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道德经文字版-罗大伦

第二十八章 第3讲即便权倾天下,他也宠辱不惊……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每天早晨一段《道德经》,已经成了我生活、工作固定的一个项目了。说实话,有的时候确实有点负担,因为我的行程不定,有的时候要挤出时间来录,但是这事还挺高兴,虽然有负担,但是挺高兴,因为一个老师如果能够讲课那是最幸福的事了,所以能够在我们的大伦书院,每天跟大家聊一段《道德经》,也是我人生中一个幸福的事。今天我们接着聊,一直聊下去。

 

今天老子大家告诉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这话跟前边讲的其实没什么两样,前边是“知其雄,守其雌”,在这老子讲“知其荣,守其辱”。“荣”和“辱”我们不用多讲,荣辱是一个词,“荣”是荣耀、光荣、耀眼的意思,“辱”就是一种地位低下的表现,屈辱、大家侮辱你等等。老子在这形容什么呢?“知其荣”,我还是这个观点,“知”不是知道的意思,不是我知道荣,守这辱,不是这个意思。“知”是什么意思?“知”和知县的知是一个意思,是主的意思,我主政,我把持,我正在什么位置上,这叫“知”。我处于荣的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一定要尽量把自己的姿态放到辱的状态。

 

我们昨天跟大家讲了,我分享了我的想法,就是老子为什么上次会讲到“复归于婴儿”,这回讲你这样做“为天下谷”,就是天下的低谷,你把自己放低,“恒德乃足”,你永恒的德行才会随着你,你才会充满德行。“恒德”足了以后,你的德行充满以后“复归于朴”,回到那种朴的状态,什么叫“朴”?那种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叫朴。

 

也就是说,混沌的状态,这么一种状态,跟前面的婴儿是一样的,我昨天给大家讲了,就是说我们往往看这个容易觉得老子教大家装,比如说“知其雄,守其雌”,你明明在“雄”的位置上,却把自己摆出“雌”的姿态。有的朋友会误解,觉得这老子是不是告诉大家装,为了免于大家的攻击,为了免于被大家嫉妒,然后你就装,摆出这种虚伪的姿态。不是的,其实我们昨天讲了,老子告诉大家为什么处于一种婴儿的状态呢?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人家眼里没有这种形名之分,今天讲的“复归于朴”也是这个概念,您回到这种混沌的状态了,其实悟道人一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大在意它,所谓的“荣”在人家眼里看没什么,所以人家往往摆出一种姿态很低,大家看着就是“辱”的状态,其实在圣人眼里“荣”和“辱”没有大的区别。

 

为什么老子强调要“知其荣,守其辱”?是因为我们一般人在修炼过程中,很难达到这种没有形名、看透一切。很难达到怎么办呢?您往低放一点,故意把自己有意放到“辱”这,可能您处于的位置实际上就是这荣辱之间都不在意的状态了。这是一个修炼过程,这是个过程,一个步骤,战术动作,最终达到那种“复归于婴儿”,或者“复归于朴”的状态,就是这种混沌的状态,这种境界才是真正高的境界。

 

如果谁在人生中能达到这种境界了,这人绝对了不起,我们来举例子,我们拿古代人举例子,比如说曾国藩,这曾国藩这人其实不简单,就是虽然他“道”的层面谈的少,但他晚年绝对悟道了,之前他是典型一个儒者,“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做得够不够好,这人是一个典型的从外边的行为来规范自己,来调整自己内心的人,所以最终也成为一个几乎像完人一样的人,但是后来他读了《道德经》以后,其实他人生变化很大,曾国藩到晚年谈“道”就比较多了,而且他做事也确实如此,做得不简单。

 

比如说把南京攻下来以后,太平天国席卷了整个大半个中国,结果被曾国藩和他弟弟两个人这么打来打去,历时十年的战争,就被曾国藩兄弟两人给结束了,这时候全天下的武力基本上掌握在曾国藩的手里边,各地的省领导大多数是湘军里边的人,就他手下的将领出去干的,所以曾国藩这时候应该是权倾天下,他所处的位置就叫“荣”,绝对的“荣”,这是毫无疑问。就是全天下人都看他们,曾国藩当时返京的时候,那是万民空巷,大家出来看曾国藩,当年是灰溜溜的离开北京城,没有什么荣耀,现在的状态了不得,全天下都看着他们。

 

这种荣的状态怎么处理呢?曾国藩处理的特别好,这时候放低自己。本来谁拿下太平天国,就是谁把太平天国平定了,当时皇帝曾经许诺,谁拿下这个,开国以来第一功,该封王爷的,但是最后拿下来以后给曾国藩一个侯爵,给曾国荃一个伯爵,这位置并不高,就结束了,没什么事了。所以您看这时候一般人会受不了,“哎呦,你看”,韩信就会这样“这怎么没我……”你看就这样,曾国藩放低自己,没什么没什么,这时候很多人曾经觉得曾国藩应该北上取天下,甚至有人暗示他,这时候你是不是要动一动,你看兵权在你这,你可以取天下了。尤其是曾国荃,这也是出生入死,跟着哥哥打,把这么大一场战争结束了,本来许诺做王爷,现在给你一个伯爵,所以性情有些控制不住自己,曾国荃就有些情绪,所以这回大家看曾国藩怎么动?这曾国藩是不是要北上做点动作?

