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病有浅深,治有缓急。若急病而用缓药,是养杀人也。缓病而用急药,是逼杀人也。
庸医遇病,不能必其何名,亦不能必其当用何药,慨以温平试之。若缓病尚可,设遇大病人则为误不小,故名养杀人。若缓病投以急药,是欲速其效,殊不知攻急则变生,所谓逼杀人也。”
病有深浅,治有缓急,这就是需要医者有很深厚的功底了。中医是治人,而不是治病,同样的病名、病症,不同的人,身体元气状态不同,起因也不同,缓急也不同,所以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但现在很多医生只会背药方,背症状,比如说乳癌这个病,无论是七十岁的老太太,还是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也不论患者整体元气的虚实,只要是“乳癌”这个病名,就开同样的药方,很容易就造成“养杀”或者“逼杀”的局面。所以我们中医才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说法,就是要看患者的整体元气,病情之轻重缓急而定,而不是只凭一个病名或者某些症状而定。
现在很多医生明哲保身,不求治好,但求无过,无论什么情况一慨以温平之药试之,不痛不痒,其实这就是养杀之过,让患者者白白的错过了得救的机会,还自诩为“稳妥”。
窦材接下来给我们讲了他亲身的一个例子:“余观京师名医吕实者,亦熟此法,但不早用,惟先用温平药调治,及至危笃,方议灼艾、丹附等事,多不效,乃曰:此天命也。殊不知救挽已迟,藏气败绝,虽灵丹妙药,无能为矣。”
他说他观察京师一个叫“吕实”的名医,看他也是懂“扁鹊心法”的人,但是就是不肯早用。开始的时候总是给人以温平药来调治,等拖到病危的时候,才来说上艾灸、用丹附等等,但这时候大多不效,然后就说“这是天命啊”。窦材说是他用迟了,非要等到大势已去的时候才想起来用,为时已晚,无能为力了。
“余亲见彼治一伤寒第五日,昏睡谵语,六脉洪大,以为胃中有热,以承气下之,四更即死矣。”窦材说他亲眼看见这位名医治一个伤寒患者,已经到了第五天,人昏睡说胡话,六脉洪大,之前我们有讲过,伤寒患者昏睡说胡话是“阴证”,而“阴症害人甚速”,而这个京师名医还以为是患者胃中有热,所以选择了“承气汤”,结果四更天人就死了。
“六脉之大,非洪也,乃阳气将脱,故见此耳。治以下药,更虚其阴,则阳无所附而死速矣。”很多医生切脉,切到六脉洪大,以为即是大热,殊不知昏睡谵语下的这个脉象是阳气将脱的征兆,还去用下药,则阴阳皆离,速死矣。所以陈士铎说“不穷理不可以为医”,一个真正的医者一定是非常的通透的。
“若先于脐下灸三百壮,固住脾肾之气,内服保元丹、敛阳丹,一饮姜附汤,过三日,自然汗出而愈。”窦材说如果可以早灸关元三百壮,先把脾肾之气固住,然后再服丹药和姜附汤,那么过三天出身汗就好了,可怜那位病患白白丢了性命。我也经常给家里人煮姜附汤治疗伤寒,效果非常好,通常两三天就全好了。附子的制法,以后我会拍视频给大家专门的讲解。
窦材讲了他看其他医生的治疗例子,他接下来讲他自己是怎么治同样病患的。“余治一伤寒,亦昏睡妄语,六脉弦大。余曰脉大而昏睡,定非实热,乃脉随气奔也,强为之治。”他遇到了一个伤寒患者,症状也是昏睡妄语,六脉洪大,前面我们也讲过,脉大而昏睡是“阴证”,危矣。如果还不及时决定用艾灸、丹附大药,而用温平药甚至是转下药,就来不及了。而患者家属一听灼艾、附子就摇头,又害怕附子有毒,所以很难接受这些方法,看先生说的是“强为之治”,就是来不及等你家属同意了,救人要紧。可见一个真正的医者,除了要有菩萨的心肠,还要有金刚的手段呀!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治的:“用烈火灸关元穴,初灸病人觉痛,至七十壮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人开眼,思饮食,令服姜附汤。至三日后,方得元气来复,大汗而解。”先生当机立断,立挽狂澜,救回一命。可惜的是,虽然姜附是救命之品,灸有回天之功,但是世人不识。俗医更是不敢用,只敢唯唯诺诺用些草木小药,哪里能够了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余思前证,少阴病也。发昏谵语,全似阳证,若时投以承气,岂得不死。”窦材总结这个病例说:这个病是少阴症,也即是病入“肾”了,少阴就是我们的肾经。昏睡说胡话,看上去好像是热证,若这个时候用承气汤,那就坏了,那原因何在呢?
他下面分析了原由:“故耳聋不呻吟,身生赤黑靥,而十指冷至脚面,身重如山,日多痰唾,时发燥热者,皆少阴证也。”这个在后面讲伤寒的时候也会讲到,耳聋不呻吟,身体发紫黑,手脚冰凉,身重如山,这些都是明显的少阴证,少阴也是肾经。病在腑,属阳易治,病在脏,则半生半死,所以一定要知道轻重缓急。
“仲景以耳聋系之少阳,谵语归之阳明,用柴胡承气辈误人不少。夫但知少阳脉循胁络耳,却不思耳窍属肾,以耳聋归少阳,此仲景所未到之处也。”他说仲景以为耳聋就是少阳胆经的病证,以为谵语属于阳明胃经,所以使用柴胡、承气汤等下之,误人不少。他说如果只知道胆经是经过耳,就忘了还有肾开窍于耳,以为耳呜耳聋就是少阳胆经的问题,一慨当作阳证治之,这就是仲景考虑不周全的地方了。当然,仲景是不是这样看的,大家可以去对照一下《伤寒论》,我们且不争论。
但无论如何,不管是少阳证还是少阴证,是病在腑还是病在脏,我们只需要抓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宗旨,用灸和姜附大补正气,病邪自然就撤退。作为普通人,很难明白病邪的进退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不变应万变,所以先生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这也正是窦材神奇的地方。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