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素问识

卷八»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马云:邪客于各经之络,则左痛取右,右痛取左,与经病异处,故以缪刺名篇。据《灵枢·官针篇》第三节,则巨刺,亦左取右,右取左,特有经穴络穴不同耳。张云:缪,异也。简案缪,《广韵》:靡幼切。《礼大传》注:纰缪,犹错也。王注从之。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错其处,故曰缪刺。)

极于五脏 简按:极,至也。见《诗·周颂》注。

如此则治其经焉 张云:邪气自浅入深,而极于五脏之次者,当治其经。治经者,十二经穴之正刺也,尚非缪刺之谓。

入舍于孙络 《甲乙》:“络”作“脉”。据上文,当从《甲乙》。

大络 吴云:十二经支注之大络。《难经》所谓络脉十五络,是也。高云:流溢,传注也。《气穴论》云:孙络之脉别经者,并注于络,传注十四络脉者,是也。

奇病 张云:病在支络,行不由经,故曰奇病。志云:奇病者,谓病气在左,而证见于右,病气在右,而证见于左。盖大络乃经脉之别,阳走阴,阴走阳者也。

与经相干 马云:其邪客大络,左注于右,右注于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其实不得入于经,而止布于四末。志云:《经脉篇》曰:手太阴之别,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盖大络俱并经附行,故曰与经相干。高云:经,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故与经相干,而输布于手足之四末,其气左右流行,无有常处。经隧相干,故不入于经俞。不入于经俞,刺其络脉,故命曰缪刺。简案据诸家之义,干,预也,即干涉之干。

必巨刺之 吴云:巨刺,大经之刺也。志云:巨,大也,谓当以长针取之,亦左取右,而右取左也。简案《官针篇》,无长针取之之说,今从吴注。

缪处 马云:缪者,异也。王注:以所刺之穴,如纰缪纲纪者,非岐伯自有明旨。吴云:与经脉常行之处差缪也。高云:《脉度篇》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缪处,异处也。谓经脉之痛,深而在里,络脉之痛,支而横居。病在于络,左右纰缪,故命曰缪刺。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 马云:肾经络穴大钟也。简按:张吴诸家,不指言其穴,盖络泛言一经之络也。马,每络注某穴,恐非。

无积者 高云:胀满有积,当刺其胸胁。若无积者病,少阴之络,上走心包,故当刺然骨之前。简按:吴云:积,五脏积也。五脏真气不足,而后病积,若复刺出其血,是重虚矣,故在禁。志云:无积者,无盛血之结也。并误。

然骨之前 高:“骨”作“谷”。注云:谷,旧本讹“骨”,今改。下二然谷之“谷”仿此。简按:《本输篇》云:肾溜于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不必改字。

如食顷 张云:食顷,一饭顷也。后仿此。简按:王立饥之解,不通。

不已左取右 《甲乙》,无“不已”二字。简按:此已系于络病,何待其不已而缪刺之?《甲乙》为是。

取五日已 《甲乙》,无“取”字。张云:病新发者,邪未深也,虽不即愈,亦不过五日而已。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 《甲乙》,作“少阴之络”。注云:一作少阳。

刺手中指次指 马云:中指之次指,即第四指也,去爪甲上如韭叶者,即关冲穴也。高云:中指次指,即小指次指,手少阳关冲井穴也。志云:当刺中指心包络之中冲,次指手少阳之关冲。简按:《甲乙》注:中指,当小指。张吴亦据《新校正》,作小指。《本输篇》: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气府论》: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热病篇》: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厥病篇》: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诸篇言关冲穴者如是,当从《新校正》。

如韭叶 志注《本输篇》云:上古如韭叶,今时如大米许。简按:《甲乙》:少泽,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以此推之,凡云如韭叶者,当以一分为准。

卒疝 高云:《经脉篇》曰: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故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

与肉交者 志云:即去端如韭许。

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 吴云:男子以阳用事,故已速。女子以阴用事,故已稍迟。志云:女子之生,不足于血,故有顷。男子之血盛,故立已。

刺外踝下 《甲乙》:“下”作“上”。吴云:金门、京骨、通谷,三痏也。高云:三痏者,通谷为荥,束骨为输,京骨为原也。简按:据《甲乙》,盖谓跗阳穴。跗阳,在踝上三寸。

邪客于臂掌之间 高云:《经脉篇》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下臂入掌中,病则臂肘挛急,掌中热,故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

刺其踝后 马云:当刺心经之通里穴也。张云:手厥阴经也。踝后者,以两踝言,踝中之后,则内关也,内关为手厥阴之络,故当取之。志同。高云:先以指按之,按之而痛,乃刺之。简按:考文义,不宜定为某穴,故王不注,高为得矣。

