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道德经文字版-罗大伦

第四十五章 第4讲“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来听听老子老先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今天讲的这话很有意思,昨天说的是“大直如屈”,今天讲的是“大巧如拙”,“拙”是笨拙的“笨拙”,左边一个提手,右边一个出现的“出”。老子说真正的巧,境界非常高的“大巧”,反而看着好像很笨拙的样子,这是为什么?老子讲的好像按字面解释,我们都解释不通,巧就是巧,手法高明,真正高明到一定境界了,好像看着很笨的样子,这话其实我们要拿了例子来理解,大家就好理解了。

我们看武侠电影,武侠电影里面有两种角色,一种角色是一出来打的漂亮,没跟人打,自己先练一会儿,练完了,人家那边站着不动,结果他练完了,人家过来一拳把他给打倒了,这绝对不是高手,他学了一身的花架子。真正的高手什么样?这人可能呆若木鸡,站在那以不变应万变,等着你露出破绽来,看着可能很普通。在武侠小说里面,一般真正的高手都特别特别的普通,真正打的时候,你拿多好的兵器没用,人拿一树枝,一下点到你穴位了,你不会动了,兵器掉下来了,这是高手,这是电影、武侠小说里面的。真实生活中会如此?难道真的是“大巧如拙”?我们来给大家讲一讲。

在古书《淮南子》里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讲《道德经》这段的时候,讲了这么个故事。秦穆公问伯乐,各位知道伯乐是谁,擅长相马,秦穆公喜欢名马就问伯乐,您的年龄已经大了,您这么大岁数,我再让您到处风餐露宿,到处帮我找马于心不忍,您家中还有没有可以找良马的人?来替代您的工作。伯乐回答说,所谓良马可以形容它的筋骨相貌,这是一般相马的人,就是描述一下马的毛、皮肤、骨头怎么样,但能够审查天下最好的马的人,良马在他心中若存若无的状态,好像没有马,靠心神的状态来找马,这样的马跑起来,蹄子上不粘尘土,也看不见蹄子的痕迹,这种人是靠心神去相马的,这种人一看,感觉到这马就是好马,这是一种感觉,到这个境界很难。

我的儿子,就是臣下的儿子都是下等材料,不行,下等,水平不够、境界不够,他可以告诉您哪是好马,但是绝对不能把天下最好的马说出来,因为他境界没到,伯乐就开始思考,秦穆公着急了,您说怎么办?帮我想想办法,我要找好马。伯乐说,我知道有一人,这人是打柴的,这个人叫九方堙,他相马的境界很高,应该不在我以下,您派我去见见他,我帮您去见他,请他来。秦穆公一听,赶快去找来,于是把九方堙找来了,找来以后就问他,能不能帮我找名马去?九方堙说好,我帮你去找,于是就开始四方找良马,三个月以后回来了,说我已经找到好马了,在少丘,秦穆公问什么样的马?他说是黄色的公马,在什么位置,赶快去,我估计有可能把马拴在那了。秦穆公就派人赶快去了,牵回来了,一看,他刚才说是黄色的公马,秦穆公这一看是黑色的母马,颜色也没对上,公母都没对上,秦穆公就很不开心,一看这不是胡说八道,连公母都分不清还好马呢,就招伯乐来了。

说伯乐,你这朋友不靠谱,你没找对人。他出去找良马,他跟我说黄色的公马,我把马牵来一看,马是黑色的还是母马,这差的太远了,不靠谱。伯乐听完,长叹,原来他的境界已经这么高了,已经超过我无数倍了。秦穆公一听都晕了,他连公母都不分了,怎么还超过你无数倍了?他说九方堙所看到的已经是造化的奥妙,得到的是精微,得到最核心的东西,他已经把外形完全忘掉了,他的心中只有马的神,马的外形、形骸的东西他已经不在意了,我还在意呢,他比我高了好多境界,了不得。

秦穆公一听,有这么精妙?伯乐说,他现在看到的是他应该看到的最要害的东西,而不看他所不应该看到的,马的外表,哪个马都有,可是千里马的精髓,别的马没有,他看到了,他相的这马一定是千里马,绝对不是一般的马。于是,秦穆公就拿来试,这一试果然是千里马中的佼佼者。所以《淮南子》最后说,老子说“大巧若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高明的、境界高的,看上去好像很笨一样,可是他掌握了精髓,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大巧若拙”在我们今天生活来看,其实确实如此的。

我们很多工作你需要重复的、扎扎实实的一点点去做,如果你讨了巧了,想走捷径了,往往会达不到那高的境界,真正是按照笨的方法一点点去做的才能达到。举个例子,比如齐白石画画,齐白石这个人非常的勤奋,他从学画以后,除非得了什么病,否则没有一天不画画的,这就是下的笨功夫,看他画的虾,拿着养的虾天天观察,天天画虾,您说天天画虾烦不烦?一般人想烦啊,天天画,画了几十年了有意思吗?人家越画,精髓越出来,下的是笨功夫,最后却达到了“大巧”的境界,这就是匠人精神,真正的匠人,您看他做的作品巧夺天工,工艺品巧夺天工,雕刻的植物,叶子上仿佛水滴都能看出来,很巧。您知道怎么做出来产品的吗?是一点、一点,无数个简单的重复,最后雕出精美的东西,这如果讨了巧了,作品肯定不会是精品。

