也 《淮南·泰族训》云: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治病必求于本 志云: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简按:此句,诸家并衍王义,而志聪注,最为明备。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高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高云: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高云: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简按:王注《神农》曰:与天元纪大论文同。此二句,诸家殊义,如李氏则举三说,然《新校正》说,最为确当。

阳化气阴成形 高云: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为形。李云:阳无形,故化气,阴有质,故成形。马云: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李云:冬寒之极,将生春夏之热,冬至以后,自复而之干也,夏热之极,将生秋冬之寒,夏至以后,自姤而之坤也。马云:吾人有寒,寒极则生而为热,如今伤寒而反为热证者,此其一端也,吾人有热,热极则生而为寒,如今内热已极,而反生寒栗者,此其一端也。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马云:热气主阳,阳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气生焉,清气生阳,宜在上,今反在下,则生飧泄,盖有降而无升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为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气冲和,以化为事,今清浊相干,风邪之气久而干,故冲气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食,故不化泄出也,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利也,今考《说文》云:KT,餔也,从夕甫声,是与飧字自异,《总录》夕食之说,未见所出,详义已见于前。

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马云:浊气主阴,宜在下,今反在上,则生䐜胀,盖有升而无降也。张云:䐜胀,胸膈满也。简按:《圣济总录》云:《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夫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二者不可相干,今浊气在上,为阴气干扰,而清阳之气,郁而不散,所以塞而胀满常若饱也。《广韵》:䐜,昌真切,肉胀起也。

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吴云:反作,倒置也,逆从,不顺也。张云:作,为也。志云:此吾人之阴阳反作气之逆从而为病也,此论阴阳体位,各有上下。马云:按自阳化气以下,即当着人身说者,观下清气浊气之为在下在上生病,口气紧顶,则阳化气四句,不得泛说。简按:《千金·肾脏门》云:阴阳翻作,阳气内伏,阴气外升,知是反翻通。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高云:地气上为云,而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也,天气下为雨,而曰雨出地气,从下而上,然后从上而下也,阴阳上下,既神且明。简案:《性理大全》:朱子云:雨如饭甑有盖,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则为雨。

清阳出上窍 马云:如涕唾气液之类。

浊阴出下窍 马云:如污秽溺之类。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志云: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志云: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浑浊者归于六腑也,饮食之有形为浊,饮食之精气为清。简按:以上三段,对言清阳浊阴,而其义各殊,王注不太明。

阳为气阴为味 张云: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

味归形形归气 张云:归,依投也。(出《诗·曹风》毛传。)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于形,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志云:阴为味,阴成形,地食人以五味,以养此形,故味归形,阳化气,诸阳之气,通会于皮肤肌腠之间,以生此形,故形归气。

气归精精归化 张云: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气归于精,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水为万物之原,故精归于化。简按:《家语》云:男子十六,精化小通(《通雅》:小通,言人道也。)。并为化生之义。又按上文云:阳为气,阴为味。吴云:臊焦香腥腐为气,酸苦甘辛咸为味,此固然矣,故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气生形,气伤精之气字,似与五味对言,而为五气之气。然至下文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而穷矣,故姑从张氏之义。

精食气形食味 张云:食,如子食母乳之义,气归精,故精食气,味归形,故形食味。马云:所谓气归精者,以精能食万物之气也,精赖气而生,犹云食此气耳。(主物之气言。)所谓味归形者,以形能食万物之味也,形赖味而滋,犹云食此味耳。

化生精气生形 马云:所谓精归化者,以化生此精也,化为精之母,故精归于化耳,所谓形归气者,以气生此形也,气为形之父,故形归于气耳(指人身之气言)。简按:以上四句,乃解前文四句之义,故马氏下所谓字而释之。

精化为气 张云:谓元气由精而化也,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以应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李云:气本归精,气为精母也,此云精化为气者,精亦能生气也,如不好色者,气因以旺也。