以月死生为数 吴云:望前为月生,望后为月死。此以应痛为痏,不拘穴法。张云:月之死生,随日盈缩,以为数也。故自初一至十五,月日以盈,为之生数,当一日一痏。一痏,即一刺也,至十五日渐增,至十五痏矣。自十六至三十日,月日以缩,为之死数,当日减一刺。故十六日止十四痏,减至月终,唯一刺矣。盖每日一刺,以朔望为进止也。志云:手厥阴心主主血脉,是谓待时而调之也。高云:由微而盛,如月之生,故渐多之。由盛而微,如月之衰,故渐减之,月郭空则无治也。

邪客于足阳跷之脉 马本:无“足”字。高云:《脉度篇》云:跷脉,从足至目,属目内眥。故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眥始。

外踝之下半寸所 高云:仆参穴也。简按:《甲乙》云:申脉,阳跷所生也,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许。又云:仆参,在跟骨下陷者中。则知旧注为是。

如行十里顷而已 志云:跷健善行。如行十里,则跷脉之气已周。高云:跷脉属奇经,其行最疾,故如人行十里之顷,而痛病可已。简按:据《汉书·贾捐之传》:吉行五十里之数,而度之,即得一时三刻有奇。

人有所堕坠 马云:此言恶血为病,当有缪刺之法。

利药 吴云:先宜饮利瘀血药也。

上伤厥阴之脉 张云:凡堕坠者,必病在筋骨。故上伤厥阴之脉,肝主筋也,下伤少阴之络,肾主骨也,刺然骨之前出血,即少阴络也。

然骨之前血脉 简按:诸注仍原文而注之,不必从《新校正》。

刺足跗上动脉 张云:足厥阴之输,太冲穴也。王氏谓为阳明之冲阳,似与此无涉,志高不注穴名。

善悲惊不乐 吴云:厥阴之病,连于肝则惊,少阴之病,逆于亶中,则不乐,故刺法相侔也。张云:堕跌伤阴,神气散失,故善悲惊不乐。志高与张同。简按:吴注近是。

中指爪甲上 吴仍王注,改作“小指”。注云:关冲穴也,为手少阳井,手少阳之络,从耳后入耳中,故刺之。简按:马张高并从《新校正》,为是。

其不时闻者 吴云:绝无所闻者为实,不时闻者为虚,虚而刺之,是重虚也。张云:时或有闻者,尚为可治。其不闻者,络气已绝,刺亦无益,故不可刺也。简按:若吴注所言,则当云其时不闻者,疏甚。

耳中生风 吴云:生风,如风之号也。志云:加耳鸣之风生也。简按:《千金方》:耳中飕飕。是也。

凡痹往来 高云:此言往来行痹,不涉经脉,但当缪刺其络脉,不必刺其俞穴也。凡痹往来,谓之行痹,其行无常处者,邪在分肉之间,不涉经脉也。简按:《千金方》: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此亦邪在于血络者。

痛而刺之 张云:谓随痛所在,求其络而缪刺之也。志同。高云:凡痹必痛,痛而刺之。简按:今从张注。

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 吴本:十一字为注文。云:旧作大文,僭改为细注。

月生一日一痏 《甲乙》:“月”上,有“以月死生为数”六字。高云:上文手厥阴心包主血脉,故以月死生为数。此言痹痛,则冲任之血,不能热肉充肤,澹渗皮毛,故亦以月死生为痏数。篇中缪刺无痏数,皆以月死生,为数也。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 马吴张并根据《新校正》,“经”作“络”,志仍原文。云:此言经脉之互交者,亦当以缪取也。经,谓阳明之经脉也。高同。简按:据王注及志高,则刺大经之病也,似与巨刺无别,今亦仍《新校正》。

足中指次指 马从王注。吴云:足阳明之脉,有入中指内间者,有入中指外间者,有入大指间者。此言刺足中指次指,乃中指及次指也。次指是厉兑穴,中指则不必穴也。张云:中指次指,皆足阳明所出之经,即厉兑穴次也。志云:足阳明之脉,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故当取中指间之内庭,大指次指间之厉兑。高云:中指次指,即大指次指也。爪甲上与肉交者,足阳明厉兑井穴也。简按:高以自大指当第三指者,为中指。则与王注异,而考《本输篇》,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本篇下文则云: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明是足以第二指为中指,而与手之中指不同。当以《甲乙》为是。

温衣饮食 志云:咳者,邪干肺也,故宜温衣,及温暖饮食。若形寒饮冷,是为重伤矣。

气上走贲上 简按:《新校正》引杨玄操,是也。丁德用云:胃言若虎贲之士,围达之象,故曰贲门也。况胃者围也,主仓廪,故别名太仓。今考《诗》注:贲,大也。胃已名太仓,贲门盖取于此。若以虎贲之贲,则义不叶。马以下诸注,仍《新校正》。唯高本于王。

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高云:“左刺右右刺左”六字,衍文。简按:下文嗌中肿云云,亦邪客于足少阴者,故以此六字为衍文。然嗌中肿二十八字,王所移于此,未可果为衍文。