比如有的画家,他这么画,我要画梅花,我把纸几十张排开,画枝干是一模一样的,从左到右画完了以后,再画一个枝,这跟印刷机器是一样的,一模一样印这个画,再画一个红的,挨个点完了,这是讨巧了,这种讨巧的画家能不能成境界高的画家?绝对不可能的,里面没有神,这种作品拿出来一看,画得也挺漂亮,可是不知道差在哪,每一个都差神,在这上如果讨巧,境界绝对上不去。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推崇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扎扎实实的做工作,跟老子讲的“道”的精髓是完全吻合的。在这种状态下,您才能把工作推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里去。

我们中医界有一位搞面诊的大师,王鸿谟老先生,我觉得我非常敬佩他,记得当年我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做主编的时候,当时创办这个节目,我把老先生请来,希望他给我们讲望诊,色诊,看脸色,到办公室以后,因为那么多编导,大家就说,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您讲色诊,一看脸色能分出病来,您不能空口讲,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我当时印象特别深,王老师是这样的,我们的六、七个编导,从左边到右边,眼睛扫了一圈,大约有十几秒不到二十秒的时间,开始说,这个男编导以后少喝酒了,小肠有热,女孩月经不调,注意以后月经,每个人都讲完了,所有编导当时都跳起来了,小伙子说你怎么知道我喝酒?在办公室从来没喝过酒,我们同事之间也没过酒,他说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来一瓶啤酒,结果王先生十几秒钟扫了六、七个人,一下就看出来了,技艺特别高超,可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我跟王老师聊天,他说是他中医世家,小时候六、七岁的时候,爸爸就带着他站在家门口,街上路过的人挨个给他看,这个人应该什么问题,看他脸,哪地方有什么特点,一个、一个站在街边,所有行人这么看,这是笨功夫,有朋友说这太笨了,难道家传的就没个什么秘诀,告诉你口诀背下来以后,一看就全会了,您觉得有那种巧功夫吗?真正“大巧”一定是笨功夫打的基础,我们看是笨,但是最后会出神入化的,天天这么看,看几年下来,到什么程度?基本上一看这人身体什么问题,就看这张脸的颜色,基本就看出来了,各个部位颜色不同。当时很多人看完节目以后都想被王老师一看为快,求求您看看我吧,这种笨功夫,现在很少有人下了。

我们现在每天要看微信、朋友圈,年轻的学子们要玩游戏,看看电影、谈谈恋爱,时间就一点点的流逝了。真正把心静下来,一点点下笨功夫的,未来都有出息,但现在大家不肯下这笨功夫,其实很多事都是您在低水平不断的重复,重复多了以后就会上到高水平上。我现在为什么天天给大家讲舌头?我看舌头基本上能看出这个人体质如何,就是当年我读博士的时候需要做课题,没办法,天天要拍摄舌头照片,天天拿着舌头照片跟临床资料去对照,来回看了几千个舌头,那时候真的很枯燥,就是来回看,可是您记得,看了几千个以后熟能生巧,慢慢再一看大概就知道了,一开始说得不准,慢慢说得准了,现在看舌头基本上能达到,看舌头这人体质如何就能够说出来了,中医摸脉也一样的,脉多么微妙,每个人的脉搏都在跳,为什么能号出病来?要跟师父一点点摸,天天摸,别着急,一点点静下心来抄方,天天跟着摸,摸三年以上感觉就不一样了,再一摸就知道这个人大概什么样了,这都是下的笨功夫,最后能达到“大巧”的状态的。

现代人却把这种笨功夫视为笨拙的、很笨,我们想用分析仪器,搞个仪器来,一扫描全完事了,想那么巧,有那么好的事吗?西医的CT片拍出来,还要靠医生来看,医生看的水平还不一样,这里面都有境界的问题,真正下笨功夫以后,最终您的技艺一定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了。我经常讲,做工作其实有几个要素:一是这事必须是您喜欢的,您觉得这事我喜欢它,老了我不后悔,我真的觉得里面有乐趣;二是一定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别害人,你说搞卖毒品,搞电子游戏,让小孩都入迷了,天天不学习,那也不行,一定有益众生,帮助大家能够健康;三是一定坚持十年以上,为什么我强调这个?我认为无论什么事,坚持精益求精,一点点往下做,下的是笨功夫,不断地反思怎么提高自己,怎么去做得更好,做十年以上,您绝对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是我的感悟。

我们大学毕业这么多年以后,这都四十几岁奔五十岁去了,看到当年下笨功夫的人,成就都很大了,当年觉得很聪明,不断的跳来跳去,各处都显得很聪明的人,到现在不断的回到原点,现在一看还是一事无成,这是在经过一段人生阅历以后才会看到的。老子所讲的“大巧如拙”真是人生的指南针,这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道理,如果感觉到有收益,大家可以转发给周围的朋友,让大家一齐来学习《道德经》,一齐来领悟老子给我们讲的人生道理。

今天先聊到这,明天这个时间,我们再见,谢谢大家!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