气伤于味 张云:上文曰味伤形,则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如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是皆味伤气也。马云:凡物之味,既能伤人之形,独不能伤人之气乎?《左传》:晋屠蒯曰:味以行气。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马云: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而益壮矣。(如用参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马云:何以壮火之气衰也?正以壮火能食吾人之气,故壮火之气自衰耳。何以少火之气壮也?正以吾人之气,能食少火,故少火之气渐壮耳。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马云:惟壮火为能食人之气,此壮火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食则必散,散则必衰,故曰壮火之气衰,惟吾人之气,为能食少火之气,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气也,食则必生,生则必壮,故曰少火之气壮。按此节,分明论万物有阴阳气味,而吾人用之,有为泄为通,为发泄为发热,及衰壮生散之义。王注不明,与前后阴阳气味俱无着,非本篇之大旨也。简按:壮火少火,承上文发热以喻之,气薄喻少火,厚喻壮火,马注为稳贴,汪氏则訾马注云:是桂附永无用之期也。盖概论已,再按张氏辈,漫然以火为阳气,其义虽似精微,与前后文,不相承接,故不可从矣。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张云:此下言阴阳偏胜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简按:马以此以下,接前文,为气味大过生病之义,志同,并不可凭。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张云:此即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此而错认,则死生反掌,重,平声。

寒伤形热伤气 张云: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吴云: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

风胜则动 马云:振掉摇动之类。

寒胜则浮 吴云:寒胜则阳气不运,故坚痞腹满,而为虚浮。

湿胜则濡泻 《集韵》:濡,儒遇切,音孺,沾湿也。《奇效良方》云:泄泻,人为一证耳,岂知泄,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赤水玄珠》云: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简明医要》云:濡泻,粪或若水。考王注,即水谷利,与飧泄无别。

寒暑燥湿风 此五气配四时中央也,《左传》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乃别是一家之言,《内经》无六气之说,而运气家,五气之外加火。配乎三阴三阳,以为六气,夫火者五行之一,岂有其理乎?

化五气 高云:心气主喜,肝气主怒,脾气主悲,肺气主忧,肾气主恐,以生喜怒悲忧恐。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张云:喜怒伤内,故伤气,寒暑伤外,故伤形,举喜怒言,则悲忧恐同矣,举寒暑言,则燥湿风同矣。简按:寿夭刚柔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庄子·在宥》云:人大喜耶毗于阳,大怒耶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楼英云:此上二节,经旨似有相矛盾,既曰寒暑伤形,又曰寒伤形,热伤气者,何也?盖言虽不一,而理则有归。夫喜怒之伤人,从内出,而先发于气,故曰喜怒

伤气也,寒暑之伤人,从外入,而先着于形,故曰寒暑伤形也,分而言之,则怒之气从下上,而先发于阴,故曰暴怒伤阴,喜之气从上下,而先发于阳,故曰暴喜伤阳,寒则人气内藏,则寒之伤人,先着于形,故曰寒伤形,暑则人气外溢,则暑之伤人,先着于气,故曰热伤气也。

满脉去形 张云:言寒暑喜怒之气,暴逆于上,则阳独实,故满脉,阳亢则阴离,故去形,此孤阳之象也。《脉经》曰:诸浮脉无根者死,有表无里者死,其斯之谓。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张云:重者,重叠之义,谓当阴时而复感寒,阳时而复感热,或以天之热气,伤人阳分,天之寒气,伤人阴分,皆谓之重。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故阳伤于阳,阴伤于阴,然而重阳必变为阴证,重阴必变为阳证,如以热水沐浴身反凉,凉水沐浴身反热,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验,此与上文重寒则热,寒极生热,义相上下,所当互求。

故曰 王子芳云:引生气通天论之文,以证明之也。

春必病温 宋本:作温病。简按:论疾诊尺云: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生瘅热云云。正与此节同义。张云:按此四节,春夏以木火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反热,是即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

