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左传肓之上膏之下解及病在膏肓之治法

《素问·刺禁篇》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父母指胸中大气言),是肓即膈也。又《灵枢·九针十原论》曰:膏之原出于鸠尾。夫鸠尾之内即肓膜,乃三焦之上焦,为手少阳之腑,与手厥阴心包脏腑相连,互为配耦。心包者即心肺相连之系,上有脂膜下垂,脂即膏也。为此系连于膈,自下而上,故曰:膏之原出于鸠尾。言鸠尾而不言膈者,因鸠尾在外易见也。传既云居肓之上,膏之下,是其病定在胸中无疑,特是胸中之地,大气之所贮藏也,虽不禁针,然只可针二三分,不敢作透针以泻大气,故曰攻之不可。其外又皆硬骨卫护,不能用砭,故曰达之不及。又其处为空旷之府,上不通咽喉,下有膈膜承之,与膈下脏腑亦不相通,故曰药不至焉。所以不可为也。不知胸中之疾,当以调补胸中大气为主。后数百年张仲景出,其治胸痹也,有“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语,其识见诚出秦缓之上。盖人之胸中无论何病,能调补其胸中大气,使之充畅无病,诸病自化。秦缓当日不知出此,竟委为不治。迨其后,晋景公因胸中之病伤其大气,至觉腹胀则大气陷至腹矣。因腹胀而入厕,大气陷至魄门矣,此所以入厕不返也。欲明此段理解,参看《衷中参西录》第四卷(处方编中)升陷汤后诠解及附载诸案自明。


本文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tunyi13166124885;本文非处方,如需治病,请联系医院。

上一节 返回目录 下一节