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我们讲了,治病要知缓急,那我们要怎么分辨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状况呢?怎么样才能知道一个人病的轻重缓急呢?在这一节,窦材把病人的元气状况大致划分为五等,大家可以参考对照。我们来看看是怎么样子划分的。
“凡看病要审元气虚实,实者不药自愈。虚者即当服药,灸关元穴以固性命。若以温平药,亦难取效,淹延时日,渐成大病。”他在这里说到,凡看病首先要看病人的整体元气如何。如果是元气壮实之人,不用任何药物也可以自愈。比如说年轻人偶感风寒,很多人都可以通过多喝热水,多休息就可以治愈,那是因为年轻人正气充足,人体就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如果是元气本虚之人,则不一样了,因为身体没有能力自我处理入侵的外邪,那就需要适当借用外力,也即是药物或者是艾灸等等,来帮助身体打赢这场仗。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体是健康还是疾病,无非就是正气和邪气这两股力量的对比状况而已。所以中医很简单,复杂的不过是人心罢了。当正气占绝对上风的时候,人就是健康的状态。当正气不断被损耗,邪气聚集力量日渐强大的时候,人则开始出现各种病症,所以说,所有的病症无非都是因为正气打了败仗而已,而战败的程度不同,体现出来的衰败程度也不同。所以,看病应该先看病人兵力如何?胜算几许?从哪里入手?用什么手段?然后才可以力挽狂澜,扭转局面,起死回生。
“虚病多般,大略分为五种,有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之别。”前面说到,人体是健康还是疾病,无非就是正邪两股力量的对比情况而已,如果是正气碾压邪气,那么人就是健康的状态。当正气开始变得虚弱,邪气开始上升的时候,人就开始呈现疾病的状态。那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健康:也就是正气占据绝对的上风,那么衰败与疾病分为五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身体的正气不断的下降,邪气不断的上升,当正气与邪气处于相当的水平的时候,称为“平气”。这个时候由于正气还不曾输,所以通常身体还没有形成真实有形的病灶,但正邪相争的表现就非常激烈,通常会表现各种痛症。因为邪气想滞留在身体里,但身体本有的正气会试图驱赶,所以正邪力量会反复进退。有时候正气强一点点,有时候又邪气盛一点点,所以身体也会时好时坏,具体的表现就是“上火”,西医所说的各种“炎症”,以及肠胃痛、月经痛、肩颈痛、牙痛等等痛症。
“平气者,邪气与元气相等,正可敌邪,只以温平药调治,缓缓而愈,如补中益气,小柴胡、八物汤是也。”窦材说,这种时候只要稍加扶持和补益,正气就可以重回主导的地位,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即可重获健康。
可惜,人们的认知和观念往往是错误的,在这种时候。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还变本加厉的对身体继续各种损耗,而不是去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作息习惯,注意饮食,或者是抽出一些时间来艾灸。反而是用一些下火的药,消炎的药,止痛的药等等去压制正气,掩盖症状,然后让邪气更加深入和强大。我们《内经》教导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人在正气还不曾大败的时候,真实有形的病灶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应该未雨绸缪,及时醒悟。而不是等到大势已去的时候,才来哭天抢地、痛心疾首。希望全天下人都能够明白《内经》的宗旨,都能够读懂《心书》,那么全人类的生命质量都能够得到改善和提升。
如果在“平气“之时,人没能及时的反省,而继续做着损耗元气的事,或者是选择了错误的治疗方式,那么正气则会进一步的衰败。那么正邪的力量对比则会变为:正气稍稍处于下风。因为这时候正气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清理和驱赶病邪了,那邪气开始滞留下来,逐渐形成真实有形的病灶,比如说各种疮、结节,淤血等等。窦材把这种情况称为“微虚”。微虚之人会感觉精气神明显不如以前,容易疲劳,且不易恢复精神,胃口也有变化,就是感觉消化能力不如从前,睡眠也开始出现障碍,就是整体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微虚者,邪气旺,正气不能敌之,须服辛温散邪之药,当补助元气,使邪气易伏,宜芘澄茄散 、全金丹、来復丹、理中丸、姜附汤之类是也。”如果是没有文中说到的这些丹药,那我们使用艾灸和服用姜附汤效果也是一样的。但很可惜,人们都在忙于对治病症病灶上,不明白应该从根本入手,扶持正气为主。反而是大肆运用一些下火、消炎、散结的攻伐之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甚至一万。造成了患者的元气进一步的损害,然后从“微虚”过渡到“甚虚”。
“甚虚者,元气大衰则成大病,须用辛热之药,厚味之剂,大助元阳,不暇攻病也。”到“甚虚”的阶段,则正气大不如邪气了,开始被邪气碾压,到这种时候,就不是普通的温平之药或者是随便灸灸,就可以挽回的了。甚虚之人通常都是大病、重病,比如说各种肿瘤、癌症、尿毒症,脾肾衰竭的各种病症等等。这时候就需要及时的“大助元阳,不暇攻病也”,丝毫也不能耽搁了。
“《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官桂、附子、鹿茸、河车之类是也。”当然,如果能坚持三大穴长时间重灸,再加以姜附汤,也是可以挽回的,最难的是世人难以相信灼艾和姜附呀。
如果当人已经在“甚虚”的阶段,依然走错了方向,则会走向“将脱”。“将脱者,元气将脱也,尚有丝豪元气未尽,唯六脉尚有些小胃气,命若悬丝,生死立待。”现在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许多癌症患者,经过几轮治疗之后,形体开始脱相,变得有气无力,没有胃口,睡眠也差,命若悬丝,生死立待。
“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须灸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夫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故伤寒必诊太溪、冲阳二脉者,即脾肾根本之脉也,此脉若存则人不死,故尚可灸,内服保元丹、大丹、保命延寿丹,或可保其性命,”将脱,也亦是元气将要离开这个形体了,在这种时候平常药已经来不及了,所以需要立即重灸,先固住助脾肾之气。
为什么窦材在书中反复提到,最重要的是护住脾肾呢?因为脾为五脏之母,我们也称为“后天之本”,肾是一身之根本,只有先固住脾、肾才能有挽回的余地。窦材在这里提到,如果是诊治伤寒重症,必须要先看太溪(肾经)、冲阳(胃经),这两个地方还有没有脉?如果这两个地方的脉气已绝,则无回天之力了,也即是“已脱 ”。“若已脱则真气已离,脉无胃气,虽灸千壮,亦无用矣。”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胃气绝表示真气已离体,这个时候再来灸也没有任何作用了。
我们来对“五等虚实”这一章做一个小结。首先大家要明白一个关键的道理:就是人是健康还是疾病,是由人体的正邪力量对比决定的。当人体的正气占70%以上的时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时候邪气是不能够危害身体的,所以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健康的状态。当正气被损耗,正邪之间的力量发生改变的时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才会出现各种病症病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病。
因为每个人身上的“正邪”力量对比都不一样,所以又根据不同病人的元气状况,大致划分为“五等”,也就是“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这五种情况。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及时扶持正气都是正确的方向。
所以,祝愿大家都能够学好灸法,用好艾灸,最好是提前预防,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治已病治未病”!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