秋伤于湿 汪昂云:喻嘉言改作秋伤于燥,多事。

端络 张云:端,正也,络,联系之义。高云:端,直,络,横也。

论理人形(至)皆有表里 马云:人有形体,则论理之,(如骨度脉度等篇。)人有脏腑,则列别之,(如《灵枢·经水肠胃海论》等篇。)人有经脉,则端络之,(如经脉等篇。)脉有六合,则通会之,(如经别等篇。)气穴所发,各有其处,且有其名,(如气穴论。)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如气穴气府骨空等篇。)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如皮部论等篇。)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如本篇下节所云。)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如血气形志,有太阴与阳明为表里之谓。)志云: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也。

肝生筋 《五行大义》云:《元命苞》曰:筋有枝条,象于木也。

其在天为玄 《易·文言》:天玄而地黄,据下文例,在天以下二十三字,系于衍文,且与肝脏不相干,宜删之。

在色为苍 苍,草色也,王谓薄青色,可疑。

在声为呼 志云:在志为怒,故发声为叫呼。简案:王云:亦谓之啸,盖啸,蹙口而出声也,唐孙广有《啸旨》之书,恐与叫呼不同。

在变动为握 张云:握,同搐搦,筋之病。志云:变动,脏气变动于经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证也。

在志为怒 志云:肝者,将军之官,故其志在怒。

悲胜怒 下文属忧于肺,据文例,此悲当作忧,《新校正》之说未允当。

心生血 志云: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气也。

心主舌 《五行大义》云:火于五行不常见也,须之则有,不用则隐,如舌在口内,开口即见,闭口则藏。

在体为脉 《说文》:KT,血理分衮行体中者,从KT从血,脉,KT或从肉,衇,籀文。《玉篇》:脉,莫革切,血理也,一曰筋脉。脉,同上。《五行大义》云:脉,是血之沟渠,通流水气。

在变动为忧 张云: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足故忧。志云: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于肺则忧。

在窍为舌 吴云:舌惟有窍,故辨百味。简按:此说奇,当从王义。

热伤气 苦伤气 二气字,依《太素》作脉,义极稳。

脾生肉 《五行大义》云:肉是身上之土地。

在声为歌 志云:脾志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

在变动为哕 张云:哕,于决切,呃逆也。马云:《灵枢·口问篇》,帝有问哕问噫之异,王注以哕为噫者非。宣明五气篇志注:哕,呃逆也,哕哕,车銮声,言呃声之有伦序,故曰哕。简按:《说文》:哕,气牾也。杨上善解为气忤,盖同义。(气忤,坊本作气折,宋本作忤,是。)

西方生燥 志云: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气生燥。

肺生皮毛 《管子》云:肺生革。

在声为哭 虞庶注《难经》云:肺属金,金,商也,商,伤也,主于秋,秋,愁也,故在志则悲哭,此之谓也。(秋者,愁也,出《尚书大传》。)

热伤皮毛寒胜热 据《太素》,热作燥,寒作热。热作燥,为是。

在声为呻 张云:气郁则呻吟,肾之声也。志云:呻者,伸也,肾气在下,故声欲太息,而伸出之。

寒伤血燥胜寒 据《太素》,血作骨,燥作湿,为是。张云:若以五行正序,当云湿胜寒,但寒湿同类,不能相胜,故曰燥胜寒也,诸所不同如此,盖因其切要者为言也。此说却难凭。

咸伤血 据《太素》,血作骨,为是。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志云:在天地六合,东南为左,西北为右,阴阳二气,于上下四旁,昼夜环转,而人之阴阳,亦同天地之气,昼夜循环,故左右为阴阳之道路。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马云:王注释天元纪大论云:征,信也,验也,兆,先也,言水火之寒热彰信,阴阳之先兆也。吴云:阴阳不可见,水火则其有征而兆见者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能始二字难解。高云:《易》曰:坤以简能,干知大始。(出于《系辞》,原文云: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朱注:知,犹主也。文少异。)此之谓也。今姑从之。