不能内唾 高云:内,犹咽也。

腰痛引少腹控 吴云:足太阴湿土也。湿病者,先注于腰,故腰痛。太阴之筋,聚于阴器,循腹里结胁,故引少腹控䏚。张云:足太阴之络,上入布胸胁,而筋着于脊,故为病加此。控,引也。高云:《经脉论》云: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布胁胸,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令人腰痛引少腹,身尽痛之意也。控䏚不可以仰息,布胸胁,百节尽皆纵之意也。

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吴据《新校正》,删“是腰俞”三字。注云:腰尻之解,腰俞一穴也,两胂上,脾俞二穴也。马云:腰俞,在中行二十一椎之下,则无左右,断是白环俞也。张云:腰俞止一穴居中,本无左右,此言左取右,右取左者,必腰俞左右,即足太阳之下髎穴也。高云:解骨缝也,胂上,髁胂之上,即髀股也,申明腰尻之解。两胂之上,腰俞是也,盖腰尻之解,属于腰俞。两腰之上,即腰俞两旁之下也。简按:《刺腰痛论》云: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王注:腰尻交者,谓髁下尻骨两旁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为八髎骨也。今由此攻之,“是腰俞”三字衍,而其义则张注为得矣。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 张云:足太阳经,挟脊抵腰中,故拘挛脊急,其筋从腋后入腋下,故引胁而痛。

应手如痛 “如”,《甲乙》,作“而”。吴云:此不拘穴俞而刺,谓之应痛穴。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 过,王,平声。马云:盖经旨以病为有过也。高,之下、病下,并句。注云:治诸经刺之,谓治诸经之病,则正刺其经也。所过者不病,谓诸经所过之道,不为邪客,而不病也。简按:旧注义长。

刺其通脉 《甲乙》作“过脉”。马云:刺其听宫穴也。“耳聋”以下十六字,高,移上文邪客于手阳明之络后。注云:刺之病不已,更刺中指之中冲。中指中冲,主通脉出于耳前,故曰耳聋云云。盖手阳明之脉,上颈贯颊,在于耳前,通脉出耳前,通心主包络之脉,而出于耳前之手阳明也。简按:据上文刺之所过者,“通”字作“过”,似是。

齿龋刺手阳明 熊音,龋,丘禹反,齿病也。高云:齿龋,齿腐痛也。《说文》:齿蠹也。《释名》,龋,朽也,虫啮之齿缺朽也。高本:此以下十七字,连下文“缪传引上齿”以下四十八字,移前节“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云云条之后。《甲乙》:“阳明”下,有“立已”二字。

邪客于五脏之间 吴云:五脏之间,谓五脏络也。张云:邪客于五脏之间,必各引其经而痛,但见病处,各取其井,而缪刺之。高云: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经脉络脉,相引而痛。有时来出于络脉,有时但止于经脉,故时来时止。

五刺已 志云:五脏之气平也。

缪传引上齿 吴云:病本在下齿,今缪传于上齿也。志云:谓手阳明之邪,缪传于足阳明之脉也。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此邪客于手阳明之经别,而缪传于足阳明之脉,致引入上齿。

齿唇寒痛 《甲乙》,无“痛”字。

视其手背脉 马云:盖指手阳明之络穴偏历也。简按:诸家不注某穴,此泛言手背,不必指一穴也。

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 “足”上,《甲乙》,有“刺”字。高本:“一”上,有“各”字。云:旧本无“各”字,今臆补。

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志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张兆璜云:宗脉者,宗气所出之脉也,即胃之大络,出于乳下,聚于耳中。

上络左角 马云:络于左耳之额角。志云:肝主血,而居左,其气直上于巅顶也。

后刺手心主 马云:心包络之井,在中指端,名曰中冲。吴张同。简按:上文,不及心主厥阴,是必错出,《新校正》为是。高云: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心手少阴掌后高骨,大陵俞穴也。心者,君主之官,故曰心主。此注可疑。心主,谓心包,乃手厥阴也。今引君主之官,而为心经,殆属牵强。

以竹管吹其两耳 《甲乙》:“管”作“筒”,“耳”下,有“中”字。

鬄其左角 《金匮》、《甲乙》:“鬄”作“剔”。高云:鬄、鬀同,俗作剃。

方一寸 《肘后方》作“二寸”。《外台》作“方寸匕”。

燔治 《金匮》作“烧末”。张云:烧制为末也。

灌之立已 《金匮》:“已”作“起”。

切而从之 《甲乙》:“从”作“循”。

调之 张云:病在经者,治从其经,但审其虚实而调之。调者,如汤液导引之类,皆是也。调之而不调,然后刺其经脉,是谓经刺,亦曰巨刺。

有痛而经不病者 吴云:身有痛处,而其经脉所至之分,不皆病者,是为络病,非经病也,则缪刺之。

此缪刺之数也 吴云:数,犹言节目也。张云:凡此刺经者,刺大络者,刺皮部血络者,各有其治,所以辨缪刺之术数也。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