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按:篇中,无问答之语,宜删“论”字。)
阴痹 志云:痹者,闭也,血气留着于皮肉筋骨之间为痛也。简按:王以阴为寒,故根据《痹论》寒胜者为痛痹之义而释之。《新校正》,则以为王以痛为痹之通训,却非也。
狐疝风 张云:滑,为阳邪有余,而病风者,热则生风也。疝者前阴少腹之病,男女五脏皆有之。狐之昼伏夜出,阴兽也。疝在厥阴,其出入上下不常,与狐相类,故曰狐疝风。此非外入之风,乃以肝邪为言也。高云:气病为疝,血病为积,滑主气盛,涩主少血,故厥阴脉滑,则病狐疝。又曰:风者,气动风生,风主气也。下文肺风、脾风、心风、肾风、肝风,皆气动风生之义。简按:《本脏篇》云: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经脉篇》云:肝所生病者,狐疝遗溺,而本篇系以风者。《寿夭刚柔篇》云:病在于阴者,谓之痹,病在于阳者,谓之风。凡脉滑为阳有余,今脉滑者,并以风称之,其义可知矣。陈氏《三因方》云:寒疝之气,注入㿗中(按:陈误以㿗为阴囊,故其言如此),名曰狐疝,亦属㿗疝。葛氏《伤寒直格》云:狐疝,言狐者,疝气之变化,隐见往来不可测,如狐也。张注本于此,杨上善之解恐非。
隐轸 马云:当作瘾疹。吴云:隐轸,即瘾疹。张同。简按:《释名》:胗,展也,痒搔之捷展起也。乃知胗借而作轸,后世从疒作疹也。马注误。厥阴为阴痹,为狐疝风。太阴为肉痹,为脾风疝。太阳为骨痹,为肾风疝。少阳为筋痹,为肝风疝。其理固明矣,而至少阴为皮痹,为肺气疝。阳明为脉痹,为心风疝者,则与常例异。盖此篇,以三阴三阳,单配乎五脏,故与他篇之例不同也。旧注,或以运气之义而释之,率不可从。
肺痹 《痹论》云: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马云:肾为肺之子,其水上逆于肺母,故皮为肺之合。今肾有余,当病皮痹瘾疹,其病在表也;不足当为肺痹,其病在里也。
肺风疝 《大奇论》云:肺脉沉搏,为肺疝。
病积溲血 马云:其脉若滑,则当病肺风疝,外感之邪也。其脉若涩,则当病有积及溲血,内伤之邪也。张云:涩,为心血不足,故经滞而为积聚,血乱而为溲血也。
脾痹 吴云:太阴湿土之气也,其气有余则湿胜。脾主肌肉,奠位乎中,故肉痹寒中,不足则土气弱,故病脾痹。简按:《痹论》云: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所谓肌痹,即肉痹。
脾风疝 马云:其脉若滑,则病脾风疝,外感之邪也。其脉若涩,则当有积,及心腹时满,内伤之邪也。张云:太阴脉滑,则土邪有余。脾风疝者,即㿗肿重坠之属,病在湿也。
脉痹 马云:阳明者,足阳明胃经也。胃乃心之子,有余则病脉痹,以心主脉,脉主半表也;不足则病心痹,心主里也。简按:吴张以阳明燥金之气,有余不足而释之。此运气家之言,不可借以解经也。
心痹 《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王注心下痹,恐非。
心风疝 马云:其脉若滑,则病心风疝,外感之邪也。其脉若涩,则病积时善惊,内伤之邪也。简按:《脉要精微论》云: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肾痹 《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肾风疝 马云:其脉若滑,则病肾风疝,外感之邪也。其脉若涩,则病积,时癫疾,内伤之邪也。
肝痹 《痹论》云: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肝风疝 马云:其脉若滑,则病肝风疝,外感之邪也。其脉若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内伤之邪也。
人气在脉 张云:春时天地气动,水泉流行,故人气亦在经脉。
溢入孙络 吴:此下,增“孙络”二字。张云:夏时气盛,故溢入孙络,而充皮肤,所以人气在孙络。
内溢肌中 马云:长夏者,六月建未之月。其气在肌肉者,正以长夏经脉络脉皆盛,内溢肌中,所以人气在肌肉也。
皮肤引急 马云:秋气在皮肤者,正以秋时天气始收,人之腠理闭塞,皮肤引急,所以人气在皮肤也。
通于五脏 高云:冬气之所以在骨髓者,盖以冬者气机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脏者,藏也。惟冬主藏,故通五脏,而冬气在骨髓。
不可为度 志云:谓天有六淫之邪,而人有形层,六气之化也。如邪留于外,则为皮肉筋骨之痹。合于内,则为心肝脾肺之痹矣。如留于气分则为疝,留于血分则为积矣。如身中之阳盛则为热,虚寒则为寒矣。此皆吾身中阴阳之变化也。高云:四地主气,各有常度,至其变化也,不可为度。
辟除 吴云:辟,音闭。马云:辟、闭同。
环逆 马云:血气旋逆。吴云:血气环于经,即逆而上,为浮气也。志云:环逆者,逆其转环也。言血气之从经而络,从络而皮,从皮肤而复环转于肌中也。张云:血气环周,皆逆不相营运,故为喘满上气。按:本篇,与前《诊要经终论》,义同文异。但彼分四时,此分五时,故有刺肌肉之谓。然本篇春夏冬三时,皆阙刺秋分皮肤等义。意者,以长夏近秋,故取肌肉,即所以刺秋分也。后仿此。简按:张本于《新校正》,其说似傅会。然春夏冬,并阙刺秋分,亦可疑焉。
春刺筋骨 高云:筋连于骨,故曰筋骨。
内著 马云:著、着同。
内却 吴云:令血气却弱,是以善恐。志云:血气虚,却于内矣。阳明脉虚,则恐如人将捕之。
血气上逆 张云:夏刺冬分,则阴虚于内。阳胜于外,故令人血气逆而善怒。志云:夏气浮,长于上,而反逆之使下,则气郁不疏,而使人善怒也。“上逆”当作“下逆”。简按:今从旧文。
善忘 吴云:心生脉,秋刺经脉,而虚其经,则经脉虚,而心气亦虚矣,故善忘。
气不外行 张据全本,作“气不卫外”。注云:气虚不能卫外。气属阳,阳虚故卧不欲动。
令人目不明 志云:盖五脏之精,皆注于目,而为之睛。冬者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血气内脱,则五脏皆虚,故令人目不明也。
大痹 张云:当阳气伏藏之时,而刺其阳分,则阳气外泄,阳虚阴胜,故留为大痹。志云:大痹者,脏气虚,而邪痹于五脏也。
善忘 吴云: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气竭绝,则神亡矣,故善忘。
与精相薄 吴云:精,真气也。薄,邪正摩荡之名。
精气不转 吴云:精气不变。张云:精气不致转变矣。志云:精气不逆回矣。高云:不转,内存也。简案:转,恐“薄”之讹。
根据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吴,变下句。马高同。吴云:变,谓脏气变动为病也。马云:根据其脏之所变,以候知其死耳。高云:根据其脏之所变病,以候其动。候其动,而知其死也。张,候下句。志同。张云:见其变动之候,则识其伤在某脏,故可知其死期。简按:据王注,变下句,为是。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