腠理闭 高:闭,作开。简按:若作开,则至下文汗不出而穷矣。

仰 马云:喘息粗气,不得其平,故身为之仰,俛,俯也。张云:喘粗不得卧,故为仰俛。(俛,俯、同,音仆,又音免。)

烦冤 马云:冤,音婉。张云:冤,郁而乱也。高云:屈抑也。简按:《楚辞》:蹇蹇之烦冤。王逸注:冤,屈也。

能冬不能夏 马云:能,音耐。《礼记·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其耐作能盖古以能耐通用。《灵·阴阳二十五人篇》,亦有能作耐。简按:《家语》:食水者善游能寒。《汉·晁错传》:能暑能寒。

身寒汗出 张云:阳衰则表不固,故汗出。脉要精微论亦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身常清 《集韵》:清,与清同,寒也。

更胜之变 张云:更胜,迭为胜负也,即阴胜阳病,阳胜阴病之义。

病之形能也 吴云:病之见证,谓之病形,能冬能夏,谓之病能。马云:帝以法阴阳为问,而伯以阴阳偏胜为病者言之,正以见阴阳不可不法也。简按:吴说误,能与态同,详见病能论。

七损八益 王注欠详,诸家亦无确说,本邦前辈所解,殆似得经旨,因备录于下。曰:天真论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衰,此女子有三损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六八阴气衰于上,七八肝气衰,八八肾气衰齿落,此丈夫有四损也,三四合为七损矣。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三七肾气平均,四七筋骨坚,此女子有四益也,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肾气盛,三八肾气平均,四八筋骨隆盛,此丈夫有四益也,四四合为八益矣。

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吴云:知七损八益盛衰之期,而行持满之道,则阴寒阳热,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次也,下文遂言早衰之节。简按:王注:用,谓房色,义难晓。

年四十 吴云:此言早衰之节也。志云:男子以八为期,故四十而居半。简按:五八肾气始衰,乃二八八八之中,故谓半也。

阴痿 吴云:痿,与萎同,草木衰而萎也,阴痿,阴事弱也。简按:《巢源》:作阴萎。《汉书·胶西于王端传》:阴痿,一近妇人病数月,师古注:痿,音萎。

气大衰 《千金》:作气力大衰。

故同出而名异耳 吴云:同得天地之气以成形,谓之同出,有长生不寿之殊,谓之名异。简按:《千金》:无故字。《老子》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高云:察同者,于同年未衰之日,而省察之,智者之事也,察异者,于强老各异之日,而省察之,愚者之事也。

身体轻强 王弘义云:上文曰:体重,耳目不聪明。此节曰:耳目聪明,身体强健,又见其阴阳互相资益之妙。

恬憺之能 《千金》:能,作味。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千金》:作纵欲快志得于虚无之守。张云:从欲,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也,快志,如庄子之乐全得志也,虚无之守,守无为之道也。

天不足西北 《淮南·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西,故水潦尘埃归焉。《河图·括地象》云: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注:天不足西北,是天门,地不满东南,是地户。

天有精地有形 马云:在上为天,其气至精,在下为地,其体成形。简按:《春秋繁露》:气之清者为精。《庄子》:形本生于精。

天有八纪 高云:春夏秋冬,二分二至,八节之大纪也。

地有五里 高云:五里,东南西北中,五方之道里也。马云:里,当从理。简按:里、理,盖古通用,不必改。

上配天以养头 《灵·邪客篇》: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中傍人事 志云:节五味,适五志,以养五脏之大和。

天气通于肺 张云:天气,清气也,谓呼吸之气,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

地气通于嗌 《甲乙》:嗌,作咽。张云:地气,浊气也,谓饮食之气,浊气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太阴阳明论曰:咽主地气,其义皆同。嗌,音益。

谷气通于脾 《甲乙》、《千金》及《五行大义》,谷作榖。简按:王注:谷空虚,诸家亦为山谷之气,盖地气既为水谷之气,若以谷为榖,则义相重,故从原文。然其说率属牵强,宜从《甲乙》等,而为水谷之气,谷、榖,古通用。《汉·王莽传》:榖风迅疾,注:即谷风也。

