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张卿子伤寒论

麻仁丸方第八十

麻子仁(一升,味甘、平) 芍药(半升,味酸、平) 大黄(一斤,去皮,味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味苦、寒) 枳实(半斤,炙,味苦、寒)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和为度。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子、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之酸,以敛津液;肠燥胃强,以苦泄之,枳实、厚朴、大黄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谓胃承气汤汗之。

蒸蒸者,如热熏蒸,言甚热也。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则表邪已罢,蒸蒸发热,胃热为甚,与调胃承气汤下胃热。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在上焦则吐,吐后不解,复腹胀满者,邪热入胃也,与调胃承气汤,下其胃热。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吐下,发汗,皆损津液,表邪乘虚传里。大烦者,邪在表也;微烦者,邪入里也。小便数,大便因鞕者,其脾为约也,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针经》曰:脉软者,病将下。弱为阴脉,当责邪在里。得病二三日,脉弱,是日数虽浅而邪气已入里也。无太阳证,为表证已罢;无柴胡证,为无半表半里之证。烦躁心下鞕者,邪气内甚也。胃实热甚,则不能食;胃虚热甚,至四五日,虽能食,亦当与小承气汤微和之。至六日,则热甚,与大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为津液内竭。大便必鞕,则可下之。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鞕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定成鞕,亦不可攻,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内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伤寒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邪热内甚,上熏于目也。无表里证,大便难者,里实也;身大热者,表热也;身微热者,里热也。《针经》曰: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则证近危恶也,须急与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邪热入腑,外发热,汗多者,热迫津液将竭,急与大承气汤,以下其腑热。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邪热传入腑,而成腹满痛者,传之迅也,是须急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邪气实也。经曰:大满大实,自可除下之。大承气汤下其满实。若腹满时减,非内实也,则不可下。《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是减不足言也。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土,少阳木,二经合病,气不相和,则必下利。少阳脉不胜,阳明不负,是不相克,为顺也。若少阳脉胜,阳明脉负者,是鬼贼相克,为正气失也。《脉经》曰:脉滑者,为病食也。又曰:滑数,则胃气实;下利者,脉当微,厥冷。脉滑数,知胃有宿食,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七八日,邪入腑之时,病人无表里证,但发热虽脉浮数,亦可与大承气汤下之。浮为热客于气,数为热客于血,下之邪热去,而浮数之脉俱当解。若下后数脉去,而脉但浮,则是营血间热,并于卫气间也。当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之证。此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则是卫气间热,合于营血间也。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胁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大便利者,下血乃愈。若六七日不大便,则血不得行,蓄积于下,为瘀血,与抵当汤,以下去之。

张兼善云:攻下之法,须外无表证,里有下证,然后可攻。上言无表里证,况脉更浮数,何故言可下之?曰:此非风寒之所病,是由内伤而致然也。若外不恶寒,里无谵语,但七八日发热,消烁津液,乃阳盛阴虚之时,苟不攻之,其热不已而变生焉,故不待沉实而攻之。

许叔微云:凡伤寒当下之证,皆从太阳阳明在经之邪而入于腑,故下之。今不言阳明病,而只云病人无表里证,此非自表之里而病也,但为可下,故编入阳明篇中。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下后脉数不解,而不大便者,是热不得泄,蓄血于下,为瘀血也;若下后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者,为热得下泄,迫血下行,必便脓血。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金匮要略》曰:黄家所起,从湿得之。汗出热去,则不能发黄,发汗已,身目为黄者。

风气去,湿气在也。脾恶湿,湿气内着,脾色外夺者,身目为黄。若瘀血在里发黄者,则可下。此以寒湿在里,故不可下,当从寒湿法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当热甚之时,身黄如橘子色,是热毒发泄于外。《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小便不利,小腹满者,热气甚于外,而津液不得下行也。与茵陈汤,利小便,退黄逐热。

王海藏云:熏黄,湿病也,一身尽痛;橘子黄,黄病也,一身不痛。

唐不岩云:熏黄,阴黄也;橘子黄,阳黄也。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身黄,胃有瘀热,当须下去之,此以发热为热未实,与栀子柏皮汤解散之。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