 

没想到,曾国藩第一件事主动上奏要求裁撤湘军。大家一听完都惊了,这湘军是你的基础,这是你起家的根本,你把湘军裁了干什么?曾国藩心里清楚。第一,因为当时天下大乱,所以我们带着湘军起兵,平定叛乱,这时候大家是怀着正义之心的,是威武之师,我整天跟大家训话,讲仁义礼智信、报效国家,现在这仗打完了,这时候你要带着这些部队去北京去争皇位,那哪行啊?您这是什么威武之师了?这忠义您根本谈不上,所以这时候就出师无名,这是第一。第二,湘军这些人当年打仗时候都是很英勇的,但是现在和平了,你还留着这些部队干什么啊?这些人很快就会像八旗子弟那样腐化,所以曾国藩非常清楚,不能让他们闲着,他们腐化了危害国家会更厉害,所以回家该干活干活,该种田种田去,所以你看第一件事裁湘军。

 

第二件事,怕曾国荃在这位置上,因为功劳很大,曾国荃又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怕出问题。所以你权倾天下的时候,你要谨慎,曾国藩说弟弟我们俩人回家吧,我们俩人喝酒去,所以拿下南京以后,马上曾国藩给皇帝上奏,说曾国荃病势越来越重了,需要回家调理去,回老家,所以给他请了个大病假,让他回家去,把这个职位给空出来了,两个月以后曾国荃就离开了江宁,回到了湖南老家。

 

为什么曾国藩这么做呢?因为曾国藩看得清楚,这些名利没什么大用,我们已经做到了极致了,做到天下最荣的位置上了,这时候你再往上走没法走了,“月圆则亏”,所以把自己放低一点,所以曾国藩做了这两个举动。

 

接着开始裁撤厘金局,就是停收因为战争时候不得不收的苛捐杂税,因为当时曾国藩要收税的,要打仗,把税停了,让老百姓喘息一下,别让大家再支持战争去多付出了。

 

恢复江南贡院,开科取士,开始让大家考试了,因为太平天国战争导致动乱,很多书院都停了,学子们无法读书,四处逃亡,曾国藩这时候想“我做点实事,打完仗了干吗?我这时候让大家读书吧”。

 

所以您看他干的这些事,在他位置处于最高的时候,最荣耀的时候,这时候曾国藩知道自己这时候一定要保持一种低调的状态。其实当时全天下很多人传说,说曾国藩很可能会起兵,会取代清王朝的,取代皇上,自立为王的,有可能会这样。但是曾国藩没这些想法,人家觉得这些事没那么重要,他作为一个学者,我修炼自己的身心更重要,所以他这时候您看他放在荣的位置上,人家把自己的位置放的特别低,所做的事都是有利于后来国家的长治久安的。

 

所以大家看把湘军给裁了,免得湘军像八旗子弟一样腐化,像绿营一样腐化。接着开始科举,恢复书院,让大家开始读书,恢复了江南这些读书制度,这是从文化上开始恢复战争的创伤。曾国藩这时候做得不容易,因为他这么做了,所以满天下这些大臣们那种猜疑的目光全没了,曾国藩后世的评价特别高,清朝后来人评价曾国藩说这人几乎是个完人。毛泽东说我不佩服谁,毛泽东佩服谁?“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就是我特别佩服曾国藩。

 

他为什么让人这么佩服?因为他做的特别好,这人把名利没看得那么重,曾国藩那么大一个官,家里边嫁闺女就200两纹银,这曾国荃回家不相信,嫁了两个闺女都这么嫁的,说三闺女出嫁的时候,曾国荃回家看,说真这么少的钱吗?把箱子一打开,当时心里边大为感动,就200两纹银,所以曾国荃又添了200两纹银,400两纹银把姑娘嫁了,曾国藩家里边就是这么清贫,就是非常简单。他把这些东西看得没那么重,正因为他重视德行,曾国藩留下很多教育子女德行这样的话,很多这些写的内容,因为他重视德行,所以曾国藩的后代成为文人学者的非常多,多数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这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

 

您看能践行这样的人,能践行老子所讲的“知其荣,守其辱”,能践行这种状态的人,您看似他放的位置是侮辱,其实不是的,人家压根没觉得这事多侮辱,人就觉得我觉得这些没什么重要,别人看“天呐,你那么高位置,把自己放这么低,这是侮辱自己啊”,人自己没觉得侮辱,因为他达到这种状态了,所以他是像天下那种山谷一样,像谷一样那么谦虚,这样的人“恒德乃足”,他德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人才能“复归于朴”,真正回到那种混沌的、悟道的、“朴”的状态。

 

这是老子今天给我们讲的智慧,今天讲的内容跟昨天差不多,我们今天用曾国藩的例子来给大家说明,我们确实可以达到这种“知其荣,守其辱”的状态。

 

我们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接着跟大家聊老子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了。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