为水注之气 张云: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简按:《外台》引《删蘩论》,作水注之于气,又《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九窍为水,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今由此则注乃法之讹,气乃纪之误,而之上有天字,文义似顺承矣,然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祸去矣三句,与下文故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祸至矣三句,虽语意相反,然却是重复,萧氏引他书文,极为精核,不知是古文果如此否?张氏以倒字法释之,颇觉允当,姑从之。

暴气象雷 赵府本、熊本,气,作风。马云:一本作暴风,于雷字不通,宜从气字。张云:天有雷霆,火郁之发也,人有刚暴,怒气之逆也,故语曰:雷霆之怒。

水谷之寒热 吴云:五味贵于中和,寒则阴胜,热则阳胜,阳胜生热,阴胜生寒,皆能害乎肠胃也。简按:王说执拘。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志云: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简按:义见《灵枢·终始禁服四时气篇》,及六十七难。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张云:缪刺之法也。

以我知彼 志云:以我之神,得彼之情。

见微则过 宋本,则,作得。高云:过,失也,病始于微萌,而得其过失之所在。简按:张云:则,度也,盖读为测者非。徐云:从阴引阳二句,言在上者治下,在下者治上,以我知彼,欲体察也,以表知里,达内外也。过与不及,总结上文,观夫阴阳左右表里之过与不及也,善用针者,不待病形已具,方知过与不及,若微见征兆,便知其过,其明如此,用针岂有危殆哉?

善诊者 马云:诊,视验也,诊之为义,所该者广,凡望闻问切等法,皆可以言诊也。简按:孔平仲《杂说》云:诊不止脉也,视物可以为诊。《后汉·王乔传》:诏尚方诊视。是也。

审清浊而知部分 吴云: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又面部之中有五部,以五行之色推之。

视喘息听音声 张、志,引《金匮要略》,详解之,当参考。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甲乙》:规上,有视字,主,作生。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谓按尺肤而观滑涩,按寸口而观浮沉也,尺,非寸关尺之尺,古义为然。

以治无过 《甲乙》:治下,有则字,为五字一句。是也。

因其轻而扬之 徐云:因,从其所因也,因其邪气轻浮于表,而用气轻薄之剂,而发扬之,如伤寒一二日用葛根之类,是也。

因其重而减之 张云:重者实于内,故宜减之,减者,泻也。

因其衰而彰之 张云:衰者,气血虚,故宜彰之,彰者,补之益之,而使气血复彰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张云: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气味也,以形精言,则形为阳,精为阴,以气味言,则气为阳,味为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故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实中而补之。简按:诸注以形为阴,故于温之之义而支矣,张注详备,今从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 马云:谓吐之使上越也。

竭之 张云: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李云:承气抵当之类。徐云:如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 吴云:中满,腹中满也,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当泻之于内,消其坚满,是也。李云:内字与中字照应。

渍形以为汗 吴云:谓天气寒腠理密,汗不易出,则以辛散之物,煎汤渍其形体,覆而取汗也。徐云: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张云:前言有邪者,兼经络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浅也。滑云:二汗只是一义,然渍字轻,发字重也。简按:滑注,似与经旨相乖矣。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吴云:慓悍,卒暴也,按,谓按摩也,言卒然暴痛悍之疾,则按摩而收之,收,谓定其慓悍也。简按:张以按为察,李为制伏酸收,用如芍药之义,并非。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李云:审病之阴阳,施药之柔刚。简按:柔剂刚剂,见《史·仓公传》,此说为是。

血实宜决之 张云:决,谓泄去其血,如决水之义。

气虚直KT引之 《甲乙》:KT,作掣。吴云:KT、掣同,气虚,经气虚也,经络之气有虚,必有实处,宜掣引其实者,济其虚者,刺法有此。张云:掣,挽也,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之使复也,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简按:张注虽明鬯,不如吴氏之于经旨而切矣。(字书:KT,音誓,牛两角竖者名KT。)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